浅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散发美育光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123456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形象和美的元素等去触动人的情感,使人的性情在情感的愉悦中受到美的陶冶。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主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工具学科,同时也是渗透审美教育的平台、手段和工具。在审美教育中所激发出来的浓厚志趣,是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生成的良好动因。在长期审美浸润中所养成的形象思维能力,在长期的审美熏陶中所塑造的爱真忌伪、爱善疾恶、爱美恨丑的心理结构和高尚的健全人格,驱使学生追求真理,奋发向上。
  新课改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激活审美氛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呢?
  一、以阅读为支撑,在范、默、诵中品味
  阅读是进入审美情境的重要手法,范读、默读、诵读是让学生进入审美情境的三种方式。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的桥梁,教师的直接示范比媒体范读更能打通情感的隔阂。默读是对文言语言的第一次“自我化”,是学生步入审美情境的通道。而学生学会自己诵读,比听老师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因为它比听老师阅读可以更多地加以品味,更能体现他们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实现范、默、诵的有机组合,能让学生实现古今对话,打通审美第一关。
  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精彩的人物传记,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放声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为解读文本的美打下基础。优美的文章,精彩的片断,还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达到全方位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
  可见,加强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并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以点拨为基础,在重点、难点、关键中顿悟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品读,虽说一般能较好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但对作品的深层意蕴却缺少理解。这时,老师的另一审美诱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教师须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一语点破作品的难点、重点、关键,使学生从审美的最初层次——情感形象的感染,进入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把握。
  如,在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进行点拨,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观念。
  三、以意境为主线,语感教学、意境教学、思路教学三连贯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匆,语语悟其神,惟文道彼此,譬如梁与津。”这就明显告诉学生:要潜心体会课文,学会“语语悟其神”的语感教学、“入境始与亲”的意境教学、“遵路识真谛”的思路教学。即从语感教学入手,“披文入精”,领会文章的语言美;继而从语言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进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布局谋篇的方法,领会文章的结构美。
  四、以想象为中介,将物、景、境串接
  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效应中审美感受向超越审美感受过度的中介环节。在学生对情感形象有一定体察的基础上,需要诱导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向高空腾飞。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象,也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
  五、以情感为纽带,言、情、理三者统一
  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这条情感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进而达到言、情、理三者统一的审美目的。因此,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如此。
  六、以写作为基点,仿、创、评相结合
  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气韵流畅、文质兼美、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佳作,皆可作为学生作文的优秀范文,同时也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仿写可借鉴它们丰富的语言、行文技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式。创作可以此为基点,融入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等,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评点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师生共同点评,实现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如,讲《烛之武退秦师》,可让学生注意材料的取舍、 详略,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的曲折进行仿写。
  总之,中学语文的美育是“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的、浸润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语文美育是“慢”的教育。不希求毕其功于一役,而重在锲而不舍,点滴积累,渗透滋润。它的审美效应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却因为它功在净化、陶冶人的灵魂,它的影响力和支撑力更为内在、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持久。
其他文献
刚刚结束的广东高考,最让人惊讶或者说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是文言文阅读的第7道小题和第9道小题的第二问,完全舍弃了以往的设题方式而代之以断句的选择和主观问答。这一变化,在广东自主高考的历史上甚至全国高考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变与不变  变:第7小题传统的出题方式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传主某某品行或某某特点的一组是”,其实就是关于分析人物的选择题,这种方式在广东高考卷中已经连
期刊
这里所讲的优生主要是指重点班的学生,特别是重点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既是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也是班上的“好同学”。看起来非常完美,没有缺点。其实不然,他们还有很多问题。  “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缺点:1.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容易自满,不求上进。2.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骄傲、自负、自满。3.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次考试下来,进行错题统计时,总有这样的感想:为什么时常有“难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发生呢?究其原因,可归在三处:积累,落笔,检查。  如果能将这三点做到位,那么每次测试学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拍腿题”(即会做的却没拿到全分的题,让人很懊悔,习惯性地拍下腿,简称拍腿题)。  现在就这三点的训练作以下分析:  一、积累——善于积累生活感悟  虽然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
期刊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既要对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强调该句子的句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到语法结构这个知识点时,许多学生表现出厌学、抵触等心里情绪。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认为现代文中句子的结构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不重要,因而忽视了这一点。一旦这种情绪占据了学生心里的主要位置,要想在文言文考查中得到高分,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期刊
一、为何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文学名著更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高中生如果能广泛认真地阅读文学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获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二、读哪些  在阅读的过程中
期刊
对景物描写的考查,是古诗词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相关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考查角度不尽相同,也各有侧重,答题思路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下面具体加以归纳和分析,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一、绘景型  绘景即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一般要做到“四个紧扣”,即紧扣诗词中的意象,紧扣写景中的关键词,紧扣景物描写的特点,紧扣作者和时代背景
期刊
好的教学,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学有所得,不仅是知识上的所得,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所得,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上的所得;更高的教学境界是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向着这种境界一步步迈进,语文教学定会精彩无限。  追溯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
期刊
美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按照高尔基的解释,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来思考”,思维的过程始终不脱离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形式。离开具体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分三步: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形象,直觉把握形象思维。第二步,在教学中注意采用譬喻、类比、形象描述等方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授知识。第三步,在读写活动中,启发学生充
期刊
古典诗词之中蕴涵着各式各样的美,而声律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是其中最主要的美学因素。要充分发挥这三美的作用,则需要相应的策略辅助。  一、诵读——体会诗词的言辞之美  “诵”即指朗诵或吟诵,该方法是审美主体感知古典诗词的最主要途径。  (一)进行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诗词的声律体现了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性,从客观上为有声表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运用诵读在能使学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和节
期刊
正对的上下联是并列关系,反对的前后句亦为并列关系,唯串对(也叫“流水对”)的出对句情况复杂些。大致有八种复句表现形式,具体分述如下。  1.顺承式,如: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例(1)“才”“又”两个副词互相呼应,说明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例(2)先“著”后“登”,一顺而下,十分自然。  2.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