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会学生领悟诗词的本体之美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之中蕴涵着各式各样的美,而声律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是其中最主要的美学因素。要充分发挥这三美的作用,则需要相应的策略辅助。
  一、诵读——体会诗词的言辞之美
  “诵”即指朗诵或吟诵,该方法是审美主体感知古典诗词的最主要途径。
  (一)进行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诗词的声律体现了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性,从客观上为有声表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运用诵读在能使学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美的同时,还能使他们在反复吟诵的时候体验到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美。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中,学生通过视觉与古典诗词进行同构,再依靠自我理解将作品表现出来,最后从听觉再一次完成与古典诗词的同构。这样,不同程度的创造在多次诵读的训练中不断发生,使得学生以个人的方式在头脑中反复构建和完善古典诗词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更进一步的审美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二)进行诵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古典诗词的美育中,要运用诵读教学,必须遵循音、意、情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最直接的感官感受到心灵的感悟。
  如,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为例:
  1.教师教读。诵读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范读是沟通学生与作品的桥梁,也是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形成第一印象的基础。原则上最好使用古典诗词本身的古乐或专门为之量身订造的音乐,若没有,则最好放弃这种形式。因为即使有的音乐乍听之下,所绘意境与古典诗词相近,但在高潮、低谷或平铺之处,不一定能与古典诗词完全吻合。
  2.学生诵读。第一遍诵读可以是全体进行,也可以教师指定个体完成。旨在更正字音,明确韵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再造形成审美期待。在学生读完后,第二遍再读要让学生读出诗意,并且整体感觉上要优于第一遍。此时学生已经对诗词进行了初步的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了大概的影像,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地拉近,审美主体对古典诗词从最初的排斥变为了欣赏。总之,诵读能使学生通过读来逐层深入地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通过长期的浸淫,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
  二、悟——品味诗词的意境之美
  当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通过艺术相互交融时,所产生的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便是意境。若说意象是构成古典诗词意境的细胞,那么意境就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整体情感形象。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一种整体的美,它不仅蕴涵于诗词当中,也蕴涵于诗人和读者心中。它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与情感,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在古典诗词的美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并从种种具象中体悟意境,以此激活他们善感的心灵,成就他们诗般的胸怀。
  (一)知“人”入“境”。
  诗词人常把自己的身世处境和各种情感融入作品,使作品带有诗词人强烈的个人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意境,就要从作者其人以及作诗背景入手,为学生宏观把握古典诗词,走入诗词意境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应在教师教读、学生初读之后,由教师或由预习充分的学生,介绍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诗人一直仕途失意,充任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至作诗时,诗名虽高却不得重用,兼背井离乡,南北差异之大,更令诗人感怀神伤。至此,学生了解了诗作的感情基调,初步迈入了诗人营造的意境氛围。
  (二)由“象”赏“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去感悟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承接上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品读中间两联,因为诗中意象主要集中于颔联和颈联。八个意象被“出”“渡”“催”“转”四个动词联结,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春之景,跃然纸上。然而越是这样明丽、这样多彩的江南春景,越是反衬出了诗人思乡情切、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心情。
  (三)以“想”造“境”。
  想象和联想,是最重要的审美思维能力之一。在古典诗词的美育中,只有透过精炼、含蓄又具有跳跃性的诗词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使得古典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丰满起来。使学生领悟诗中意味,得到那或悲、或喜、或狂放不羁、或沉郁顿挫的美感享受。总之,在古典诗词的美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赏析意境。
  三、练——拓展诗词的情感之美
  在这里,练习不再是狭隘的知识技能的巩固。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它应该与生活和社会接壤,成为古典诗词美育的巩固和延伸,成为学生追美、创美的桥梁。首先,从审美主体听和说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可以开展课内或课外的古典诗词交流会或者古典诗词知识竞赛,令学生可以在组内或组间交流读诗心得,或在有争议处发表自己的言论,吸收他人的精粹;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应为学生安排研究古典诗词的讲座,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其次,从审美主体读的角度来说,通过课上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感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产生拓展学习的动力。最后,从审美主体写作的角度来说,诗词写作教学是古典诗词的美育在学生心中得以升华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古典诗词之美进行具体的再创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内化古典诗词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审美主体达成人格再造。
  总之,古典诗词美育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动口动手能力、审美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文本意蕴的重构?怎么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怎么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语文思维训练是在大语文观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
期刊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深入开展语文素质教学,需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靠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与能力是一致的。良好的语
期刊
刚刚结束的广东高考,最让人惊讶或者说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是文言文阅读的第7道小题和第9道小题的第二问,完全舍弃了以往的设题方式而代之以断句的选择和主观问答。这一变化,在广东自主高考的历史上甚至全国高考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变与不变  变:第7小题传统的出题方式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传主某某品行或某某特点的一组是”,其实就是关于分析人物的选择题,这种方式在广东高考卷中已经连
期刊
这里所讲的优生主要是指重点班的学生,特别是重点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既是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也是班上的“好同学”。看起来非常完美,没有缺点。其实不然,他们还有很多问题。  “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缺点:1.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容易自满,不求上进。2.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骄傲、自负、自满。3.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次考试下来,进行错题统计时,总有这样的感想:为什么时常有“难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发生呢?究其原因,可归在三处:积累,落笔,检查。  如果能将这三点做到位,那么每次测试学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拍腿题”(即会做的却没拿到全分的题,让人很懊悔,习惯性地拍下腿,简称拍腿题)。  现在就这三点的训练作以下分析:  一、积累——善于积累生活感悟  虽然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
期刊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既要对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强调该句子的句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到语法结构这个知识点时,许多学生表现出厌学、抵触等心里情绪。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认为现代文中句子的结构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不重要,因而忽视了这一点。一旦这种情绪占据了学生心里的主要位置,要想在文言文考查中得到高分,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期刊
一、为何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文学名著更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高中生如果能广泛认真地阅读文学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获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二、读哪些  在阅读的过程中
期刊
对景物描写的考查,是古诗词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相关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考查角度不尽相同,也各有侧重,答题思路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下面具体加以归纳和分析,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一、绘景型  绘景即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一般要做到“四个紧扣”,即紧扣诗词中的意象,紧扣写景中的关键词,紧扣景物描写的特点,紧扣作者和时代背景
期刊
好的教学,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学有所得,不仅是知识上的所得,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所得,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上的所得;更高的教学境界是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向着这种境界一步步迈进,语文教学定会精彩无限。  追溯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
期刊
美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按照高尔基的解释,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来思考”,思维的过程始终不脱离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形式。离开具体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分三步: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形象,直觉把握形象思维。第二步,在教学中注意采用譬喻、类比、形象描述等方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授知识。第三步,在读写活动中,启发学生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