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改善农村干群关系路径探讨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农村干群关系总体和谐,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干群矛盾依然普遍存在,部分地区干群关系较为紧张。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必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服务群众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完善农村群众工作机制。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农村干群关系 群众工作 群众基础
   构建和谐的农村干群关系,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对安徽省临泉县20余个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为主要形式,调查对象包括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村群众,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7%。调查显示,农村干群关系总体和谐,但也存在着问题:近60%的农村群众认为干群关系很密切或比较密切,21%的群众认为干群关系一般,12.5%的群众认为干群关系很紧张或比较紧张。这说明,受诸多因素影响,干群矛盾普遍存在,个别地区干群关系仍比较紧张。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缓和农村干群矛盾、改善干群关系,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要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巩固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群众利益。土地是农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必须严格依法保障农民对其承包土地的使用和收益权益,对农户宅基地物权也要给予保护。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土地征用制度、拆迁补偿制度,给予合理的补偿。在现有政策条件下,要积极引导、鼓励群众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使群众享受到基础的社会保障。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为服务群众夯实物质基础。并且,应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群众维权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利益的纠纷必须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回应,认真解决。
   (二)农村基层干部要增强“公仆”意识。“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P165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权责观念,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在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利益上维护群众;在行动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养成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负责和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握好身份定位,把自身融入群众之中,农村基层干部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和谐密切的干群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三)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3]必须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事业观,增强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加强廉政建设教育,把反腐倡廉列入农村基层干部日常培训的教材中,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警示教育,依托文化书屋、文化墙和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廉政文化。对个别腐败分子必须予以严惩,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确保农村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维护农村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群众工作机制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部分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影响了当地的发展,也是导致当地干群关系不够和谐的重要因素。“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P526必须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群众信服的农村干部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群众服务。
   (一)必须从健全选人用人管人机制入手,在农村基层干部来源上下功夫。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依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那些政治可靠、能力较强、作风优良、群众信任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上来;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中选拔干部;有计划地把大学生村官充实到乡镇和村两委班子中去,为农村基层干部补充新生力量;推行“公推直选”,让群众把自己信任的人推选出来为他们服务;在农村基层干部选举中要确保公平、公开、公正,严厉打击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等行为;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尤其是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二)要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培训必须要贴近现实、突出实效,做到农村基层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想学什么就教什么。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他们为群众服务的观念。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切实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要通过教育培训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多面手”,既掌握管理科学知识,还掌握法律知识,也掌握农村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实用技能。打造“长、宽、高”型干部,即有一技之长、知识面宽、整体素质高的干部。
   (三)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基层干部处在群众工作的第一线,任务重、压力大,面临的矛盾多、工作环境差,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和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一方面,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农村优秀青年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解决他们的政治成长问题,使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工作有劲头。另一方面,经济待遇上要有保证,无论是乡镇干部,还是村级干部,要保证其合理的经济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这样既有利于干部安心工作,也有利于强化干部管理。
   (四)建立完善农村群众工作机制,为密切干群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群众工作机制,使干群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地沟通互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机制,提高农村干群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效果。要把加强联系服务群众放到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要建立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决策权。要深入基层体察社情民意,集中民智民力,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的程序和规则。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公开公示,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在农村干部和群众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利益诉求表达通道。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要做到有地方找、有部门管、有干部处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及时地反映给相关部门和干部,各种矛盾和纠纷能及时化解。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协调机制,及时协调处理农村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尤其是涉及干群矛盾、干群冲突的,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处排解,防止矛盾的蔓延和激化。要完善帮扶救助机制,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尤其是一些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必须要加大对他们的帮扶救助工作,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使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不至于因陷入绝望而对政府和干部产生不满。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群众工作中,干部是主体,群众是客体。农村干群关系能否和谐密切,一方面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受农村群众自身素质的制约和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偏低,维权意识较弱,维权方式不当,法律意识缺失,对干群关系也会造成不利影响。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干群关系,必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要普及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基础教育,为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要加强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利用这些载体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要加强政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没有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不可能全面推行法治化,必须把农村普法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要拓宽农村普法宣传途径,通过法律知识讲座、法制文艺宣传、送法下乡和远程网络教育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群众法律意识,引导农村群众养成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
   (三)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创收增收。现阶段,农民收入总体偏低,而且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农村群众之间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这是农村社会矛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留乡务农人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知识技能缺乏。要通过培训班、示范户等形式,加速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基层干部要率先掌握生产技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只有这样才能既树立农村基层干部的威信,又增进干群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密切农村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彭月才
其他文献
3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的审议和讨论。  习近平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充分肯定了江西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发展思路,肯定了近年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作风建设取得的成绩,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省广大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
期刊
2012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77周年前夕,我们一众史学爱好者组成考察团赴赣南闽西参观考察。笔者有幸随团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长汀,考察团一行向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并参观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走出纪念馆,左侧一方巨石泰然静立于草坪之上,其后是三棵长势正茂的木棉树。巨石撕裂般地交织着暗红色的纹线,正面上书“瞿秋白同志就义处”八个漆红大字。伫立其旁,沉默的
期刊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因素、体制机制以及个人素质能力等因素影响,群众参与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困境和障碍,因而我们要提高群众环保行动能力,畅通群众参与渠道,保障群众生态权益,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群众参与 生态文明 现状 矛盾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诸如节能减
期刊
我是江苏扬州人,1938年生,1958年6月份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当年10月来到江西省东乡县红星垦殖场总场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红星。1990年落实政策,回到第二个单位省委党校,在校刊《求实》杂志编辑部工作一直到退休。  王震“文革”期间到红星垦殖场下放蹲点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国上将王震下放到红星垦殖场一直到1971年离开,连头带尾有3年时间。由于王震将军年龄已很大,组织上安排我照
期刊
我原籍河北省丰润县,现改名为唐山市丰润区。清朝末年,正值社会动荡又逢大旱,爷爷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无路可走,只好带着奶奶和一双年幼的儿女一路乞讨去闯关东、挖棒槌(人参)。阴历二月,北方的天气很冷,爷爷2岁多的女儿因为饥寒交迫不幸夭折。一路走了几个月,爷爷一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吉林省磐石县,也就是现在的磐石市。因为想挖人参,而人参只长在山里,爷爷一家只得继续往东走,路经离县城30多公里的都力河村时
期刊
[摘 要]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蔡和森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开创了中共党史学的研究领域。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一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辩证分析法,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对当代党史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蔡和森 党史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建党初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
期刊
2001年至2005年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作出的重大决策,指导思想、具体政策、实施步骤和方法在当时的文件上都有了。我在《党史文苑》上发表过关于江西农村税费改革及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文章,也出过《农村重大改革实践与探索》一书。今天我想着重谈谈这次改革的意义。  江西省改革开放30周年时,有关部门组织评选改革开放10件大事,只选了林权制度改革而没有选农村税费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个偶然机会,我们发现当年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驻新余的成员还有老战士健在。为了抢救难得的活史料,新余市史志办一行四人远赴湖南衡山脚下洣水河畔的衡东县,拜访抗战女兵林曼萍。  2015年5月13日,在古树参天、书声琅琅的衡东一中,我们见到了林曼萍的儿子——70多岁的彭老师。在彭老师的引领下,见到了我们的采访对象林曼萍。初见林曼萍,让我们大吃一惊
期刊
[摘 要] 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必须重视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思与实践的研究。基于《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关于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讲话、文章和实践,笔者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道路、基本原则、建设路径、核心任务、产业布局、必要条件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毛泽东 农业现代化建设 构想
期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中央苏区独立发行了货币。从当时“一苏大会”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1]P71和临时中央政府为兑换国家银行纸币发布的命令来看,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相关规定还强调:“对持票要求兑换者,须尽量兑付现洋,不得拒绝。”[1]P319由此可见,中央苏区实行以银圆为核心的特殊的银币本位制,既具有银本位制度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一,“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以通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