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闪闪的精神祭坛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和“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誉,生活在这里的元谋人,翻开了泱泱华夏悠久历史的首页。这片热土也是生命起源走廊、奇山异水走廊、古镇文化走廊和彝族文化走廊,山水之美,文化之丰,云贵高原独此一份。
  2020年8月底,作家甫跃辉来到楚雄采风,环绕楚雄州十县市走了一趟。这一趟,是一次在奇山异水间陶醉的观光之旅,是一次深入民族文化深处的体验之旅,也是一次生命得到洗礼的升华之旅,《锦上》就此诞生。
  我应楚雄州有关领导之邀,有幸拜读了这个有无限延展可能性的文本,想就其中与自己的层次相应的部分谈点自己的心得。
  第一点,是有关楚雄和彝族文化的。
  《锦上》这个文本对楚雄彝族自治州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甫跃辉在楚雄采风期间,从乌蒙山到百草岭再到哀牢山,领略的是楚雄三山的巍峨,涉足的是长江流域与红河流域风情的浓郁。甫跃辉说:“在行路途中,无数的大山大河进入我的视野,那么多的村落、树林、草坡和庄稼进入我的视野,一些虚构人物,渐渐从现实人物中诞生出来,一些虚构的情节,也渐渐从现实故事中诞生出来。”《锦上》刻画的人物,在三山间勃兴,故事在二水间浸润,厚重有之,灵性亦有之。
  “这是金沙江啊!此处的金沙江是静的,惊涛拍岸收敛了,水声呜咽消弭了,只是静静地静静地流淌着。大江对面,群山连绵。大江这边,秀给独和她的三只山羊细小如草芥。”这是作者笔下的金沙江和乌蒙山。“那些山,看着很熟悉,真走进去了,山里却有着无数的陌生褶皱。在这些褶皱里,隐藏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村子。”这是作者笔下的百草岭和山里人家。“太阳落着,客车行着。路两边的大山起起伏伏,在夕光里变幻着色泽。这些山,属于哀牢山脉。“哀牢”两字,在彝语中,是“老虎”之意。阿各看着这些山,一座一座迎面而来,又一座一座奔驰而去,正如一只一只斑斓猛虎,无声地来了,又无声地去了。山脉间还时时可听见水声,轰隆轰隆,但看不见江水。这壮美的山脉,让沉浸在个体悲喜里的阿各,稍稍解脱出来,呼一呼这人间的空气。然而,这样的松弛在今天注定是不可持久的。”这是作者笔下的哀牢山了。可以说,整个文本,楚雄元素比比皆是。
  《锦上》这个文本还对楚雄彝族文化进行了艺术性展示。作者力图进入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肌理中去,所以格外重视对彝族文化的全方位展示。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打动作者的彝族文化元素是很多的,其中让他不吝笔墨进行艺术加工的就有这些:史诗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文化、毕摩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婚恋文化、土司文化、马帮文化、医药文化、祭祀文化等。经过作者的演绎,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化转换成艺术语言,感染力陡增。“一位七十多岁的毕摩身穿羊皮褂,披着蓑衣出场了。一起出场的,还有一只羽衣斑斓的大公鸡。大公鸡静着,小眼睛四处张望,等待着它即将到来的终极命运。”毕摩文化与祭祀文化相遇,生命的价值就被赋予了新意义。“就在这天晚上,女毕摩开始唱《梅葛》,从《开天辟地》唱起,冬天过去了,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终于唱到最后的《丧葬》篇。”史诗文化与毕摩文化相遇,文化之力让时间成了一种魔法。作家徐则臣曾有地过这样的思考:“小说固然是一个故事,固然是一个人、一群人、一段生活,固然是一件艺术品,但这个故事、这个人、这群人、这段生活、这件艺术品,我以为不应该脱离一个文化和历史背景独立存在,尽管很多与背景和出处无涉或者刻意悬置背景与出处的作品可能也很优秀,但我更愿意让每一个小说都能处在一个巨大的文化和历史的场中。”在甫跃辉精心选择的彝族文化场中,《锦上》一书中的人物便鲜活起来了。
  第二点,是有关文本解读的。
  《锦上》是一部边疆民族风情和彝族文化魅力相互激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小说,对这个文本进行解读也是很有趣的。我不能搞得很深奥,也不能搞得很复杂,解读文字带人进入云里雾里,比原著还让人摸头不着脑,这是不行的。基于这个考虑,我决定采用最常规的文本解读模式。
  首先是巧妙的时间选择。从小说的主人公阿各的经历来看,出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时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改革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改革春风也吹拂着古老的彝山,但千里彝山还在贫困与温饱间举步维艰。阿各在这个时候出生,意味着她的命运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关于这个时间节点,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进行了渲染:“夜是黑的,仿佛永远会这么黑下去。山是高的,仿佛永远会这么高下去。而人是渺小的,仿佛永远会在这高的山和黑的夜里,一日一日过活下去。风从黑暗里吹过,这些光亮晃一晃,像是要熄灭了,又挣扎着,显出倔强的生命来……”第二个准确出现的时间是2004年,主人公阿各来到楚雄,这个时候是楚雄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05年,楚雄州成立文业办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佐证。阿各在这个时期进入阿呷服装店工作,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一是她的生活环境从山村转到了城市,二是她对彝族文化特别是服饰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三是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三个时间节点是2016年,楚雄州重点发展彝绣产业,着力打造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此时,阿各的生意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她对彝绣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有了走入现代生活、进入世界视野的自觉。再加上她是与母亲、奶奶和心爱的樊秀一起参加盛大的节日活动,憧憬诗与远方,这是一种满满的幸福。
  从阿各的奶奶秀给独的角度来看,这个九十九岁的世纪老人,应该出身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经历的是阿各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她体验过各种浓郁的彝族文化,也成了某些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她也见证了文化的扬弃过程,经历了有些文化从生活中消失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甚至就是一部活着的彝族文化。因此,作者设计秀给独九十九岁这个年龄,也是颇有深意的。
  其次是巧妙的地點选择。主人公阿各家,选择在永仁直苴。永仁直苴赛装节,赛装赛美,体现了彝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诉求和彝族人民积极豁达的精神境界。他们在深山里传承的赛装节,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五十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乡村T台秀,具有开创性意义。与创世史诗《梅葛》里唱的“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是我们来造的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是我们来造的地”这种造天造地精神一脉相承,是彝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之源。阿各的事业发展地选择在楚雄,也有寓意。楚雄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楚雄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上昆明、去内地、去滇西及东南亚的交通枢纽,预示着这里也是主人公阿各改变人生轨迹的节点。阿各的母亲娜别若,出生地选择在武定环州,则展现出了彝族社会中存在时间特别长的土司文化和马帮文化。另外,昆明与上海的出现,也是暗示民族命运与民族文化的诗和远方。   第三是巧妙的人物设计。这部长篇小说,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十几个,以阿各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中,作者花笔墨较多的有阿各、独给秀、娜别若、阿呷、郁青兰等人,性格鲜明、形象突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就有阿各、独给秀、娜别若、郁青兰等人。男性人物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有绣哥、老黄、龙哥等人,他们出色完成了他们在故事中所扮的角色。
  阿各是一个普通的彝族女孩,小时候,她母亲没有奶水,她是喝山羊奶和苦荞面糊糊长大的。在学校,她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在中考前,她意外得知自己是弃婴,受到刺激,中考考砸,只得回家。在她成长、读书这一阶段,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听奶奶唱的种种彝族歌谣。不甘困在山里的阿各,最终来到楚雄,在阿呷服装店打工。后来,啊呷去了上海,把服装店交给她打理。一个打工仔成为老板,就想办法把生意做大做强,受到顾客购买彝族老服饰和彝绣老片的启发,她改变经营思路,深入山区收购散落于民间的彝族服饰和彝绣产品,生意走上正轨。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认识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和彝族服饰文化的精深,惊颤于一个民族创造的美。之后,她遇到了同样热爱以美为特征的彝绣文化的同学樊秀。这个叫绣哥的人,打开了她爱情的大门。虽然樊秀发生不幸,下肢出现了大问题,但经历精神蜕变的阿各不改初衷,决定与樊秀牵手走完一生。小说通过一个个扎人心的故事,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写活了阿各,这个柔弱之人的堅韧之心跃然纸上。小说成功塑造的阿各这个有民族情怀和奋斗精神的人物,有闯世界之能,也有创世界之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独给秀是阿各的奶奶,她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经受了双目失明之苦,与儿媳和孙女一起,为生活苦挣扎,但她精通彝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充满乐观精神,让一个贫苦的家过得有滋有味。娜别若是阿各的母亲,是赶马人的女儿,嫁给独给秀的儿子。她早年跟父亲奔波在马帮古道上,嫁人后又遭遇丧夫之痛,成为了一个有苦说不出的哑巴。她跟所有彝族女孩一样,是个不同一般的绣娘。她先与婆婆相依为命,后来拾到弃婴阿各,激发了她母爱的本性,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组成了一个世间最温馨的家,这是特别让人心动的设计。
  郁青兰是上海人,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楚雄。虽然一度回到了上海,但她又以楚雄儿媳的身份,回到了楚雄。他嫁的人,是痴情彝族文化的老黄。她是记者,是学者,是作家,她的梦想就是创作《云衣霓裳》。青兰从上海到楚雄,与老黄相亲相爱,自认是新云南人。文本中,作者以郁青兰采访的方式,叙述独给秀和娜别若的故事,暗示彝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任何人都不可抗拒的,也暗合了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
  《锦上》男性角色着墨不多,樊秀是比较出彩的一个。樊秀也是阿各的同学,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很小就喜欢绣花,搏得了绣哥的绰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叫他“绣哥”其实是充满贬意的。他在初中时,暗恋阿各,当他听说阿各想考纺织学校后,毅然填报了相同的志愿。他的选择让他与父亲产生了分歧,让他承受了不少压力。他毕业后,工作也不如意,直到他与阿各再次相遇。新的希望才露出微笑,他却躺进了医院。病痛让他绝望,而阿各的爱又让他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即使人站不起来了,但他的精神却重新站了起来。樊秀热爱彝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民族间,一样的情感认同、精神认同,具有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物,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普通人。柔弱背后的强大,内心世界的丰沛,是一个民族最可信赖的精神力量。
  第四是动人的情节。主人公的故事从娜别若拾回主人公阿各开始,第一个感人的情节是阿各对家人要出售山羊咕氏咕纳时依依不舍的一幕,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阿各跟母亲去赶集时遇到尾随而来的白衣少女的一幕。这两个细节,一个体现了阿各对旧物的感情,一个体现了阿各对彝族服饰的感情。与白衣少女的相遇还给以后与青兰的再次相遇留下了伏笔。故事的发展是阿各得知自己的身世而考砸中考,然后到楚雄寻找出路。这里也有两个动人的细节,一个是阿各面对试卷时突然放声大哭,一个是阿各到楚雄后住旅馆。一个体现了柔弱的阿各开始懂事,不能再继续上学而增加奶奶和母亲的负担;一个体现阿各离开亲人后到一个陌生环境里时的无所适从和初入社会时的迷茫。故事的高潮是阿各独自经营服装后发现了商机和彝族文化的价值,一个感人细节是阿各与外地客商的交易,一个感人细节是阿各到山区收购货物时的一次奇遇。一个细节让阿各明白了商机在于转换看待货物的方式,一个细节体现了彝族文化能够孕育出的惊人之美是无穷的。故事的结局是阿各遇上樊秀,回归的阿呷再次出发去上海,他们要合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彝族服饰文化和彝族刺绣文化。这启示我们:生活可以归于平淡,但梦想不会停止脚步。因此,《锦上》的这个结局其实不算是真正的结局。
  第五是深刻的主题。一个好的文本,一般来说都有多维度的价值指向,《锦上》也不例外。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锦上》的主题指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软实力。作为民族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这份心,往之方面努力,他就有可能成为民族旗手、成为时代骄子。
  第三点,是有关艺术性分析的。
  阅读《锦上》,我最早关注的是它的文本结构。这部长篇小说,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前面设置一个彝绣故事。十个章节分别为源起、阿呷、阿各、青兰、母亲、阿奶、绣哥、灾厄、姐妹、赛装,除源起、灾厄和赛装外,都是以人物命名的,讲述的都是现代人的故事。这些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相对独立,使小说具有复调小说的某些特征。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文本又不全是复调,因有阿各和青兰的串联,使之变成了一个整体。而十个故事彝绣故事讲述的是服饰与刺绣有关的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蚕丝,种麻、种棉、诸葛南征、南诏往事、彝族女人的花围裙、插花节、诈扒、人为什么会说话、赛装节,体现彝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活在民族记忆中的传奇,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力量之源。现代故事与古代故事互相依存,这种文本结构方式是成功的。《锦上》在结构形式上的这个探索,其实就是结构现实主义的魅影潜伏于其间。小说有广度,也有深度,《锦上》就厚重起来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处处遇到的是对比手法。掩卷深思,我发现这个小说中使用的对比竟然有七八种之多,涉及人的处境、遭遇、思想、家庭关系等几个方面。这里,我选择其中的六种,作一些解析。一个是相聚与分离的对比。阿各与奶奶、母亲,是从聚到离再到聚。阿各一家长期生活在一起,直到阿各外出闯荡,阿各成功后将他们接到城里,一家人再次团聚。这一组对比,将时代变化、城乡变化和人物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阿各与阿呷是从聚到离到聚再到离,阿呷与阿各是同学,初中毕业后分开;阿各到楚雄投靠阿呷,她们再次相聚;然后来呷到上海发展,她们又分离;再后来阿呷从上海回来,她们又相聚;最后阿呷再闯上海,他们又分离。这组对比,将时代风云、人物命运和人生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二个是坚守与闯荡。阿呷母亲是坚守者,阿呷是闯荡者,对比出两代人人生际遇和命运的不同。跟奶奶和母亲比,奶奶和母親是坚守者,阿各是闯荡者,对比出三代人对人生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不同理解。跟阿呷比,阿各是坚守者,阿呷是闯荡者,对比出年轻人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三是幸福与苦难的对比。奶奶,眼睛是瞎的,是苦难,她沉浸于民族歌舞中,她的精神是幸福的。母亲,不能说话,是苦难,她是一流的绣娘,绣品可以买,凭此可持家,她是幸福的。阿各是个孤儿,是不幸的,但她有痛爱她的奶奶和母亲,她又是幸福的。阿各中考失败,是不幸的,但她事业有成,是幸福的。樊秀与父母闹僵,是苦闷的,但他得到阿各的爱情,是幸福的。他身患重病,是不幸的,但他得到父母的爱和阿各的不离不弃,他是幸福的。四是得到与失去的对比。阿呷母亲失去绣品和房屋,但她得到了阿呷的归来和成熟长大,这是值得的。郁青兰失去了上海的繁华,但她得到了老黄的爱情和自己喜欢的事业,她是幸福的。阿呷放弃了在楚雄发展的平台,但她得到了去上海开眼界的机会,她没有什么遗憾的。阿各失去了进一步上学的机会,但她得到了事业与爱情,她比谁都心满意足。五是三代一体与两代异梦的对比。阿各一家三代,同心同向,身体多疾,生活贫困,没有成为她们活得精彩的阻碍。阿呷与母亲,所思所想所为皆不同,遭遇也很让人无奈。樊秀与父母理想不一,矛盾很多,人生多磨难。六是赞歌与挽歌的对比。彝绣生机勃勃,彝歌深入人心,节日红红火火,这些是赞歌里的内容。土司湮灭于历史深处,马帮消失在深山老林,姑娘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是挽歌里的哀叹。一曲赞,一曲挽,里面是无尽的沧海桑田。这些对比,使文本变得更加隽永。
  《锦上》里的魔幻手法,也是引人入胜的。古居展美,古歌引路等故事,是最具魔幻色彩的。古居展美的故事,作者讲的是阿各到山区收购古服与绣片,投宿一个农户家,看到了非同凡响的彝绣产品,买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肚包。古歌引路的故事,作者所写的情景是奶奶生病发狂,阿各用彝歌让她冷静、平复,顺利返回家。这几段文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阿各曾经亲历过的这样一个地方,仿佛从人间消失了一般,从此再也没有找到。阿各的歌声对病人有一种匪夷所思的精神魔力。这让人不得不相信,人间至美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碰到,人间至爱不是想忘就能忘记。
  归纳而言,《锦上》是基于一方水土一方人和一方文化的写作,笔触深入时代,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的延展性特别强。作品中大量引用的史诗文化、南诏文化、马帮文化等,也是自古以来就在楚雄这片地上上演的中原文化、边疆文化和民族文化长期碰撞交融的文学画像。《锦上》的作者,在一个他不是很熟悉的领域深耕,自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知道,小说营造的世界和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既有着紧密的关联,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此,只要作者在艺术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失控,就是令人欣慰的。《锦上》在不同的人物之间、事物之间、文化之间、细节之间建立起了某种有意义的和非常艺术的联系,展现出彝族天人合一的哲学之力,丰富而深邃、神秘而迷人的文化之魅以及爱美追美的人性之真,构筑了一个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光芒闪闪的精神祭坛。
  责任编辑:张永祥
其他文献
1.深秋  果实会晚熟几天  苦痛仍在收割喜悦  风举起一个阴冷的天空  不要赋予深秋过高的期待  银杏叶做成的海浪  已经从街道涌来  你的瞳孔还没有她的倒影  有些失落需要一个人慢慢消解  2.园西路  秋叶覆盖了秋叶  暮色将它们掩埋  走到园西路时  我拖着冗长而沉重的疲惫  斑马 斑马……  沧桑又无奈的乐音  在街上蔓延  仿佛要让那错失的  都碎给你看  总会被莫名其妙地触动  比如
期刊
据万家坝出土文物显示,远在春秋末期,今楚雄市城区一带就有农耕族群生息繁衍。楚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期间,自后大理国始,楚雄因高量成经营而成为云南八大府之一。明洪武中,都督袁义筑砖城,周七里余,为云南省第四大城。清康熙间,楚雄城“生齿繁,比户封,人文茂,可谓极盛。”而咸丰十年“庚申屠城”,遂至“万家烟火,立时灰烬”。  咸丰十年为公元1860年,到1950年,历九十春秋,而生于楚雄解放之初的我,见证
期刊
我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陌生与熟悉碰撞,孤獨感像与生俱来的基因在血脉里蜿蜒盘旋,停留下来的人全是少年不可说的遗憾。  青春,汇聚着一群人蹓出去就回不来的果敢,藏下了迷茫者最深层次的阴暗,这里是起源,这里也是埋葬地,扬起的笑脸,低下……我们谦卑地把嘈杂宣泄,乱乱的,像野兽在不打烊的夜里沉浮。  万物缘起生命,低落于不转动的太阳心脏,一针足以见血,创可贴无法遮挡,时间自然愈合又撕裂。听得太多的故事,微
期刊
查姆湖的春天  花在枝头自顾自地开着  红的谢去,粉的登场  不用排练  一场春的盛宴就已开始  情在心里自顾自地漾着  时而汹涌,时而温婉  不用火柴  也能将夜点燃  一湖清辉  一碗米酒  花香淡淡  情意浓浓  心心相印的人  在彼此深情凝视的眸子里  看到了今生来世的好  无题  之一  一弯明月掛在树梢  胡茬的纵深处  春天来过的消息  开放成两瓣如莲的唇  有烟草的味道和米酒的醇香
期刊
狮子山  两株云杉  剥开雷劈的年轮  建文帝的袈裟  在藏經楼悬挂六百载  不染半点血腥  红尘看破  芒鞋勾绘的牡丹  仍有风雨叩响祭坛的炊烟  衔两张蝉蜕  饕餮金陵的黄昏  不该吞下火焰  吐出钟声  观音洞的塔尖  有一弯月  滑落最深的井底  占卜石阶的鸟鸣  文笔山  记忆的丝线断成两截  找不到草鞋穿梭的年轮  垂钓梦中的井绳  塔尖的铃声  跟着月的影子怀孕  马蹄拉长的炊烟  
期刊
在我姊妹四人中,打记事时起,母亲似乎对我特别上心,一时看不到我,她就惴惴不安起来;好像我只有处在她的视线里,她心里才踏实。  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不一会儿,母亲便开始喊着找我了。那声调先是跟在身边随口叫我一样,渐渐就大起来、急起来。母亲喊我,有时是唤我吃饭,有时是催我做作业,更多的时候根本就没什么事儿,只要有会儿没看到我,她就会扔下手中的活儿,立马跑出去喊着找,不管那活儿多么紧急,多么重要。  因
期刊
雨夜  一曲竹笛从天空降落  西山那边的鸟鸣接走了黄昏  蛩声,起伏成灵秀湖褶皱的波光  风停下来的时候,落花与残云  离大地近了,我孤独的肉体和灵魂  马不停蹄,在睡梦中野蛮生长  雨还在下,一丝一缕像极了  我的思念,在那么长而又那么  短的夜里,深沉地爱着黑  最朴素的距离  多像一个老时光  夜的中央有月亮站在  窗台上,安静地看着我  我们彼此未曾惊扰  未曾对视,也未曾交流  尘世沉默
期刊
上坪,滇中楚雄百草岭东南山岗下的一个彝族村庄。山陡,人稀,一个离蓝天白云近,隔红尘人烟远的高寒山区。  上坪彝族人在这里创造了人间的天堂。  上坪古老的彝族民居,与天空接近,与大地紧贴,是那种“居高声自远,非为籍秋风”的淳朴境界。  仿佛天上的神话降落人间,彝民建房继承了神话传说的精髓。房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成了举世无双的闪片房。闪片房“墙壁”“瓦片”是从满山遍野的原始森林获取。房墙,是横木一
期刊
一  李长生老汉最近患上了失眠症,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先是盯着屋顶发呆,再胡思乱想一阵子,然后坐起来抽几杆旱烟,再躺下,依然不能入睡。老婆兰花数落了他好几次,说他不睡觉就像夜游神瞎折腾。  直到天快亮了,他才隐隐约约进入了梦乡,但还是睡得不踏实,他梦见和寨子里的刘三去赶集,那条依山而建从山腰蜿蜒盘旋而下直至金沙江边的山街上人声鼎沸,一个个熟悉的杂货店里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街边照例摆满了新鲜的芒果、
期刊
炊烟是乡村的象征,是乡村独有的景观。  我生在湘南乡村,长在湘南乡村,一日三餐的生火做饭,都离不开坎烟的袅袅升腾,我与炊烟朝夕相伴。然而,这迁客骚人都觉得美不胜收的炊烟,却被我忽略了无数次。我忽略了这独特的乡村景观,忽略了炊烟的美。  多年前的湘南农村是没有烧煤、用电替代柴火做饭这一说的,所有需要加热煮熟的食物,都需要借助柴火来完成,譬如烧开水、做饭、炒菜、做猪食、取暖……这一切都离不开柴。留得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