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组诗)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resh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深秋
  果实会晚熟几天
  苦痛仍在收割喜悦
  风举起一个阴冷的天空
  不要赋予深秋过高的期待
  银杏叶做成的海浪
  已经从街道涌来
  你的瞳孔还没有她的倒影
  有些失落需要一个人慢慢消解
  2.园西路
  秋叶覆盖了秋叶
  暮色将它们掩埋
  走到园西路时
  我拖着冗长而沉重的疲惫
  斑马 斑马……
  沧桑又无奈的乐音
  在街上蔓延
  仿佛要让那错失的
  都碎给你看
  总会被莫名其妙地触动
  比如说 晚风 酒吧
  和关于风声鹤唳的爱
  伤感那么普遍
  以至于我需要自我的抚慰
  别说泪水没用
  有人靠它生产出了彩虹
  在剥开橘子的晴天
  3.萨尔瓦多阁楼
  从萨尔瓦多阁楼的镜子里
  出走的是自由主义者
  而我仍被充满病态的社会规训
  将多余的情绪放到蓝色的售货架
  上贩卖
  用酸涩的青梅酒营造些微醺的迷
  醉转移虚空
  在看不到结局的故事里 困顿尽
  在意料之中
  大象書店的咖啡
  令我感到优雅时的静谧
  淡黄的灯色会潜藏起忧伤
  我们不曾相恋 但想念不可避免
  4.重阳记
  其实说来惭愧
  要过重阳节的人
  还素未与茱萸谋面
  也没机会登高望远
  与被贬到江湖的文士共情
  再感受那天地的苍茫一片
  只是午后在阳台上沏茶
  当杯中泛起了菊花黄
  蓦然想起
  父亲发间的芦苇白
  不免悲从中来
  责任编辑:李 夏 马 博
其他文献
我们会把手里从事并赖以生计的事叫作“活路”。早先,在村子里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要去哪点?我要去地里头做点活路。那时,我并未认真体会过“活路”一词的深意。当我亲自体会时,方知“活路”之难。  新年的第一天(1月25日),我推开门时迎接我的是一片雪白。我欢快地叫着:“妈!快起来!下大雪了!”多年在外上学没有体验过下雪的我,踏着厚厚的雪奔到村外,看着白茫茫的大地,是那么美好!我刚想掏出手机拍照,却听到
期刊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中姐弟三人,两个姐姐和我,我是家中的独儿子。  我味蕾对月饼的记忆,要从儿时说起。每年的中秋节前,奶奶和妈妈都要带上家里种植的小麦磨的面粉,还有种植的菜籽榨的油,土鸡蛋,芝麻和白糖,到离家四五公里之外的县食品厂打月饼。  家中孩子多,唯恐打少了不够吃,每年都要用七八公斤面粉去打月饼。打好的月饼背回家后,用三扇簸箕才能盛放。晚上我闻着月饼的香味睡觉,总睡不踏实,经常在夜里起来偷吃
期刊
光与影  落日余晖洒落下来  穿过枝丫  形成斑驳的光影  投射到地上  像是黄昏贩卖的最后一点温柔  太阳渐渐被远山吞噬  世界的最后一丝余亮也被吝啬地  收起  我站在窗前  看窗外破败的路灯漫不经心地闪  着光  电流的声音吱吱作响  而后便暗了光  屋里的灯光探出脚去  企图重新冲走黑暗  月亮在一旁观望  悄悄将星子打翻在夜空  霎时间银光四溅  衬得夜空明亮  于是地面有了万物的影  
期刊
(一)  成为河流  成为风,成为雨  成为一些温柔事物  低垂,倒伏,哀哀地  不说话。开口也是轻声细语  脉搏细密温热,血液缓慢流动  三百六十五天一个循环  缜密地保护自己脆弱的骨架  不知晦朔,不知春秋  每个佚名都是一声叹息  (二)  月亮是一个问句  上面住着拙劣诗人  和一台洇墨打字机  一些残篇断句  在夜晚悄悄漂流  或许去往北方  偶尔也想掏出爱来  和世人肝胆相照一会儿  
期刊
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桥,这座桥承载了历史和未来。我心目中的桥就是被嘉人敬称为撒落在哀牢山中的“彩虹”,那一座座横跨大大小小江河之上的桥梁,承载了多少人的梦,它执着地坚守呵护着无数往来行人的生命。  双柏山高箐深,境内沟壑纵横,特别是嘉的山川河流,高山峡谷那可是嘉的地标记忆。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有山必有箐,有箐必有水。《乾隆嘉志》记载“嘉属在山隅,非高坡即邃箐,箐必有河,非桥莫渡,桥久遇
期刊
“穷亲戚”的温饱梦  “穷亲戚”是我姨奶奶家的儿子,乳名叫富贵,家住一个边远的小山村闫屯,靠山而居。外婆和他母亲是姊妹,我称呼他为表叔。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叫表叔“穷亲戚”,后来听外婆说:“姨奶奶是她们家最小的一个妹子,嫁到闫屯后,家庭本就不好,加之姨姥爷也是没有什么手艺,不外出务工,好吃懒做,导致家里越来越穷困潦倒,最后表叔也因此放弃读书,辍学了。”听完外婆的述说后,我终于明白“穷亲戚”的缘
期刊
月光,铺满卧室的满心空寂。夜来香,洁白瑕玉举过头顶,高擎一树馥郁在秋的每一个瞬间。怒放无所顾忌,在自己生命的角落。缕缕夜风,盛满梦境花香。比夜更浓郁,弥漫梦呓的潮汐澎澎湃湃。  听,在睡梦的边缘。兔街河隐约着,遥远暄腾,昼夜不歇,浸透半坡漫山的茶香,回味悠远绵长。哀牢深处,你可以与一座山对酌“花石头”,也可以与一条河豪饮龙街小灶酒。携手礼社江,唱和着雄浑的哀牢史诗,奔腾千年万里。  听,在睡梦的边
期刊
一  有一只公水蛭,他叫阿猛。阿猛有光滑柔软的身体,不同其他水蛭身上的长条纹,他身上的黑黄条纹呈现一只眼睛的形状。阿猛曾问过妈妈条纹的由来,然而妈妈并不知道,只说他一出生就带着,是个怪胎!阿猛并不觉得自己是个怪胎,他觉得背上的条纹很好看,特别是当阿猛身子缩成水滴状时,就像一个真的眼睛。阿猛认为这是个很好的保护,因为人类小孩看到阿猛时,总会吓得哇哇大哭。这让阿猛觉得很自豪。  阿猛的家原本住在河边的
期刊
1  2020年3月26日上午9时30分,李登山走到天堂口,生命关闭了快门,他不再摄影,即将粉墨离场。  他还有光,迷离的晨光,亲友的目光。新冠病毒把他最后的捕影者请到花圈焚化炉旁。百余花圈匍匐着,以接地气的姿态,传递艺术和艺术家的气息。远一些,是目光,血浓于水的,与子同袍的,艺以修身的。  逆光在眼前扯出七彩的光圈,耳畔一山山松涛低回,牵出一段电波——十多天,许是二十多天前一个清晨,他打来电话,
期刊
诗歌是楚雄青年写作者的偏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较其他文类有优势。当下活跃于省内外文坛的楚雄诗歌写作者,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诗歌艺术的修炼有着较高的起点。从年龄来看,李玉超、许红军、果玉忠大致处于相同的阶段,且都出身乡土,与故土大地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乡村物象也常成为他们吟咏的主题。加上自身已跳出了土地的牵绊,写作便成了一种自觉的追寻,寻找生命深处的精神之根。在返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