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国文经典教育与语文素养培养浅议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是不争事实,“写作训练”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较普遍的一大难点,而学生不爱学语文更令众多语文教师头疼不已。下大工夫“研究”写作教法的不乏其人——或强调积累,或强调训练,或强调技巧……其中确有真知灼见,但收效却难尽如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切中肯綮!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尤其要多读名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而名著是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现就该问题,谈谈我个人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做法。
  
  一、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理”轻“文”,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去学文科”;学生对“文史”知识不感兴趣,觉得不是死记硬背,就是枯燥乏味;社会及家庭阅读气氛较差,社会上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家长自己很少买书、读书。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积累”少,有效阅读少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章言之无物,更不要说思想的深度及鲜明的个性。“积累”少则无思想的“活水”。
  (三)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差
  上课不注意教师的个性化语言、文章写法的指导,生活的感悟及思想的火花没有及时记录;作业胡乱应付,不按教师要求来做,如书写、字数、内容、主题、格调达不到教师要求,甚至意思表达不清,语言不通顺。内容千
  篇一律,了无新意,语言贫乏,缺乏个性及灵气;课外阅读不认真,不用心摘抄精彩语句,也不用心体会或感悟
  文章妙谛,即使摘抄,也不会或不愿“学以致用”。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国学流失严重
  整个社会都不太尊重“传统文化”,没有以宣扬传承“传统文化”为荣的氛围,甚至根本漠视“传统”。传统文化中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严重缺失,没几个读书人还坚持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观念;重“理”轻“文”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的家长干脆认为“语文学好没啥用”。
  (二)忽视阅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看“闲”书,“有那工夫还不如做几道题”,不但不鼓励,反而阻止、压制,从心里轻视语文,却又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学好语文。然而正如培根所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
  (三)教师对阅读引导不力
  苏格拉底从来“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而我们是讲得多、练得多,分析少,鲜活的思想更少!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平等意识、对话意识,不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不善于培养学生切换阅读视角的意识,不能让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投向作者、投向学生自身、投向生活本身。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可能会轻易否定,不能鼓励学生追求“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的尝试精神。
  
  三、解决办法
  
  (一)阅读经典与关注现实,注重积累
  何谓经典?狭义来说,包括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华、唐宋诗词中的名句赏析、《世说新语》中的幽默、明清小说优秀片断选萃、中国现当代优秀散文选讲、中国现当代优秀诗歌选讲及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更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传承意识。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其实,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如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二年级(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开列的阅读“作品清单”包括:16~17世纪作家蒙田、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5位作家的8部作品;19世纪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莫泊桑、司汤达、左拉等12位作家的17部小说;20世纪作家法朗士、纪德、莫里亚克、罗曼·罗兰等21位作家的28部作品,此外,还要选读16、19、20世纪的诗歌。这个“阅读清单”何其细致!国外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如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古典文”教学的目标明确规定“培养理解鉴赏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的能力……树立创造丰富人生的态度”,而且指出“尽量使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并举,不要偏于一方”(引文均见《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同理,中国的读书人,唯有通读《论语》《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经典,才能寻到中华文化之根,领悟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
  生活是一本“大书”。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钟新《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9日)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还有人认为“语文直觉能力(主要指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直觉能力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是语文教学抓住本质与否的主要标志”。汉语言的学习尤其离不开语感的培养。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提高教师素养,加强阅读引导
  辜鸿铭先生深厚的西方素养得益于童年时教师要求他背诵外文版《浮士德》《莎士比亚》。巴金曾说,他之所以能写出不错的文章,原因在于自己肚子里装有三百余篇背得烂熟的文章。现代学者姜亮夫于复旦大学教书时,有次给学生指导论文,一口气报出六七十种参考书名,学生大惊。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如果不加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如果我们培养了这么一代人,这将是一个绝大的悲哀。一个民族,如果经济上是富足的,而文化上是贫乏的,那就绝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来看待中学生的阅读导向问题。”(蒋绍愚《读什么和怎样读》《语义建设》2002年第1期)那么,如何引导及监督呢?
  1. 给学生下达读书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其中还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应充分利用起来。
  2. 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书也讲求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教师还可以做一些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此外,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最易为小说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让其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想象,深刻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若读《昆虫记》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点,注意从中汲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对“必读书”,要求学生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再细细地读一遍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
  3. 组织读后活动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相关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监督,弘扬读书风气
  中国古代母语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研习儒家经典,即读整本的经典名著。学习的教材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即所谓的“四书五经”。另有文选教材,即供青少年研读经书时穿插学习的诗文选本,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语文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将读经与学选本结合起来,而且更注重整本书的学习。这种教育有力地结合了点与面,将对经典典籍的研读与文选式的通览结合起来,为历朝历代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此看来“科举”恐怕也不是一无是处。
  台湾中学课程标准设有“课外阅读”一项,像1995年的《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都有专门的表格,列有各学年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体裁范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每学期以一至两本为宜。高中阶段还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譬如“每学期课外阅读学生交读书报告一份,列入每学期规定作文篇数中计算”等。
  国外的母语教育同样重视课外整本书的阅读与拓展。法国的高年级的教学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学习一部完整作品”的要求,而且这部书得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读完”,并能“从中找到主题和问题,找到读书报告、辩论和作文的题目”;德国巴符州1995年《完全中学德语教育计划》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与同学交换读物,组织读书观摩活动,办书展、墙报,写信,谈读书心得等。由此可见,从世界范围来说,各国都充分意识到了课外阅读对母语学习的意义,认为广泛的阅读不仅不会耽误学生正常的学业,反而是他们学好母语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因而都积极鼓励、大力提倡。
  中国古代的父母,一向重视阅读,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为孩子读书这件事,而且他们为孩子写的书绝对比中国国内的书多得多。有一个书单,是美国12岁以前的孩子最喜欢的100本书,那是从孩子们看过的8000本书中排在最前面的100本。在美国,孩子的年龄除了实际年龄外,还分为阅读年龄。可见他们是多么重视阅读。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础。读书所得到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年轻时读书似乎宜“博”而“杂”,兴趣最重要,况且好书给人的精神享受不亚于美味。其实,好书就是一道美味,历久弥香的是好酒,传统文化中精华更是如此。
  写作是读书的产物,文字是心灵的延伸。每个人都应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自阅读始!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无疑是最好的策略,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跨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就更需要灵活运用激励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英语课的教学中,通常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激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激励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事业飞速发展,要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
期刊
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需要班主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即所谓“教心”,也就是注重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而在“教心”之前,则要求班主任做到和学生“交心”,也就是和学生要有心灵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    一、交心    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
期刊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教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除了科学地运用教材,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教材对教师、学生思维的禁锢,在  广阔的数学空间里遨游。    一、创设情境课堂,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期刊
虽然接任班主任工作不过一个半月,我却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其次还要讲究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我个人认为班级的科学管理集中体现在“严”“细”“恒”和“做好表率”上。  首先,我认为,“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我的具体做法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细心的呵护、不
期刊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众所周知,高考主要测试的是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具体到高考化学试题,则是将测试重点集中放在考生是否具有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广泛情境中去的能力,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探究式教学方法既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期刊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掐指细算,和我的71个孩子认识,都快100天了。这期间,我担任高一(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及该班班主任管理工作。作为一名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我唯一比别人见长的就是责任心和热情,除此之外,我只有虚心请教老教师,然后再结合班里的具体情况边学边用边琢磨,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其间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我自己最能体会了。下面我就从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对这一阶段的工作
期刊
我从事英语教学十年,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会碰到一些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并且每个班里“优”“困”“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得越来越早,人数也趋于增多。这也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们最头疼的事。如何转化这个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了一些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
期刊
“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正午的太阳为什么能测时间?梨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卫星为什么会上天等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真理和创造的欲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的浓
期刊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程度对他们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但他们将来要适应的终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