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位之路 实现均衡之梦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n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侯区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生和发展的。武侯区始终把教育均衡化的实践作为优化教育均衡认识的动力和源泉,体现了较为典型的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路线。分步的、持续的、反思的实践,始终是武侯形成对教育均衡理性、客观、深刻认识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和手段。高位均衡是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样发展,武侯区以打造优质教育“圈”为目标,实施优质教育辐射工程,着力拉动区域教育高层次统筹发展。让“武侯模式”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引领过程中,显示出了更强的生命力,形成了诸多鲜明的实践特征和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实践成果,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多主体的客观、理性认识的形成。
  辟“捆绑发展”蹊径
  在我国“传统”管理的单一体制没有得到有效改革和消除的背景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也是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最大障碍。
  一、破“传统管理”格局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推进,武侯区城乡教育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逐步凸显。城郊教育与城区教育水平落差大,城乡教育的非一体化发展格局,制约和影响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大量进城务工劳动者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迫切要求,以及区域群众“择校热”的升温,成为区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打破这种阻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格局,武侯区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收归区教育局直管,对城乡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城乡一视同仁,成为全省第一个告别农村教育的区县。
  二、走“捆绑发展”之路
  为快速提升城郊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武侯区推行了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实施了“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学校管理办法。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送课下乡,拉手结对,而是将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所有的12所村小结成办学共同体,以强带弱。整合、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文化浸润、课程引领、建设学术共同体和课堂纵深跟踪,从管理体制上保证扶助民工子女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推动城乡互助走向文化融合,实现管理一体化、师资交流经常化和教育教学联体化。
  同时,创新评价机制,对城乡捆绑学校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估”,每年重点考核城乡捆绑学校运作机制和城郊学校发展水平,促使结对学校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从考核机制上保证了扶助弱势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1.捆绑帮扶的“三互”模式
  以玉林小学与太平小学为代表的学校探索形成了“三互”捆绑发展模式,即“行政互派、教师互动、学生互访”。通过短期项目研修、长期定岗交流和校级干部易岗,实行行政互派管理;通过交流互动、培训互动和研讨互动实行大规模的教师互动交流和教研;通过混合编班、结对互助实现学生互访。通过这一操作模式,农村学校以城区学校为坐标审视工作,从观念、行为到质量与城区学校逐渐接轨,较为滞后的村小迅速发展为达到城区中等水平的城市小学。
  2.捆绑融合的“教育共同体”模式
  由川大附小和龙爪小学为代表的学校,将行政驱动的被动捆绑,创造性地管理融合为教育共同体。通过捆绑两校的情感切入、文化浸润和两校的统筹管理,川大附小成功实现品牌的输出,整合形成新的分校优质资源。2007年,龙爪小学在新校址上更名为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而川大附小也形成了下辖四个校区的办学集团,集团统一管理,逐渐形成“生活教育”校园文化,确保了优质教育的辐射和输出。
  3.捆绑、松绑、脱绑的“线型”模式
  由科华中路小学与凉井小学为代表的学校探索形成线型捆绑模式。即“管理一条线”、“活动交互线”、“品牌并行线”。捆绑发展中,在理念文化、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资源调配、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根据两校校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在常规活动中实现时间交互、空间交互和人员交互,在品牌方面形成各自的学校品牌。也就是说在一套班子管理下,以不同的管理方针,实行两校互惠平行发展。
  目前,由“线型”模式帮扶的城郊学校很大一部分都由相对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为现代化的特色学校。比如,由红专西路小学捆绑的永兴小学,现更名为武顺街小学,该校已经是武侯区的窗口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等领导曾给予高度评价。由科华中路小学捆绑的凉井小学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城郊学校马家河小学。由武侯实验小学捆绑的九龙小学,借助新建校舍和区域资源,打造成为践行陶行知思想的行知实验学校。
  搭“校际联盟”平台
  “校际联盟”最早是武侯区基于校际之间开展教师专业研修的一个民间的、自发的、学术性组织。搭建校本研修高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素养。联盟以学习为美德,以研修为特征,以合作为盟约,以创造为天性联合研修,实现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多赢。其核心价值在于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尤其是搭建区域乃至全国研修平台,关系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的核心均衡——师资整体水平的优质均衡。
  一、补“校本研修”短板
  在义务教育“县管”体制下,大城市中心城区教研工作的重心正由县(区)一级的整体性教研向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转移,但这种教研体制存在弊端:区域整体教研的功能缺位,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衰减、形式较单一;校本教研的效益缺损,专业引领薄弱,组织形式陈旧,评价视野局限;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缺失,同伴互助窄化,专业交流匮乏。因此,如何形成介于县(区)一级的整体性教研和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二者之间的大校本研修方式,成为教师研修方式的新呼唤。
  武侯区通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独创出介于区、校两级教研之间的一种集教研、教师专业提升于一体的研修方式。校际联盟解开了长期束缚教师研修的桎梏、弥补了学校校本研修的短板;在师资素质、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力地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   二、搭“联盟研修”平台
  1.组建区域内的“校际联盟”
  2007年4月成都市武侯区发起了校际联盟的号召,当时,川大附小、华西小学、棕北小学、机投小学、科技园小学、武顺街小学共六所盟约学校积极响应。发展至今,校际联盟共有九所学校: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计算机实验小学、金兴北路小学、机投小学、科技园小学、武顺街小学、磨子桥小学分校、马家河小学、新苗小学。
  2.组建全国性的“校际联盟”
  2012年成都市武侯区进一步扩开联盟学校范围,将全国各地联盟学校以及武侯区学校组成的“校际联盟”形成一个整体,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东、甘肃、新疆、湖北等地共同参与其中,利用高平台共同进行研修提升、共同享受研修成果。北京朝阳师范附小、辽宁大连女子中学、天津海河中学以及成都市西北中学、成都市玉林小学等40多所全国各地中小学签订教育学区联盟。
  3.共享“联盟研修”成果
  共建学校联盟共同体,共享优秀管理经验。每年在联盟学校中开展全国现代学校管理学术交流活动,以开放的胸襟,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教育观念互通、优势互补、思想互融。进一步树立和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想。
  共建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共享名优教师资源。联盟内建立定期教师互派、跟岗学习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统筹各地名教师、名校长、名教研员、名教导主任、名德育主任。用研修平台开展全国“五名巡讲”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人才互用并用,平等互助。
  共建学生互访制度,共享优质学校资源。全国联盟学校定时开展学生互访交流活动,利用外校的特色教育资源,让师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参与不同学校特色课程,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推进教育高位均衡。通过研修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促进武侯区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共建科研攻关平台,共享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学区联盟科研中心平台,以教育科研课题为抓手,实现教育发展研究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共享教育研究资源,推广科研成果,提升教育均衡品质,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共建数字化校园,共享网络资源。构建校际联盟网上一体化平台,实现空间上的突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网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动态实时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创“名校集团”引领
  所谓“名校集团”,是指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
  一、转“资源稀缺”劣势
  当前,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从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层次上升到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预期和追求,其核心矛盾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量需求和对学生成长殷切期望与教育优质资源稀缺的现状存在的较大差距。成都市教育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武侯认为,这是现阶段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的、最优制度选择。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武侯对名校教育集团的定位是:名校教育集团是有共同文化理念、共同管理制度、共同质量标准和共同服务对象的发展共同体,能通过品牌扩张、集团管理、优配资源、合理流动等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覆盖,满足老百姓对公共教育服务需求。
  名校集团是武侯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优质资源满覆盖的途径之一。它与“捆绑发展”、校际联盟、城乡互动联盟等发展方式一起,构成了武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的发展体系,但他们之间各有侧重,各有不同。名校集团是“捆绑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校际联盟和互动联盟只能作为名校集团的有益补充。
  二、以“龙头”引领发展
  2009年,武侯区先后组建了小学名校教育集团3个,初中、高中、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各1个,七大名校教育集团共涉及成员学校44所。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名校教育集团包括12中、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川大附小和玉林小学等5大教育集团,集团教师人数达到1582人,占全区教师的39%,学生总数达23211人,占全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7%。武侯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推动棕北中学、棕北联合中学加入“成都七中教育集团”,促成锦城外国语学校、双楠实验学校加入了“成都石室教育集团”,为整体提升武侯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武侯区品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武侯区共计有师生6000余人享受到七中教育集团、石室教育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
  1.建立准入审批制度
  武侯认为,名校集团的学校应该是办学文化与之相近,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与之相当的资源共同体。名校集团龙头学校是在教育文化理念、学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水平、学校特色和社会认同等方面实现了超前发展,是全市认可的品牌学校,教育集团内的成员学校应该是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龙头学校相接近。所以,武侯建立名校集团的审批和准入制度,避免出现因为集团成员学校跟不上发展节奏而影响整个集团形象的问题出现。武侯遵循“五个相近”的准入原则,即“办学理念相近、办学条件相近,公用经费相近,教师素质相近,管理水平相近”。申请加入名校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应该具备硬件、师资等软件上与名校的水平接近,够条件的准予进入,不够条件不硬性发展为成员学校。
  以成都市金花小学加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为例,金花小学在改造前,虽然学校发展较快,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但硬件条件相对较差,不能达到与川大附小集团相适应的标准;改造后,新校舍按高标准建设,由于起点较高,与川大附小教育集团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基本一致,达到集团准入标准,双方都有牵手的意愿,金花小学便顺利加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更名为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   通过严格的准入审批,武侯保障了名校品牌的质量,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与名校相当的优质教育服务,其满意度、信任度不断提高,更多家长愿意就读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以前蜂拥选择龙头学校的情况有所好转。
  2.大力推进内涵发展
  名校集团是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发展所有学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高位均衡,才是真正目的。一个区域不是只需要几个大集团、大校长就够了,那样的话反而禁锢了多数校长的思想,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更多校长的办学理念,激发更多校长的办学追求,为更多的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有的学校适合于集团发展,我们就培育发展成集团,而有的学校不适合于集团发展,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地发展成集团,单体学校的发展也是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的途径之一。名校集团发展应关注内涵,关注质量。
  第一,文化浸润,引领集团学校发展。龙头学校将品牌文化输出到成员学校,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和品牌影响。武侯注重成员学校对龙头学校品牌文化的认同与接纳,强调在传承自身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龙头学校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办出个性和特色丰富集团办学品牌的文化内涵。龙江路小学的愉快教育理念,川大附小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名校集团内形成文化认同,成为集团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制度渗透,推动集团学校发展。建立和完善名校集团发展制度体系,有效推进名校集团内各成员学校人文、科学、现代的管理制度建设,整体提升集团学校管理效能,带动集团学校办学效益的不断优化。例如: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借鉴龙江路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师备课管理、备课本作业本交流、教研组建设、教研课改革等方面,实现了各成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第三,交流合作,促进集团学校发展。一方面,加强集团内的干部教师交流力度。名校集团龙头学校输出干部教师268名,同时,成员学校、区教育局共派出308名干部教师到龙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武侯通过定期开展名校集团成员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组织开展专题报告、行政座谈、顶岗任职等形式,不同程度地让集团学校干部参与到各成员学校的管理中去,为成员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和支持。据统计,名校集团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共224次,开展讲座64场。
  3.加强督导评估
  名校集团要名副其实,不是“挂牌集团”、“利益集团”、“生源集团”。名校集团要以成员学校的整体提升为目标,以高位均衡发展为价值追求,形成多方共赢发展战略和推进方案,并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武侯制定了《武侯区名校集团考核评估草案》,坚持有利于推进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集团成员的办学效益和水平,彰显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原则,对名校集团实施专项督导,考核集团发展水平。在去年的综合评估考核中,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的考核成绩都很不错,呈现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学区共进”机制
  2012年,为有效推动武侯区各中小学办学更具特色,教育质量更加优化,文化建设更有品位,积极落实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实武侯区委、区政府教育要努力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全面现代化的窗口、充分国际化的先导”的工作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决定成立武侯区学区联盟,行学区互动机制。
  一、破“各类教育”间的壁垒
  当前教育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基层单元,保持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市民学校和各类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等教育链条的连贯性,打破原有各类教育之间的传统壁垒。武侯区提出以“高中拉动初小幼”的推进策略,积极探索以学区为单元的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以此逐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提高国民素质的“大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
  武侯区按照相对就近、名校集团统一、数量相对均衡的原则将辖区内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实行“学区共进”机制。第一学区为华西坝·望江教育领先发展学区,第二学区为蜀汉城·双楠教育优化发展学区,第三学区为武侯新城·198教育特色发展学区。民办学校均划分到三个学区中,确保各学区学校所数、学生总数相对均衡。在基本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机制创新,通过管理、运行、督导、奖励补偿等机制建设,实现学区内学校的深度联盟,组团式发展。
  二、建“学段贯通”学区机制
  学区互动机制,其实质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贯通中小幼,辐射社区和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区域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学区内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拉动区域学校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助力区域教育加快发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
  1.资源“三共享”
  武侯区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区联盟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三共享”:即学区内学校已有的运动场、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馆等硬件共享;课程改革成果、课程设置体系、自主开发课程等资源共享;成立学区家委会,相关社会资源共享。学区联盟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域内学校的互动合作,推动成员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文化打造、考核评价、生源联动等方面深度互动。
  2.人事统筹管理
  学区机制促进了管理职能下沉,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干部可以在学区内不同学段、学校之间交叉任职交流。管理干部熟悉各阶段的管理体系;实施学区统筹教师安排,实现学区内学校教师合理流动和相对固定教师走教,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做到专科专教,均衡配置师资,制定每年10%的教师在学区内交流的目标任务;学区内引进外籍教师,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增加效益。
  3.生源联动机制
  实施学区内学生走课机制的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3个学区不仅将深入探索学生走课机制,而且将在小学入学、“小升初”、“初升高”等方面本着学区内“相对就近、统一调配生源”的原则,探索生源联动。例如:在小学入学方面,严格按照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原则,逐步实现学区内统筹;在初中入学方面,公办小学将在学区划片或者学生直接入对口初中;在高中入学方面,学区将加强对学区内初中学生的升学指导,努力做到让初中毕业生就近升入高中学习。   4.经费统筹保障
  武侯区教育局给每个学区拨付每年5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学区运行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活动。通过资源整合、学段贯通,未来3个学区联盟将齐头并进,形成教育集团优势良性竞争之势,以此推动武侯教育整体质量提升与优质均衡发展。
  5.繁荣学术研讨
  学区内组织干部、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好学区论坛、五名巡讲、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等平台,进行区域性学术研讨,形成学区学术交流平台,实现科研成果共享,根据学区特点和优势,形成共同的科研课题,合力研究;学区已有的科研成果经验成果共享共用,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推广,增加其实用性;共同探讨德育活动开展得课程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运动场、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馆等硬件实现共享;课程改革成果、课程设置体系、自主开发课程等资源共享。
  塑“一校一品”特色
  学校的内涵发展首先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是多元的,因此学校的育人模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育人为本的学校职能观,把人的全面、持续和个性化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追求。“一校一特色”创建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推进器,已成为学校“殊途同归”的一种共识,也正在成为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换“千校一面”旧貌
  “各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特色学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各个学校的条件尽管千差万别,但每所学校都应该辩证地分析自身优势,并把此优势作为创建特色的“生长点”或突破口。
  武侯区将“以政府为责任主体,推动城乡教育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作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满足人们群众享受良好教育强烈期盼的重要方式。“一校一品”,即一个学校一个特色,通过政策导向、保障投入、资源统筹、特色实践和开放办学等多种方式和平台,培育形成了“无特色、不自主就会掉队,落后”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激发学校形成发展内动力。
  二、显“百校争鸣”新篇
  增进学校特色,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是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不断打造学校特色,创办特色学校,才能真正将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化到群体均衡发展和个体优质发展上,落实到促进所有学校全面发展上去。
  1.科研先行
  从“十五”期间到“十一五”末,武侯区以教育局为主导,组织全区几十所学校同研一个课题,先后开展了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学校品牌策划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和省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等研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均衡背景下特色学校的建设、研讨、诊断和实践,使“一校一特色”建设更清晰、理性、深入,在全区逐渐形成20多种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学校素质教育品牌。
  2.校长引领
  校长是学校组织者和决策者,一个富有特色的学校必须拥有一位很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将决定一个学校的品质和品味。武侯区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主研课题、校长论坛、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特色意识强、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精和个性鲜明的校长;强调校长的引领作用,鼓励校长有风格、有特色、有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校长自身独特的办学思想。
  3.文化亮校
  文化是改变教育未来的力量,是一个区域、一个行业凝心聚力的根基。武侯区持续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以先进文化创造教育的丰富魅力,进一步建设有特色、有个性、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如为龙江路小学分校建设了长达60米的校门文化长廊,将“宏志”、“明义”、“诚信”、“团队”等三国精神融入“快乐教育”中;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成为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田园学校典型代表;川大附小融入汉唐风景和川西民居元素。
  武侯区通过对学校大型场馆、中型门廊、小型雕塑的打造,将办学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的点滴实物中,使其成为学校的精神坐标、文化展廊,潜移默化的滋润影响学生的思想,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文化和特色。
  4.特色评估
  武侯区特别建立“基础+特色”督导评估体系,通过特色评估指标,促进学校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发展机制,特色评估紧密结合办学实际谋划特色之路,紧密结合师资素质稳固特色之本,紧密结合“校本革命”涵养特色之源,紧密结合文化建设扮靓特色之窗,以学校传统优势为突破,以学校薄弱环节为突破,以教育科学理论为突破,以先进教育理念为突破,全面推动“一校一特色”,形成“个性突出、优质均衡”的办学格局。
  通过几年的探索,武侯区学校发展的“一校一品”战略,很好地盘活了全区的教育资源和办学资源,全区师生、家长和社区广泛积极参与,区域校际均衡不断增加,体现出了动态均衡的基本特征。如龙江路小学提出“乐园新乐章”;川大附小提出了“学习生活教育”;棕北小学倡导“绿色教育”;磨子桥小学倡导“阳光教育”;龙江路小学分校倡导“快乐教育”;行知实验小学形成“真爱善育”的办学理念;华兴小学致力于探索实践“国防教育”和“军体文化”。全区形成了“平民教育”、“精致教育”、“愉快教育”、“生活教育”、“阳光教育”、“缤纷教育”、“绿色教育”、“思维教育”、“快乐教育”、“智慧教育”等学校特色和素质教育模式。《人民教育》在报道中肯定武侯区说:“在这里,逐步形成了一个个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群体……”
  编者语:
  通过十年的努力,武侯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不断优化,形成了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捆绑”、“学区”、“集团”、“联盟”、“一校一品”等诸多实践路径。通过多渠道、多层次输出,包括先进办学理念、必要硬件设备、优质学校课程、优良师资队伍等基本元素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品质,推进了区域和跨区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优质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翻番,实现武侯教育建设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高地,成为中西部地区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示范样板。
  (责任编校:张文杰)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好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作为孩子人生教育道路的第一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让孩子在游戏中热身、游戏中活动  幼儿园的特点就是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活动区,不管是艺术领域还是
期刊
[策划人语]  教研是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的根本需要。教研不是教科所和教育专家的专利,一线教师也应该而且能够开展教学研究。  时代越来越需要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历充分说明,要探索教学规律,
期刊
2007年成都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的改革不是从局部地区开始的,而是以“大成都”为起点,在“全域视角”下统一规划城市三个圈层的工作,为明确圈层发展定位,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健全融合发展机制,成都市组建了20个区(市)县“一对一”的教育联盟,逐步形成以区县联盟为平台、以学校结对为途径、以干部教师交流为重点的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流动格局。其中武侯和新津是结对发展的两个区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都不能比拟的。  纵观我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出现以下两大误区。其一是对音乐活动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注重于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其二是音乐活动与其他各领域活动之间缺乏沟通,没能很好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形成整体性,更
期刊
成都市棕北小学和新津华润小学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相同的是两校都始建于1993年,都是通过20年的拼搏成为了当地名校,不同的是服务的学生群体和地域特点。在2009年两校圈层结对之后,两校着力找寻各自优势,取长不短,相互共生。一个是大城市名校,一个是小县城名校,大城市的师生隐藏着“骄、娇”二气,需要到更加广阔的土壤中历练,而小县城的师生受限于资源匮乏和专家的稀缺,需要借助更高的平台提升成长。  强强联手
期刊
他是一个文静、腼腆的男孩。之前对他的不太注意,缘于  开学初班主任老师的一番交待:“最后一排的同学,只要不影  响课堂纪律,就不要管他们了,成绩差的根本提不起来,在他  们身上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新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接了这个班的课。因为教学任  务相当的繁重,或许也因为班主任老师的有言在先 其实,这些都不  能成为一种理由 但是,在一个多月里,我的确不大注意最后一排学  生,当然也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对现有的教  学模式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其  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小学的评价与小  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相吻合。小学以激发兴趣,保持自信心  为评价的主要目的。”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  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使学生  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要求我们全身地投入进去。班级管理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这样工作极其复杂、艰辛、有趣,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根据我的实践和体会,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大体按年级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且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及方法、途径都不尽相同。  一、树立班主任威信  班主任威信本身就是一种班级凝聚力。首先,班主任要做受学生欢迎的科任教师,其次,关爱学生、善待学
期刊
幼儿教师从事的幼儿保教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并接受专门的教育、培养及训练。但仅仅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重要和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涉及到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发挥作用的方向、程度及性质等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又容易成为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之所以特别重要,就
期刊
各地教育局(教委):  为挖掘和宣传区域幼儿教育发展典型经验,推进区域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本刊拟牵头成立“《教育策划与管理》区域推进幼儿教育联盟”,以开展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加入联盟以自愿为原则,不收费用,《教育策划与管理》将加大对成员单位发展幼儿教育经验的宣传力度,并开展提供幼儿教育信息、教师培训、区域交流等活动,为成员单位提供服务。  诚邀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