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史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要以核心素養为宗旨。科学探究是核心素养的一方面,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的生物学问题,针对待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生物科学史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素材,生物科学史记录着生命科学的探究历程,其体现着科学探究必备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家科学探究能力的体现。如果教师能够活用每一段科学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勤奋实践,严谨求实的精神,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那么教学才算成功。下面以“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为例,阐述生物科学史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应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比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主要安排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沿着科学史的发现过程来看,本节课是孟德尔遗传规律、减数分裂的延续,这一科学史的探究历程是很好的教学史料,有助于学生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其本质意义,还可促进学生对常染色体和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到应用的过程。笔者在本节课中以完整的科学史发现过程为主线,采用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类比推理法”和“假说一演绎法”这两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的应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1 导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要求学生以图的形式总结两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减数分裂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基因到底在哪里?
  学生回顾、思考、讨论、画图,通过观察发现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并且大胆推测:①基因就是染色体;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推理哪种可能大些,学生通过自身己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可推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①从数量关系看,如人的染色体只有46条,但基因却成百上千个;
  ②从大小看,在光学显微镜下染色体可见,基因不可见。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无意识地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教师肯定并表扬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精神,简要介绍类比推理法,并提示有科学家用了类比推理法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迫切想知道科学家的推理过程是否与自己的一致。
  2 学习萨顿的假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呈现萨顿的发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原因,并且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表1。
  学生合作完成表1,对比发现,萨顿推理的过程和自己推理的过程很类似,都用了类比推理。学生尝试到了探究成功的成就感。紧接着,教师重点介绍类比推理,学生由此知道了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进而转入寻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 寻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体验假说一演绎法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1 发现问题
  教师以课件展示教材图2-8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以及红、白果蝇图片,引导学生据图描述其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遗传图解并用规范语言表述,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果蝇的眼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同时也发现问题: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教师提问:为什么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按照萨顿的理论,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呢?
  学生回答: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展示教材图2-9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补充介绍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同时展示性染色体的结构(图1),并提出问题:大家认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那么白眼基因可能在性染色体的哪个位置呢?
  3.2 提出假说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三种假说:
  ①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
  ②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
  ③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些假说都与摩尔根的杂交实验结果相符吗?
  3.3 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生被激发进一步探究欲望,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用遗传图解分析,并且让学生代表演示其过程及分析结果(图2~4)。
  通过演示结果可以排除假说①,但是也发现了假说②和③都可以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不断发酵。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用的科学方法,提出:假说除了能解释当前实验之外,还需得能预测未做的实验,即需要对假说进行验证,那么应该要用什么方法呢?学生顺势想到了测交。
  3.4 演绎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图5)。
  从演示结果看出,假说②和假说③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完全相同,这样的结果再次出乎学生的意料。验证遇到困难,要怎样才能检测哪种假说是正确的呢?学生充满疑惑,探究的欲望空前高涨,教师需引导学生重新设计出新的测交方案:“我们知道测交是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那么同学们观察你们设计的测交方案,是否只能是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用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学生讨论并画出遗传图解(图6)。学生意识到这正是孟德尔设计的正反交实验,使其深入理解孟德尔设计正反交实验的用意,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以及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3.5 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摩尔根的测交实验结果:①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测交结果:红眼雌果蝇126只,红眼雄果蝇132只,白眼雌果蝇120只,白眼雄果蝇115只。②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测交结果: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为1:1。从而说明假说③才是正确的,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也就说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教师展示教材图2-11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介绍摩尔根绘出的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同时展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基因染色体上的图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 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师展示减数分裂细胞模式图,引导学生总结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通过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对比,教师提出问题:一对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吗?它们会不会发生自由组合?学生讨论后,画出其对应的细胞减数分裂图。
  学生通过讨论并画图,很快就能领悟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的本质,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①将科学史转化为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科学发现过程中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和假说一演绎法这两种科学方法深入分析实验过程。
  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将教学内容层次化、渐进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问题的设置需符合学生的思维,才能为学生做好铺垫。
  ③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意外生成的准备。
  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以问题引导,主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朱止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遺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6-56.
  [3]陈侠.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内容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7(8):5-7.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串为教学支架,重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目的、观察现象、推导结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问题设置 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合理有效的概念框架”是支
1论证式教学策略  论证式教学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实质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论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实践活动,在分析资料、得出主张、反思质疑、辩驳论证中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参考Toulmin论证模式(由图1所示)来进行论证式教学。  2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
1 设计思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实例,但内容宽泛,远离学生生活,加之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相关实践与探究活动。我校位于漓江大河乡河段,是漓江从发源地流入第一个人口密集城市——桂林市的第一站,在此探究人类活动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实验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科学保护漓江有重要意义。特设
摘要 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在引导学生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以探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最后得到的4个科学结论为基本线索。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历程中归纳并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 科学探究 生物膜模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
摘要:围绕“故事化教学”方式,阐述故事化教学的优势、故事化教学的主体、原则及方式,通过生动的事例与观点相结合,反映“故事化教学”在当前课程背景下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故事化教学 生物学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相信许多人小时侯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听故事,听上下五千年事,品世间悲欢离合,故事中传奇的人物命运、跌荡的故事情节往往让听者欲罢不能。笔者以此为启发,
摘要:以“胡萝卜素的提取”实验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采用“实践一问题一再实践一归纳总结一引申拓展一能力提升”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多学科知识交融的魅力,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将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胡萝卜素 素实验教学 生物学
1教材分析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四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三大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对由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习三大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学生已能较深切地感知生物技术在医药和农业生产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面对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既需要科学家
摘要: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白热化、品牌多样化、产品同质化以及服务趋同化的进一步加剧,白酒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必须开拓新市场。然而新市场的开拓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其任务艰巨、过程复杂、困难重重。本文就区域市场开发的常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区域市場维护的具体措施,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市场开拓 团队建设 渠道维护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以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究历程为明线索,以假说一演绎法的一般流程作为暗线索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对科学家经典实验的深入学习与剖析,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的技能。  关键词 遗传物质 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03-03  1教材分析  《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中“生物遗传”内容可划分为
摘 要 以泌尿系统为例,通过对问题的推敲和评判,说明好问题才能引起兴趣,启发思考。教在思考后,才能教在关键处。  关键词 少教多学 泌尿系统 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美国教育家德加默曾提出著名的论断——“问得好,即教得好!”他认为,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致艺术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动、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在文章《“尿的形成和排出”——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