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jx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致和学习主动性,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迈进知识的大门。提问时要针对重点,设置“核心”;旁敲侧击,精心点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时提问,随机应变。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
  【关键词】设置“核心” 精心点拨 由浅入深 适时提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师在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而教师的课堂诱导便是所需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导”,主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可以说提问是教师最关键的语言活动,它能成为教师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亦能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展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于教学的意义非同一般。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致和学习主动性,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迈进知识的大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怎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课堂问题问呢?
  (一)针对重点,设置“核心”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了解预期的教学目标,深入文本,通过研读设置几个关键性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这是备课的第一步,因为真正的教学是“人”的教学,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教师应该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整合,再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再设置,再设置后的问题方为要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才更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我在教学《拿来主义》时,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鲁迅为何提倡要奉行“拿来主义”?何谓“拿来主义”?学生只要弄懂这两个问题,便了解了文章的整体构思和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而且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可谓“一举三得”。
  (二)旁敲侧击,精心点拨
  教师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确立知识的重点,巧设问题,并适时点拨学生,特别在学生的思维偏差或思路出现堵塞时,更需要教师俯下身来精心诱导、巧言启发,有意识地把提问的过程当作敲开学生智慧之门的过程,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性。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请学生谈谈对黛玉的看法。有一女生坦言自己不喜欢林黛玉,认为林黛玉太小心眼儿,不像薛宝钗那样识大体,招人喜欢。她弄不懂为何贾宝玉会喜欢林黛玉而疏远薛宝钗。旁边有许多学生也在低声应和。很明显这位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差,为了不引起她的反感,我先不否认她的观点,而是先提了个小问题:姑娘们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们愿意与别人分享吗?也许你心胸开阔,无论多么珍贵的物品,都愿与人分享,但是有一样,你绝对不愿分享,那就是“爱情”。黛玉是“小心眼”,但黛玉的“小心眼”主要用在宝玉身上,说明她对宝玉用情很深,才容不得宝玉一丝“分心”和别人对宝玉有半点“觊觎”。黛玉是太敏感,太容易受伤,我们知道过于自尊就是自卑,这种自卑其实是黛玉寄人篱下的情绪表现。再说黛玉注定要为宝玉流尽毕生的泪,以报答前世灌溉之恩情。经过这一番点拨,弥漫在课堂里的疑云便渐渐地隐去,同学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令他们感到生疏几乎无从下手的难题。对于这些难题,我们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如果要推倒一座“大山”,那么我们就要从挖掉它周围的“小土坡”入手,我想被松动了根基的大山不久便会轰然倒塌。这种“撼大山先动根基”的做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验“攻城略地”的快乐。我在教学《祝福》一课之时,先提出几个小问题:鲁四老爷和祥林嫂是否同属一个阶级?祥林嫂若是生活在破除了封建思想的现代社会还会不会这么悲惨地死去?祥林嫂若生活在富有同情心的社会她的命运又将如何?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意识到鲁四老爷和祥林嫂分别属于对立的阶级。正是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剥夺了祥林嫂“祝福”的权利,从而一步步把祥林嫂逼向绝境。周围的人们没有同情心,祥林嫂才会沦落到这么悲惨的境地。小问题圆满解决了,“祥林嫂之死,谁之过?”这一大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有步骤地解答问题,既可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教学散乱的弊病。当然,设置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先的认知水平,问题“过易”、“过难”,天长日久皆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益处。
  (四)适时提问,随机应变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课文疑难,而不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畏惧的心态,更不是为了装点课堂而创设表层的“学生活动”。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在讲到“渑池之会”时,听到有位男生嘀咕:他(蔺相如)怎么动不动就用“死”来威胁,无赖嘛!蔺相如究竟是无赖还是英雄?一时间,课堂上议论纷纷。“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不是司马迁留下了败笔?”听我这么一问,闹哄哄的课堂渐渐安静了下来。等学生完全安静下来,我神情庄重地说:“司马迁没有留下败笔,恰恰相反,正是这一笔,写出了蔺相如的‘大勇’。蔺相如虽不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不能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说服秦王放弃占有‘和氏璧’和侮辱赵王的念头,但是他甘愿为国殒身,以死来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同学,别人耍无赖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蔺相如‘耍无赖’为谁?”这个问题使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趁热打铁”继续说:蔺相如确实不具备‘大智慧’,但那是‘白璧微暇’,这点瑕疵被我们一位同学发现了,这位同学很不简单,但‘无赖之说’不能成立吧,哈哈!”
  教师适时的提问,不仅有效地维护了课堂秩序,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过早发问,则会造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因而影响学生正常思维,师生几乎不能进行有效交流,那么课堂冷场也在所难免;过晚发问,学生不假思索便能应答如流,使设置的问题完全成为表面形式,毫无价值可言。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着重提升自己课堂提问的能力,使课堂提问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层递性、应变性和探究性,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嘉善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新课程教育理念,倡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通过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这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本文着重阐述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学有所乐、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 评价发展 实践探究  新课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有新理念,新教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政治试卷的讲评,在评讲时,要体现有较高的质量,并且学生要有好的收获,应坚持“八”原则。  一、坚持评价性原则  即对本次考试的基本情况,要作全面深入分析、评价和小结。例如,对考试的目的,知识在教材分布,题型所占的比重,难度系数,分数价值;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成绩概况都作恰当分析
鲁迅曾经称赞前苏联作家陀思妥夫斯基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而且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陀思妥夫斯基的事》)鲁迅先生的创作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的灵魂,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短短两千多字塑造出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饱满的“多余人”形象,如一面镜子般照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站在人性的角度,重读《孔乙己》,透过孔乙己那“又
【内容摘要】传播知识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高超的提问技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切入点 曲问 梯度 评价  教无定法,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提问便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一种途径。它既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更是一门充满技巧的艺术,受到老师们的青睐。  语文课堂的提问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教师正在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彻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全面发展。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呢?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  第一,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命题”是俗话,套用当下流行的术语,叫做“学业评价”。所谓“命题的有效性”,一是指过程有效,即具备正确、快速、高质量地命题的技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指结果有效,即命制的题目都是好题有效题,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业达成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改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题为“如何提高命题的有效性”,论述的对象仅指向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且只谈及小说和散文。  一、现状扫描:语文教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多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教学,依然在徘徊,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老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依然盛行,课堂依然死气沉沉。教师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授,有的知识点讲两遍、三遍还不放心,就怕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一堂课,刨去教师讲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也以学生背书,默写这些侧重知识巩固为主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历史教学也逐渐偏离了课改的方
古代文人的山水游记和贬官文化有着微妙的关系。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①从学而优则仕到仕途不顺遭遇贬谪再到寄情山水,于是中国文学有了一批写在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是写作、口语和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观点态度感情,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技法有自己的心得,在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实践中,个人结合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尝试通过预习、思考、讨论、检测的方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来做主,让语文课堂由教师讲台上的教的课堂真正转化为学生课桌上的学的课堂。  一、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