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制度并轨的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探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yqyy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着重探讨了在我国养老金制度并轨的语境下“身份”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发现现有并轨制改革更多是一种“增量化”的尝试,其不公平的根源即“身份”的权利义务不一致仍没有得到改变。为此需要进一步识别获益身份,将“国民”“职业”“个人”三种身份层次相结合,建立起基于权责关系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最终向“所得”与“应得”的理想目标接近,实现由“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的转变。
  [关键词]身份化;养老金制度并轨;形式公平;实质公平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055
  1 引言与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都隐含着“身份区隔”的逻辑(朱浩,2018),即根据社会成员不同的职业、单位、地域等身份特质来确定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待遇会在利益群体的保护下形成一种制度化的藩篱,导致身份之间的区隔。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身份区隔越发不利于社会平等与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因此,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向基本上是从“身份化”向“去身份化”方向转变(高和荣、夏会琴,2013)。养老金制度并轨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现有学者也对这一制度改革进行了诸多探讨,一是对养老金制度并轨的演变规律、逻辑梳理,指明了改革的必要性、目标(郑秉文,2015),也有学者从“身份”视角,论证了养老金制度并轨实际上是“身份伦理”和“契约伦理”相协调的结果(郑雄飞,2016);二是对并轨之后可能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聚焦于这一制度的可持续性,有学者从制度环境约束方面说明了制度转轨可能会面临转轨成本过高、账户资金不足的困境(韩烨,2016)。总的来说,在基本取向方面,学者们大都强调要推进养老金改革的“去身份化”,認为应当完成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到普遍的社会权利的角色转变。但应该看到身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去除某种职业身份的同时,实际上又是在建构着另一种更为广阔的“国民身份”,而“国民身份”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个人贡献的差异,因此“去身份化”是否就意味着公平的实现,在现有中国养老金制度的语境下,身份与公平的关系应该是什么?基于此,文章将根据养老金制度并轨的政策逻辑与其在之后的实行情况,着重探讨身份与公平的关系以及两者可能契合路径。
  2 去身份化:养老金制度并轨
  养老金双轨制正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即1991年国务院要求对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且在之后的文件中明确了企业、个人缴费的比例。但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仍旧采取财政全部负担的形式,从而形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的“双轨制”。这种双轨制极大地违背了“养老金”作为一种公共品所应持有的“公平原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仅不需要缴纳各种保险费用,而且退休金还远高于缴纳社保的企业职工,即使两者工作性质相近、年限相同,但由于其“体制内外”身份的差异,养老金待遇也随之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双轨制越发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以及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最终经过多年的酝酿,于2015年出台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确定了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就统一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制度。至此,养老金双轨制正式走向并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得以统一起来。
  3 形式公平:“身份”的重现
  由于对公平概念的阐释多种多样,在此,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在“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这对范畴的基础上去理解养老金并轨改革,所谓形式公平是基于一种程序上的公平;而实质公平则是重视内容和结果的平等。笔者认为,现如今的双轨制并轨更多是一种形式公平的体现,因为“并轨”仅实现了制度框架的并轨,从制度上将两者统一起来,但是在实际运作时,由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利益既得者的反对使得双轨制改革只能以更为温和的方式即“增量改革”,然而这并不能有助于消除原先由于“身份区隔”所带来的待遇差异,“身份”只不过是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再次表现出来,从显性向隐性转变。具体来说,在并轨后,职业年金与养老基金的管理、发放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最初是为了顺利推进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在实行工资改革的同时强制设立,防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降低,减少改革阻力。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由财政支出,采取强制缴费而且具有固定的缴费比例,而企业年金的缴费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无疑会增加其用工成本,加之企业年金“自愿缴纳”“设置缴费比例上限”的规定,使得大多数企业职工并没有企业年金,这就加大了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待遇的差距。其次是养老基金管理方式,在并轨后,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是独立管理、分开运作的方式,这一办法虽然避免了对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侵占,但同时也意味着养老基金仍在各自系统内部统筹,而难以发挥社会统筹的功能,从而使得企业职工养老金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发放待遇。
  基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由于制度依赖,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去身份化”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障碍,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公平,即仅在制度框架下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还是面临着因“体制内外”身份的不同所导致的养老待遇差异。那么,在“实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养老金并轨走向实质公平应该是什么,即“应然”问题,为此厘清身份与实质公平的关系是必要的。
  4 养老金并轨体制下的身份与实质公平
  “身份”从本质上来说指个体成员交往中识别个体差异的标志和象征,它给予社会以秩序和结构,作为利益分割机制,身份承载着个体与其他组织或团体之前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郑雄飞,2016)。实质公平是内容与结果的公平,强调应该获得的与实际获得的应是一致的。在养老金体制的语境下,两者的契合点在于养老金待遇应与获得者的贡献、能力、付出相匹配,体现出权责统一。这就解释了双轨制饱受非议的原因:双轨制的待遇差异并不是依据个体的贡献、付出,而是仅由于“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这就造成了所获与应获的不一致。同时“去身份化”与“身份化”也并不意味着更加“公平”或“不公平”,“去身份化”强调的是个体待遇无差异,但同时也可能会忽视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性,造成新的不公平。而“身份化”强调的是个体待遇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不同身份所对应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也因此可能会强化身份之间的区别,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的身份区隔。因此两者都有可能靠近或远离公平,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身份所对应的权利与义务是否统一、所获与应获是否一致,这就需要进一步识别身份,探究其内在逻辑关系。   就养老金获益的身份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国民身份、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郑雄飞,2016)。养老金并轨如果要向实质公平迈进,就需要同时兼顾这三种身份使之融汇成一个体系。具体而言,国民身份是一种基础性身份,养老金并轨制改革虽然在缴费方式、筹资比例以及计发方式等方面实现了框架下的统一,但在缴费基数、基金管理与运作上仍各自为政,从而使单位人员拥有了“超国民”的身份待遇,为此需要进一步呼唤“国民身份”的归位,促使基础养老金部分在筹资、管理、待遇领取等方面的一致并最终建立起国民年金制度;职业身份更多体现了基于职业的差异性,在现今养老金制度中的表现为:企业年金与职業年金。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在资金来源、发放形式与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仅由“体制身份”造成,为此需要扭转以“体制身份”的单一识别标准,引入工龄、指数化缴费工资等维度,突出个人贡献在养老金待遇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并提高其保障水平;个人身份是基于人力资本导致的工资差异以及附带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体现在个人账户。对于这三种身份,国民身份应是基础,体现普惠性的一面,而职业、个人身份为补充,体现出差异性的一面,并且差异性是基于职业身份和个人特质基础上的权责关系不同,这三种身份最终融汇成一个体系,达到缩减绝对差距的同时又注重个人贡献的差异性,促使养老金并轨制改革向实质公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朱浩.从“身份区隔”到“公平共享”——养老金制度“并轨”的内在逻辑及政策选择[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43-50.
  [2] 高和荣,夏会琴.去身份化和去地域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双重整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44.
  [3]郑秉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从“碎片化”到“大一统”[J].中国人口科学,2015(1):2-14,126.
  [4]郑雄飞.身份识别、契约优化与利益共享——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路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16(1):98-122,244.
  [5]韩烨.论养老金并轨改革的目标定位、约束因素与对策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6(9): 206-212.
  [作者简介]吕雨宸(1999—),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社会保障。
其他文献
[摘 要]三江源在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自2005年就开始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文章对久治县6个生态移民安居点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和帮扶机制,提高移民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态补偿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022   三江源地处青藏
期刊
[摘 要]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及老年人养老诉求日渐增强,城市养老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对重庆8个城市社区开展调研,提出当前大城市养老服务所面临的主要困局,并从养老保障机制、完善养老产业体系与创新养老模式三个维度构建提升城市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城市养老;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028  1
期刊
摘 要: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区域文化影响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青岛市GDP已跻身北方城市三甲,但深受齐鲁文化、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鲁商文化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杭州、深圳等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从历史文化中深入把握影响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对增强有力因素,减少不利因素,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区域文化 民营经济
期刊
[摘 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是制造强国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和支撑。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活力源泉。然而我国新材料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新材料中小企业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契机,顺应形势,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文章基于这种考
期刊
[摘 要]近些年医学界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学者积极关注建成宏观、中观“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目前大中小都市均有建成,也已为社会养老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存在专业社工参与度不够,导致专业化经营欠缺;收费普遍偏高,不能使广大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受益;属于机构养老,与我国传统养老文化背离。综上所述,加强有专业社工参与的微观“医养结合”式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机构的建设,是对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模式有意义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竞合概念、竞合的测量、竞合理论模型和竞合理论在其他方面研究等方面对竞合理论开展述评,从中提出府际竞合的内涵和四大特征;府际竞合指政府间基于集合利益最大化原则,围绕以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而展开的,以直接的、一对一的契约或非契约形式,为实现资源整合利用而采取的竞合互动行为。府际竞合的实质是围绕利益的一种博弈,是对资源的争夺、妥协与整合。该研究希望将企业竞合理论拓宽到区域经济领域,从而丰
期刊
[摘 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应用才能更好地完善和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理论。文章以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总结该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经验,为同类专业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180   现代学徒制是
期刊
[摘 要]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六个方面深入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对改革开放遗留的体制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革新,以推动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扎根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未来新兴技术的核心代表,对未来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经济体系都存在不同的分配结构。文章将未来核心技术与经济核心问题相联系,建立在原理性的理论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展现在未来所能够达到的情况。  [关键词]人工智能;未来经济;工資;失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186   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力在于降低人工成本
期刊
[摘 要]在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文化强校已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的战略路径。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有限的地域资源条件下,如何将高校文化与区域特色两者密切联系,是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文章从文化协同视角,通过对丽水学院文化融合教学进行剖析,以诠释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协同创新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文化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协同创新  [DOI]10.13939/j.cnki.z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