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融通搭建田园词教学新平台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yg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意融通中的“言”就是语言表达的意思,即体现文本本身的魅力和学生自身的语用能力。“意”是内容意境,即文本的意境、情感、思想和学生的理解、体悟、感受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走进文本深处,进行言语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实现言意的转换,让言与意融通,即达到言意互补、互转,最终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下面以苏教版第九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为例,探寻田园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言意融通的策略。
  一、释题激趣,构建言意融通的基础
  词的教学,要达到一种言意融通的意境,其前提即为学生兴趣的激发,只有当师生迅速融入“词心”,才能真正领略言词之美。因此,词教学的第一步,应努力创设情境,在激趣上做足功夫。
  教学中,在文本导入时教师完全可以将作者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听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引导学生分享听后的感受。再听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让学生分析解读这段音乐可以是哪个词牌名。这样借助节奏、情境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不同词牌的不同风格,理解了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字数、韵脚、平仄都会因词牌名的不同而不同。
  在释题的过程中,对于“居”这个字,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出示“居”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说说由此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到了房子,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安居乐业等。一个汉字起源的探寻激起了千层浪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中当提到“村”时,让学生说说农村孩子熟知的乡村景色,说说描写乡村的诗词,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仿佛找到自己的影子,为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做好铺垫。
  二、诵词明义,解开言意融通的密码
  宋词作为我国古典 文化的里程碑式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宋词在遣词用语上的形式独特及其本身深奥的含义、优美的韵味,学生很难理解。再加上该词所描绘的意境,对小学生而言,显得遥远而陌生。因而,在词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呢?文字本身只是一个个符号,学生读懂它们需要译码,从中获得文字的意义。古人学诗词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来,诵读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宋词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词中形象、词中情味、词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词中情、词中景、词中人沟通,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可以模仿古人手舞足蹈诵读,可以打着节拍诵读……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读得委婉含蓄,可以读得激情澎湃。
  诵读中,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读得与词意、词情、词境合拍,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这是真正尊重学生自主行为的表现。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学得愉快就行。一次次形式不一、富有创造力的诵读,学生很快地准确记住了词的内容,品味了词独有的韵律之美。
  三、抓点入情,打开言意融通的大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词人选取了典型的细节画面,教师围绕“醉”字这个词眼展开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哪些画面让你沉醉?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幅图画:茅檐青草图、翁媪相媚图、三子各司其职图。对于这三幅图的教学分别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出示茅檐青草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者由此想到哪些诗歌。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将自己的所学、积累进行了链接、创造,提高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听一听、说一说吴侬软语。想象一下翁媪相媚好的情景,让学生说说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注意夫妻俩说话时要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最后让学生明白翁媪之“醉”,不仅在酒、在景,更在三个可爱的儿子及这美好的生活。
  3.出示三子各司其职图。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说一说、辩一辩你最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一场激辩,是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碰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
  四、转换入境,步入言意融通的殿堂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用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希冀和追求、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不断追求文本中蕴含的意境核心,即真挚感情、真实形象和真切语言三个维度。
  由此可以看出,情是有语文味的重要元素。有语文味的语文,要求读者要入情,与作者共鸣,即“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真正做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才能真正学会“表达”。只有此情此景真的触动了作者,才能使作者产生情感、想法,甚至思想。因而,入情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悟的过程,一个再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读者的全身心参与。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词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许多学生是不能够轻易体会的。此时,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做记者,学生当老翁。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老人家,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經过这一环节,学生感受到那种茅屋虽小,我住觉宽,为精神的富有而乐得超脱的情怀。
  接着让学生再来读一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思考:如果此时你就是词人,你为何而醉?在《清平乐·村居》中你又是为何而“醉”?学生自主进入情境,仿佛自己就是词人,在不同身份的对比中学生发现,作者那种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得出结论:作者“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学生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一起吟唱《清平乐·村居》,这时,学生的整个身心皆沉浸在词的意境之中,我即词人,词人即我,物我两相忘。
  “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亲近语言,亲密语言,亲爱语言。”田园词的教学,就要从语言入手,经由“言(语言)—象(意象)—意(意境)”的路径,走进词的深处,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把握其情感和意境,在这种螺旋上升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先写后读的出发点是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文章的欲望。之后,再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就会更自觉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对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通过先写后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从插图出发展开写作,猜测课文内容  插图是英语教材中共有的特点,课文
期刊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时更多的是依靠直接感受,在模仿和实践中形成对运动的理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行分层教学,把握动作演示和语言讲解的比例,加强动作演示教学的渗透,逐步提高动作演示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作演示中,正确理解动作的要素和结构,建立起学习行为的表象,为以后的课堂练习打下基础。  一、教材活用,实现课堂高效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体育课程设定的目标内容
期刊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内在品质,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诸多因素构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人格教育功能。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气氛  英语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在融洽、宽容的气氛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沟通。自由是指要尽可能少地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使他们有机会实现自我
期刊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能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教师把参与体验操作、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交流经验,感悟价值,使体验与交流成为学生学习中最大的乐趣,也为学生的后期发展积蓄更多的力量。小学数学真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大胆尝试,在操作中体验  数学真学课堂的体验式教学应建立在学生自身经历的基础上,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
期刊
从幼儿时期起就重视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能为学龄前幼儿日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份强有力的保障。幼儿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突出设立性别界限的优势,同时与家长配合,帮助幼儿了解性别教育的意义,让幼儿从小就秉持正面、阳光的心理去面对生活。  一、遵循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开展阳光教学活动  性别角色的实质是以个人性别为划分标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个人思想基础是否完善、言谈举
期刊
诗歌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中国诗歌有着独具风韵的艺术之美,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优化诗歌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诗歌之美,让学生进行品味、涵泳,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与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绘画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使诗歌有了形状之感,使语言文字有了可鉴赏的图形。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由此可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并不简单局限于写,还包括听、说、背,这四者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  一、找准“读”点,渗透理解训练  对于语文训练来说,读是最基础的训练。毕竟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主要方式,就是读。而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兴趣的最好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古诗词作为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往往来自自身的兴趣,通常来说,学生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越高,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就越高,学习效果自然更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只能靠详尽的言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性文章,它们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对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此类文章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教学价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是积累知识的重要过程,只有在熟读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思,为此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营造书卷气的校园氛围  不少初中学生认为熟读并将文段背诵下来的学习活动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丝毫乐趣,每当语文教师为学生布置背诵课文的任务时,学生总是叫苦连连。为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背诵课文,欣赏背诵文段的美感。而学校也可将校园环境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