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

来源 :新校园·阅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本文中,以教师的观点论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课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为同行业《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学环境;教学内容
  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且在很大程度上已不符合小学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了人为色彩浓重的“纯而又纯”的教育。这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也无法透彻理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含义,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就无法和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真正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可触及学生内心,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在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自主实践,是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学生自主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提高其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是如此。小学生的人格正处在由形成发展到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因此要重视其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鉴于此,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泛的学习环境。
  1.激发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范围内诞生的豪杰、名人多半都对某个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2.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①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②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2)思维环境要扩散。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哟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3.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學习效果
  (1)更新评价观念。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
  4.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往往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热爱生活、乐于探究为目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来说,它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多方面,涵盖了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1.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学生所具有的都是纯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实际上,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生活知识或生存技巧,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若无法通过学校教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不能真正体现出学校课堂教学的价值。所以,在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认识上,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还要注意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猜想他们遇到的困惑。   一般来讲,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促使其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端正心态,转变角色,指导并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且要做一个参与者。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学生活动中自己扮演的不再是教授者,而是促使学生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参与者。
  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不再只通过课堂教学一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儿时通过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完成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科学的规划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如,在《城乡巨变》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在开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情况。课堂教学刚开始时,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家乡现在发展情况的影响,通过对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家乡的旧貌,随之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你怎么发现的?实践表明,这种有目的的提问和畅所欲言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社区我的大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生活的小区,但这种方式比较肤浅,并未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也就感受不到大家庭的友爱。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社区大家庭的重要性,我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观看《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又如,在《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的场所,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畅谈寒假中自己生活的社区中发生的故事。通过交流活动,我观察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按具体的类别深入探讨,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3.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才有可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实际行为表现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学生纯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都会遇到很多挫折,于是学生开始怀疑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正确性,同时课堂教育引导作用也得不到真正的发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明白一条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你的行为表现,以及周围人们的态度或评论,生活中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纯而又纯”的教育理念,以实际生活为前提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检验教学内容。
  为此,我在《集体处处有规则》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随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课后通过几个问题随机采访,比如“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学生通过课间活动,在思维观念上建立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如思品与社会课上要求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要给老人、病人、残疾人让座。但现实并非如此,這必然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善、恶标准和是非观念,在实际生活中试着坚持自己观念,看看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了解人们怎么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然后自己决定是否坚持自己的这种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有可能通过人们积极的评价认可学校的教学内容,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知识,树立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
  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及感悟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及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实际,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人格的形成,以及社会的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在相对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尽量联系实际生活,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或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其他文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本人在教学乘法意义这部分基础知识时,本着以发展来构思,紧密联系学生身边中的事例,设计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探索、操作、体验、合作、讨论、交流、比较、反思等多种活动中主动学习,体会乘法意义,完成乘法的初步認识。最后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让学
期刊
摘 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尤其是中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该文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介绍了通过面授、刊授、函授和网络办好家长学校的4种基本途径,旨在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家庭心育水平,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
期刊
摘 要:物理学中隔离法与整体法的运用十分广泛,它不仅适用于静力学和牛顿运动定理,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热学、电学等问题中均适用。  关键词:隔离法;整体法;系统;对象  隔离法与整体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所谓隔离法: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从整体或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这种方法称为隔离法。所谓整体法:就是将整个系统看做一个整体,对系统进行整体研究,这种方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上刚刚进入青春期,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环境等限制,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及其有限,所以,他们能够探究的问题往往局限在他们的生活范围内,做为初中教师,就是要在这种特定的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并引导他们利用已知的规律去发现新的事物,尤其是初中思品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加强对学生的心里品
期刊
中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具有社会意义、远大目标的学习动机日益发展;(2)感知的灵敏度大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理解性和概括性更加发展,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3)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而且比较稳定和集中;(4)意义记忆能力和词的抽象记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展迅速;(5)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6)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小学生更具有独立性、自觉性
期刊
摘 要:新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口语交际,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论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低年级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新教材;语文素养;口语交际  交际信息学认为:交际乃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借助某种符号和媒体传递与交流信息并产生相应行为的社会活动。交际能力也是现代社会考察人们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因如此,新课标在课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我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面不广,对阅读物缺少选择,语文学习缺少指导,课外阅读的环境氛围有待创设。我们由此思考认识到:语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与指导,积极营建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校、家庭、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适时对他们进行应有的教育。  关键词:问卷;调查;分析;思考  一、调查缘起及调查形式  当下,在中学所有学
期刊
小学生爱写错别字这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高段的学生中,随着识字量的扩大,错别字也逐渐增多,并屡纠屡错。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尤其是通过作文批改,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现将其整理出来,以引可攻之玉。  一、注意失当是产生错别字的根源  通过对学生错别字的分析和处理,我们有难发现,其常见错别字不外以下类型:  1.视觉型错别字  即由于视觉误差而产生的错别字。这又分三种情况:其一是混淆
期刊
近年来,拉孜县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出下滑趋势,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提高拉孜县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此,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一、找准关键,突出重点,合理配备学校师资力量  近年来,拉孜县在教师配备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民族教师缺乏,汉族教师偏多,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