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语文学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是首要的改革重心,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现代教育环境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高效课堂,为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素养与能力而不断提高。但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有部分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教学尚存错误认知,需要进一步改革与优化。本文结合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现状,就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挖掘课堂潜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与创造力等展开了论述,力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41-010
社会发展对初中生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究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助于更多教学模式与内容,培养全面型人才。
1.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优化传统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重点,让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发展规律使用更符合其需求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进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容易在被动学习的氛围内产生抵触情绪,对待语文理论知识学习缺乏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体验,也难以建立与教师的良好沟通关系,导致偏科现象,或学习成绩流于表面,实际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与认识较低。只有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准,才能将教学理论导向实践,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的理念推进尚未成熟,但其基本概念早已成熟,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核心素养基本概念的解构可知,当前初中語文核心素养包含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多种特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想法的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能力在语文学科培养中并不显露于外,更多的是对学生今后生存发展能力的促进与培养,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培养难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基础能力、动态培育、终身学习等方面,首先,核心素养应当是学生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对待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实践基准,同时,核心素养并非学生生而有之,必须依靠教育工作者后天的不断引导、学生的自觉积累,才能逐渐产生由量到质的转变。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是学生自觉终身展开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思维与能力不断发展完善的塑造过程。
3.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3.1 结合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学并非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相当程度现实价值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内容向教材文本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物品,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文本转变为真实的场景。
3.2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传统教学通常是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贯穿整节课程,学生被动跟随教师的脚步,自身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探究兴趣。而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权,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用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问:“胡适的母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通读课文,产生整体印象,并自由发表见解,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段落,给出自己评价的理由,让学生自己挖掘文本中的人物个性,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理解。又如在学习《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背影》一文,提出“两篇文章都是朱自清先生的佳作,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描写手法是否一致?”等问题,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差异,从情感角度与理性角度对比思考,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
3.3 挖掘素材提供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象力与创造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学生个性化意识逐渐萌芽,自身兴趣爱好与学习差异等都会导致学生发展程度的变化。为了提升班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表现出的个性与优点,引导学生积极想象,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去扩充所学内容,完善作品主题,感悟思想情感。如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着重让学生想象“我活着还有什么劲!”这句话的情境与作者当下的态度,然后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是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表达对母亲的内疚感、对母亲的思念,发挥想象力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同等环境可能的态度变化,进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获得情感与精神的共鸣。
[ 参 考 文 献 ]
[1]王雯佳.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7(28).
[2]徐俭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
[3]刘俊波.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9).
[4]李慧娴.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7(16).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41-010
社会发展对初中生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究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助于更多教学模式与内容,培养全面型人才。
1.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优化传统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重点,让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发展规律使用更符合其需求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进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容易在被动学习的氛围内产生抵触情绪,对待语文理论知识学习缺乏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体验,也难以建立与教师的良好沟通关系,导致偏科现象,或学习成绩流于表面,实际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与认识较低。只有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准,才能将教学理论导向实践,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的理念推进尚未成熟,但其基本概念早已成熟,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核心素养基本概念的解构可知,当前初中語文核心素养包含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多种特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想法的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能力在语文学科培养中并不显露于外,更多的是对学生今后生存发展能力的促进与培养,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培养难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基础能力、动态培育、终身学习等方面,首先,核心素养应当是学生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对待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实践基准,同时,核心素养并非学生生而有之,必须依靠教育工作者后天的不断引导、学生的自觉积累,才能逐渐产生由量到质的转变。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是学生自觉终身展开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思维与能力不断发展完善的塑造过程。
3.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3.1 结合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学并非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相当程度现实价值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内容向教材文本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物品,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文本转变为真实的场景。
3.2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传统教学通常是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贯穿整节课程,学生被动跟随教师的脚步,自身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探究兴趣。而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权,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用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问:“胡适的母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通读课文,产生整体印象,并自由发表见解,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段落,给出自己评价的理由,让学生自己挖掘文本中的人物个性,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理解。又如在学习《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背影》一文,提出“两篇文章都是朱自清先生的佳作,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描写手法是否一致?”等问题,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差异,从情感角度与理性角度对比思考,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
3.3 挖掘素材提供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象力与创造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学生个性化意识逐渐萌芽,自身兴趣爱好与学习差异等都会导致学生发展程度的变化。为了提升班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表现出的个性与优点,引导学生积极想象,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去扩充所学内容,完善作品主题,感悟思想情感。如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着重让学生想象“我活着还有什么劲!”这句话的情境与作者当下的态度,然后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是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表达对母亲的内疚感、对母亲的思念,发挥想象力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同等环境可能的态度变化,进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获得情感与精神的共鸣。
[ 参 考 文 献 ]
[1]王雯佳.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7(28).
[2]徐俭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
[3]刘俊波.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9).
[4]李慧娴.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