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能力目标重在要求学生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线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强调历史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使历史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课堂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更要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问题情境
一、 从史料中有效发掘历史,“盘活”历史课堂
高考历史题目多以史料分析作为题目材料,很多史料甚至是一手文献或口述史料。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高考试题中的相关史料进行训练。先引导学生看题目,带着问题精读史料,在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这一策略的使用,既锻炼学生历史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其解题能力。
比如2014年山东高考文综卷“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什么条约?
首先引领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的每一句话,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找到关键词:洋务运动。联想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1858年和1860年。洋务运动是在这两个不等条约签订之后才兴起的,故不会存在“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该题选《马关条约》。
二、 解讀历史图片,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
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演进,历史发展变迁在一定的地域展开。同样的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和发展的历史事件不同。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展开相应的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梳理在相同地域内不同历史阶段的知识点,也可以结合同一时间段不同地域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点拨,从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为例对历史地图进行分析比较。
图1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图2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教师:通过阅读两幅地图,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不同之处。
学生:①时间不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间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而抗日革命根据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②分布地域不同: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党中央的所在地是在江西瑞金。而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总后方在陕北延安。
③目的不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原因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是为了抗日。
教师:借助这两幅地图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拓展:为什么革命根据地会从南方转移到北方而不是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学生:红军长征。中共由于犯了王明“左”倾错误,结果导致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结束“左”倾错误,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的革命力量也完成了由南方到北方的转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革命根据地。
在整合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思想路线上由“左”倾到结束“左”倾、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政治组织上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地图、flash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相关历史线索,继而理清知识脉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同一历史人物、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原因、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掌握所学知识
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定程度上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站在历史当事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历史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如:在讲授外交关系的突破里的“中美建交”背景时,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其中两组负责搜集资料并且编写设计台词,一组同学代表美国,另外一组同学代表中国,从而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思考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学生自己通过台词的设计进入相应的角色,剧中出现了苏联、越南、第三世界国家、西欧、日本和中国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要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开展。最后历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激活历史课堂需要历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提高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何成刚等.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石俊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问题情境
一、 从史料中有效发掘历史,“盘活”历史课堂
高考历史题目多以史料分析作为题目材料,很多史料甚至是一手文献或口述史料。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高考试题中的相关史料进行训练。先引导学生看题目,带着问题精读史料,在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这一策略的使用,既锻炼学生历史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其解题能力。
比如2014年山东高考文综卷“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什么条约?
首先引领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的每一句话,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找到关键词:洋务运动。联想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1858年和1860年。洋务运动是在这两个不等条约签订之后才兴起的,故不会存在“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该题选《马关条约》。
二、 解讀历史图片,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
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演进,历史发展变迁在一定的地域展开。同样的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和发展的历史事件不同。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展开相应的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梳理在相同地域内不同历史阶段的知识点,也可以结合同一时间段不同地域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点拨,从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为例对历史地图进行分析比较。
图1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图2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教师:通过阅读两幅地图,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不同之处。
学生:①时间不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间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而抗日革命根据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②分布地域不同: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党中央的所在地是在江西瑞金。而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总后方在陕北延安。
③目的不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原因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是为了抗日。
教师:借助这两幅地图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拓展:为什么革命根据地会从南方转移到北方而不是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学生:红军长征。中共由于犯了王明“左”倾错误,结果导致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结束“左”倾错误,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的革命力量也完成了由南方到北方的转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革命根据地。
在整合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思想路线上由“左”倾到结束“左”倾、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政治组织上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地图、flash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相关历史线索,继而理清知识脉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同一历史人物、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原因、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掌握所学知识
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定程度上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站在历史当事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历史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如:在讲授外交关系的突破里的“中美建交”背景时,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其中两组负责搜集资料并且编写设计台词,一组同学代表美国,另外一组同学代表中国,从而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思考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学生自己通过台词的设计进入相应的角色,剧中出现了苏联、越南、第三世界国家、西欧、日本和中国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要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开展。最后历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激活历史课堂需要历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提高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何成刚等.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石俊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