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師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课堂提问有何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第二,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第三,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二、我们课堂提问的反思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像那种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引,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启的。
三、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数学课堂,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精彩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课堂提问有何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第二,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第三,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二、我们课堂提问的反思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像那种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引,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启的。
三、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数学课堂,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精彩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