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清 众人皆醒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扶摇直上,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是碧瓦朱甍的建筑,人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密飧不继的泥淖。然而,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一个“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浓缩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是让老一辈人难以融入、年轻人随波逐流的“既有繁花、亦生稗草”的文化大潮,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向往和迷茫。
  事实上,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从不缺乏“新文化”。就如盛极一时的“丧文化”,在其最流行的时候,从线上到线下,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T恤、奶茶、街头派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裹挟其中,它的流行表征,也充满着年轻人的自嘲与颓废: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葛优躺”配上“我只想静静地躺一躺”的表情包,动画片《马男波杰克》中借波杰克之口发出的对生活的牢骚等等,都成为这场“丧文化”的流行标签。当代青年正处在国家民族走向复兴的大发展时期,很难想象,若是年轻一代真正沦为“丧”的奴隶,人民社会的发展,又该由谁来推动?国家民族的未来,又该由谁来撑起?这样的“新文化”,真的是我们所期望拥有的吗?
  又如像洪水猛兽般蔓延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颜值至上观”,在这个时代,只要拥有一副令人艳羡的好皮相,你就可以靠脸吃饭,甚至有人称“颜值即正义”“只要你长得好看,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于是整容机构、美容医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试问:一个空有外在皮囊的人,一个只追求虚浮表面的民族,最终到底能获得怎样的成就?当外表成为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事物,相貌平平的大多数普通人,又该凭什么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
  再如各色各样流行的“标签”,似乎已成为每个人的代名词。既有自诩“万物皆空,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自嘲着“只剩肥胖、手串和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也有坚定着“不洗头不出门,不化装不见人”原则的“猪猪女孩”、秉承着“马路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宗旨的“广场舞大妈”。即使你并不情愿,冷不丁也会被迫安上一个标签,正所谓“几在地上走,名从天上来”。有的人借“标签”自嘲,也有人千方百计地避之不及,有的“标签”甚至含有满满的讥讽意味。在一个“标签”满天飞的时代,社会的浮躁可想而知。
  其实,各色各样的“新文化”大行其道,有着其必然的社会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多元化,更是文化的多样化。“新文化”的流行勾画出转型期中国典型的精神世相,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在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之中,“新文化”的迅猛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加之信息网络日渐发达,信息的流通可谓“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互联网的发展为“新文化”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再者,激烈的竞争也带来了人们内心的焦躁与苦闷,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背后,是城市人“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生活压力,车流穿梭、人潮涌动的外表下,是陌生人社会“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带来的孤独与失落。于是,反映社会现实、深表人们内心所想的“新文化”便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获得了人们的追捧。可以说,“新文化”的流行,正是社会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反映。
  當今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在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应该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在这个时候,如果中华民族随着“新文化”的大潮沉浮,无法平静下心绪,致力于“稳中求进”的发展,那么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又该何去何从?因此,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如何重建当今国人的精神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重筑精神世界,需要展现中华文化的底色。不少人认为“古不可效”,传统的东西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传统文化的断裂却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无家可归。有人说,一个民族不能没了信仰,不能没了根。而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就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的华夏文明。有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坚实根基,人们的内心将充满自信与力量,而凝聚在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将指引我们走得更远。“长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今日的中国,虽已走出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呼唤仁人志士救国于危难之中的时代,民族精神也已不再仅仅是往昔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了,但新时代的中国,仍然需要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它是立足于当代现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为羽翼的,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有在每个人心中筑起民族精神的高地,才能在“新文化”大潮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用奋斗拼搏,勇敢追梦的精神,抵御“丧”文化的腐蚀;用坚信自我价值,奉献于国家建设的精神,笑对“只看外在”的扭曲。“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当年于国家危难之时发出的呐喊,今日听来仍然振聋发聩。在这个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让诗词、成语、文物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将传统文化以饱满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之中,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让民族精神扎根于中国人的心里,让人们拥有我自岿然的底气。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重建精神世界,需要凝聚时代力量的核心价值观,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呈现我们时代的精神疆域。只有内心有坚守,才不会如浮萍般随波逐流。新时代必须要核心价值观来凝魂聚气。“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让每一个人的梦想凝聚成一个中国梦,让每一个人的奋斗凝聚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
  正如《人民日报》曾经呼吁的一样,“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涵养文化水源,培厚精神文明新土层,重建当今国人的精神世界,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
  老师推荐
  这篇议论文,可谓“鸿文”。鸿者,大也。“举世皆清,众人皆醒”的大梦想,体现出经天地、济沧海的大志向;大潮流、大冲击下,作者在大“世”大非的浪潮中,体现出时代青年的大勇气、大担当;承传统文化之精华,聚当代文化之力量,重新定义时代气质,有一种在大潮面前我自岿然不动的大底气、大定力。
  酣畅淋漓的笔墨中,不仅有对现实的大胆批判,更有美好的期许与积极的建设。正所谓:胸中有丘壑,当存壮志经天地;笔底生波澜,好挂云帆济沧海。
  (指导老师:岳靖淞)
其他文献
行医卅载,尝尽百草,我竟也有患疾之时。阴雨天最是厉害。风湿入骨,腿痛得不听使唤。老了,落日残阳了……  想起一张家传老方。煨一卷陈艾,觅筋络以炯灸之,淤塞自通。百草里最令我倾心的还是家乡特产的艾蒿。蕲州老艾,能熏灸旅人的浮生。  取出老爷子留下的家方来,一页页地拨,漫溯在药香里。芍药,薏苡,当归,丁公藤,藜芦,紫苏……百草在我眼前曳动,耳畔立刻回响起老爷子诫训的絮语。哪里是一册子药方,这是老中医留
期刊
驻足天南海北,踏遍海角天隅,等过熹微晨光,望过星河万丈,这世间盛景万千,终不过宣纸泼墨,一封家书为之娓娓道来。或语英雄本色,或言儿女情长,纵使纸卷泛黄,字迹褪去,寻家觅国之情怀,始终与一封封家书齐存,为后人捧读。  诚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无论是谁,一封家书,缓缓展开便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倾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之前,辗转难眠,他并不是畏惧死亡,只是心中有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坚
期刊
家书像是一部史诗,零零散散地落在一角一隅间,在南方与北方这条路线上跌跌撞撞,在秦岭与淮河间迷失方向。那些跨越了千山万水的鸿雁,早已续上了热烈的鲜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早在千年前,于饥寒交迫间苦苦等待的杜甫写下这样一笔辛酸泪,也搔短了鬓上的白发。战火与动荡的局势绞断所有与至亲间的聯系,这又是何等难以排遣的苦楚?杜甫把家放在他的草堂背后,过着“风卷屋上茅”的生活,而习主席与他的父亲则将家
期刊
写一封家书,其实从来无须专挑时间。大约在天际正欲破晓时,或是在阳光微凉的午后,抑或是在一片摇曳的烛影下,只要一支墨笔在宣纸上轻触,便能书下一行行带着心绪的字迹。也许内容无非是向家中聊告平安,传递情思,可我偏偏深陷于那一份份用赤胆忠心筑成的篇章中。  我想,也许是朴实无华的字眼最易触及人们心中想报效祖国的那片柔软。虽然这些书信中的文字,不似旁人一般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成,可它们所蕴藏的,往往是只有让人
期刊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灯火久不灭,靠的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坚守。归其根本,是纸墨与情感交融的传承,是家书与情谊相结的叮嘱。  或许你不以为然,认为家书不能起什么作用,认为文明的传承需要的是文化典籍、历史传记。诚然,文化典籍、历史传记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道义品质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而这又要依托于家书的叮嘱、情谊的传承。  今天,有很多人都忽视家书,误解家书。其实,家书不只是大多数人
期刊
2016年的6月,姥姥从家乡给我寄来一封家书。  那时正是我到哈尔滨求学的第三周,水土不服,加上又刚与老师、同学混个脸熟,名字还大多叫不全,打招呼也是尴尬地走过。从六三制的初二到五四制的初三,我和他们之间相差的,不仅仅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十几篇古文、上百的单词和一册化学书这些有目共睹的东西,我们之间相差更多的,是三年的积累与努力。  “我们这儿可是卧虎藏龙啊!”这是在进学校大门時校长说的。  “你是
期刊
很多年后的今天,林觉民的故事还在被人称道。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诀别》中有这样一段词:“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言难启,诀别吾妻。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林觉民烈士弃小家,为国家,用一千三百字的不舍,成就了如今十三億人的幸福。其精神之崇高,非常人之所能及。  【指导老师:唐思佳)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民国冬,日本。  初晨微煦,将褪未褪的黯淡中信僮一家家地从门缝中插入一叶白净,房内的聂耳早已清醒,脸上是抹不去的愁绪。他来这里已是二月有余,半年前仍在上海制片厂时,他还在和田汉兴致勃勃地商讨着最新一部电影《风云儿女》的策划。当他目睹到麻木不仁的国人时,这部电影就此萌芽。可制作未央,投资商突然没了音信,紧跟着的是闻讯而来的警察。为避风头,田汉带着
期刊
此夜,冷月空悬,皎洁的月光让故事的结尾都变得苍白,寒鸦的叫声似乎把凄冷都填进人的骨子里。帐中挑灯,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绵竹,就像一道脆弱却又固执的藩篱,把成都无言地守护在身后。我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犹带着体温的帛书,颤抖着展开,半尺绢素,八分汉隶,潮湿了我的眼角。  这是一封家书,是除了世袭的官职爵位之外,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样东西。  我的父亲,是蜀汉的忠武侯,诸葛亮,是末世里最温暖的光。他燃尽了自
期刊
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或是遗世独立,或是只言片语,或是千言万语将字里行间“以天下人为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的精神如宇宙大爆炸般迸发出来。跨越数万次星辰一览无余,穿过数万次车水马龙。给从前的我们,以后的你们,无数和我一起作为祖国新兴力量的中国青年,世界的青年人,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促发源源不断人生前进的动力。这般景象勝过世间一切风景,胜过冰岛的极光,胜过佛罗伦萨的涂鸦,胜过西西里的风情。素白纸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