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chá子”的东北味琢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类工具书,“大chá子”的“chá”正确写法是米字旁加上检查的“查”,左右结构,网上多写成“茬”,明显的白字,但目前电脑词条里确实找不到这个字,只能将就了,本文实在不愿再错下去,就采用了拼音标注法。
  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444页)没查到“大chá子”,只找到了〔chá子〕:<方>玉米等磨成的碎粒儿。看来这个词不具全民性)清楚地标明属方言词语,连“chá子粥”都没让出现)遭拒了。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 李行健主编)也没找到,在136页找到了[chá子],写的是“玉米等磨成的碎粒儿。→~粥。”只此一个词条,和《现代汉语词典》比较,省去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方言词语。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收词释义一般注明方言词语、文言词语、古代的用法,分别标做<方>、<书>、<古>,没有口语词这一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有文言色彩的词标<文>,有口语色彩的词标<口>,也酌收方言词语,但不标注,只在注释中标明“某些地区……”这样两部重要的做推普依据的工具书有了分歧。
  再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之《哈尔滨方言词典》87页(注尹世超编纂,199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找到了这样三条:1.大chá子[dàchá﹒zi](1)玉米磨成的较大的碎粒。(2)比喻土气。2.大chá子味儿[dàchá﹒ziwèir]指黑龙江、吉林一带,尤其是其乡下的方言在东北其他地区人听来所感受到的特有味道:这几个老屯(对乡下人的蔑称)唠起嗑儿[làoqikēr](说起话;聊起天儿)来满口~。3.大chá粥[dàcházhōu]用玉米磨成的较大的碎粒儿做的粥。
  首先,从前两个词条可以感觉到这个“大chá子味儿”确有几分情感色彩,如果自家人说起是自嘲,别人说起则是嘲笑、是蔑视。一般地说,地域方言有多个层次,平常所称的方言是地区方言,成片的是次方言,小片儿的是土语,地方方言是腔(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1992年)。由此看来这“大chá子味儿”所表示的“特有味道”既是地区方言(覆盖面大)也是南腔北调的腔调,却又不很吻合,因东北方言实在不只是一个点的方言,说“东北腔”也是通俗的说法而已,不具有多少科学依据,何况语言传播和相互影响的作用力是巨大的。客观说,哪种语言都不可能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哪个地方的人也都有相对独特的腔调,单单东北用“大chá子”或“大chá子味儿”来表示土气,实在让东北人心里有几分不平,到底是地域偏见还是语言歧视呢?令人费解。
  其次,这三个词条里都有一个“大”字,非方言词典就没有接纳这个醒目的“大”字,看来这种“大~”的用法属东北独有,虽然东北还有与之相对的“小chá子”(比大chá子米粒儿小)的说法,但这个“大”字也一定表达了一种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心理。西南这类用“大”字眼的词语就少得多。“大”与“小”不只是相对的概念,在没有对比的前提下,也用“大”,如“大秧歌儿”、“大蒜”、“大雁”、“大豆”、“大胖小子”、“大料”、“大洋”(指银元)、“大油”(猪油;荤油)、大妹子(对感情较亲密的平辈青年女子的称呼)、大酱(黄豆发酵后制成的酱)、大神儿(巫婆、巫神)、大拿(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大扯(超过了适当的限度;过度)、大白话(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大酒包”(指好酒贪杯的人)、大天白日(强调白天),最值得一提的是赵本山的“大忽悠”,像这样一些词很难找出对应的“小”来(在东北方言里“小”字眼多含贬义)。它只是一种地域性的用语习惯,表现了一种崇尚“大”的心理定势。广袤的大地孕育了粗犷的人,造就了大色块渲染,浓笔勾勒的大气的语言风格。它还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既有北方人话语中好夸张,善用大字眼、带响词的特点,又表现了北方人热烈、毫不矜持、毫无保留、痛痛快快,一派大碗喝酒的豪气。
  第三,再品品其中的“子”字。从构词法看,“子”在“大chá子”一词中属后缀,方言词典这样标注[zi],韵母是舌尖前i,发音时开口度小。其实,这已是被主流文化异化后的语音形式,土著人发这个音的韵母多半接近舌面,不是纯正的舌尖元音,开口度稍大些,接近[e],这点误差也要归咎于北方人开放爽朗的性情,就连说话时也不愿把嘴闭得严严的。这也要归入“大chá子味儿”的范畴,但这土得掉渣的话语正是东北人赤诚的写真。
  总之,这“大chá子”既有与“小chá子”对应的实指,更有几分喜爱的虚化意义。它的“味儿”是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本色和民俗情结,这就是“大chá子”的真“味儿”。
  
  单位:广西贺州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不是抓耳挠腮,就是看着黑板发呆,要不就胡抄一通。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呢?我的体会是:只要从兴趣入手,先说,再察,最后写、改,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写好作文。    一、从说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    第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你们并不是第一次学作文,其实你们从一两岁学说话就是作文的开始了,只不过学说话是用嘴作文。我们今天就是用笔把你们说
对偶,是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语言中只形成了句子的语气、节奏重音的大体平衡,而汉语中的对偶却可以字字相对,小到词语的内部构造,大到成段连篇,不论是词性对整,还是词义相应,抑或是平仄相安,都可达到相对严整的程度。从现有保存的先秦作品中的对偶句子的出现到汉赋骈文的排偶、五代始出的对联,以及延至今日见诸于笔端、口头对整形式的运用,其普及的广度无与伦比。作为汉文化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对偶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亲人的孩子对母亲的深切呼唤。自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众多网友自发创作许多有关地震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板书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有步骤、有过程地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最直观、最固定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既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为此,精心构思,努力提高教学板书设计艺术水平,体现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板书艺术的实效性。    一.丰富学生感知表象,语文板书应讲究直观性  
作文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作文水平的高低体现语文水平的优劣,但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疼,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广泛涉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没有足够丰富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家,他们无不是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并深入现实,体会人生,才有名篇佳作流芳百世。现在,
含有“像”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而影响学生的表情达意。  比喻中的明喻,确实是用“像”作为比喻的标志,比如说“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句子里的“像”就是一个比喻句的标志,即比喻词。但是,是不是所有出现“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除开作名词和表示“仿效”等义的“像”字外,仍然答曰:非也!  实际上,我们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那些激进思想家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充满了虚假的需求。比方说父亲节母亲节被商家化为商业需求,而真实的父母对子女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需求就此被遮蔽。其实,如今已成为时髦概念的“图像(读阿)时代”叉何尝不是如此,它似乎意味着我们可资观察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延伸,意味着换一个角度看待自我,然而其所遮蔽的东西又有谁真正注意呢々《照片》这篇小说,其最大的匠心之处就在于小说的这个名字——因为作者正是通
找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传达读钟求是短篇《给我一个借口》之后的感觉。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总结这篇小说的好处,但最突出的感觉是舒服、熨帖。一篇小说让你读后不硌生,不勉强,而像是口渴的人喝下一杯凉开水,那感觉是很受用的。  钟求是是个很优秀的作家,钟的优秀不在题材的重大上,不在主题的深远上,而在他有很扎实的小说功夫。很多作家写小说走的是偏锋,或靠题材取胜,或提出什么重大问题,钟求是却非常平易。读钟求是的小说
有时候,我长久地观察那些树   落在上面的鸟越来越少   一些叶子经络突现,像暴露的风霜   在这个深秋,风总是不厌其烦地扇动着   那些晃动的叶子,再没有柔软的身段   周旋于雨露与西风之间   这人世的光景,多半已无悬念   它们只是随风晃动,不着悲喜   这个时候,它们就像一具具倒立的瓷器   数着风声,准备着最后一次绝响   五月   又一场雨后,天空高远   一群鸟忙着飞出,相互鸣叫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