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山海与城市交融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2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名片】
  青岛,海滨丘陵城市,中国帆船之都。“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青岛有“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新华锦、青建等一批企业和品牌。
  ★【建筑美学】
  青岛,中国北方最年轻的滨海城市之一,建城史不过百余年。清末民初,在西方殖民者的强势影响下,青岛跃升为经济文化中心。时至今日,青岛不但是北方经济最强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许多人提到青岛,都会有一种好感与向往。
  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一次建立
  青岛的建城史,可谓一部浓缩的城市美学史。
  青岛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中间为胶莱盆地,陆海相接之处,崂山、大小珠山、铁橛山等接连耸立,拱卫胶州湾。加之海岸线曲折、湾岬交错,使得青岛天生就是极具经济、军事价值的良港。
  1892年,为巩固海防,清廷派兵驻防青岛,修建总兵衙门、炮台、栈桥,街道以及商铺也随之出现,青岛作为一个萌芽城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真正发掘青岛潜力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曾在中国实地考察数年,极力向德国政府提议占领青岛:“此地可以建设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殖民者没有急于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是首先开展土地勘察测量,在完成城市规划之后,建设才全面展开。
  整个城市行政中心围绕着总督府展开。总督府建在观海山的半山腰处,为保障建筑质量,殖民政府从德国聘请建筑设计师、专业技术工人,本地无法生产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直接从德国运来,总督本人下班后亲临工地视察。还通过立法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房屋高度、相邻建筑的间距等。其中一项规定——建筑外形不能重复,直接导致各种风格、样式的建筑纷纷在青岛落地。
  德国人重视城市绿化,设立了“林务署”,引入法国梧桐、槐树、银杏等,配合红色屋顶,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加之青岛市区的山地丘陵,建筑往往顺坡就势,高低错落,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效果。
  青岛成为了一座个性鲜明的城市。德国人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青岛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风貌。
  德国人治理青岛17年后,一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取而代之。日本人对青岛的经营,更多着眼于急功近利地扩张与掠夺,这一时期建筑质量也明显下降,风貌大为倒退。
  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二次提升
  一战结束,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但此后数年军阀混战,乱局之中,青岛的城市建设也是一落千丈。
  直到1931年,驻防青岛的海军将领沈鸿烈被任命为青岛市长。青岛逐渐远离战火,局势稳定,再次开始了城市建设,且完全由中国人主导。
  首先,青岛市政府深化了关于城市建筑的法规,设立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着力提升建筑质量,甚至还包括一个建筑审美委员会,对于不符合青岛风貌的建筑一律禁止,对优秀的设计则予以獎励。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便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其次,政府通过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设计,使得青岛城区的许多道路都颇具韵味。
  最后,中国人治下的青岛市政府,更加注重对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改造,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1935年,成就颇丰的青岛市政府,出台了第一部中国人制定的青岛城市规划,其中甚至包括一条从青岛经新疆直通欧洲的铁路,其雄心壮志,溢于纸面。然而规划未及实施,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让青岛的发展再次停滞。
  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三次升级
  抗战结束后,青岛历经内战、建国初期的曲折探索,一些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城市风格大变。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近些年,人类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谷,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改造能力极速增加,青岛的城市风貌完全跳出之前的发展脉络,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不再是红瓦绿树、疏落有致,而是高楼林立、紧凑致密。
  与其他高楼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青岛的特色依然相当突出,它的海湾曲线极为优美,大湾小湾依次出现、连绵不绝,城市建筑群与大海交融穿插,滨海建筑布局从低到高,层次分明。密集的高楼建筑群,还会被突兀的山峰打破,使得青岛在钢筋水泥之中,依然保持些许山野气息。新城市快速崛起之时,极具特色的老城也并未因此消亡,它们互相冲突、互相融合。
  (图文资料参考《星球研究所》)
  ★【城市美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先后聚集了众多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光耀岛城,当时寓居青岛的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从蔡元培、童第周、沈从文、梁实秋、巴金,到闻一多、郁达夫、老舍、王统照,无不对青岛推崇备至。广东人康有为的评价则最为经典:“绿树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聘沈从文为中文系讲师,沈从文曾写道:“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来到青岛,名人故居也成为青岛的一条独特风景线。
  五月的青岛(节选)
  ◎老舍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儿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綠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忆青岛(节选)
  ◎梁实秋
  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佛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之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面覆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几根炸番薯。这样的一分牛排,要两元钱,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内行人说,食牛肉要在星期三四,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则软硬恰到好处。佛劳塞尔店主善饮,我在一餐之间看他在酒桶之前走来走去,每经酒桶即取饮一杯,不下七八杯之数,无怪他大腹便便,如酒桶然。这是五十年前旧话,如今这个餐馆原址闻已变成邮局,佛劳塞尔如果尚在人间当在百龄以上。
  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我曾在大雅沟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菜蔬方面隽品亦多。蒲菜是自古以来的美味,《诗经》所说“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蒲的嫩芽极细致清脆。青岛的蒲菜好像特别粗壮,以做羹汤最为爽口。再就是附近潍县的大葱,粗壮如甘蔗,细嫩多汁。一日,有客从远道来,止于寒舍,惟索烙饼大葱,他非所欲。乃如命以大葱进,切成段段,如甘蔗状,堆满大大一盘。客食之尽,谓乃平生未有之满足。青岛一带的白菜远销上海,短粗肥壮而质地细嫩。一般人称之为山东白菜。古人所称道的“春韭秋菘”,菘就是这大白菜。白菜各地皆有,种类不一,以山东白菜为最佳。
  ★【小编印象】
  青岛,拥有亮丽的城市色彩,盛夏八月来到这里,也不觉得很热,再加上清新的海风吹来好心情——这样一座城市,你会很容易就爱上她。
  海滨城市,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海产丰富,实在是旅游的好地方,海浪、沙滩,来到这里会觉得和大自然亲近了许多。来到海边,尽情地享受着轻风和细浪,孩子们在海滩上快活地游玩嬉戏,大人们也追逐着海浪,或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人的心情似乎都被海风吹得敞亮了,吹完海风,再到啤酒屋里吃着蛤喇喝着啤酒,真是美好的体验。
  还可以去街上逛逛,各式各样的德式建筑,不规则的街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阳光灿烂,走在哪里,都能发现美景。建筑遗存是不同文明碰撞与融合所产生的火花,感受历史,也感受人类文明迸发的璀璨光华。
  青岛,一个曾经的小渔村,历经百年的沧桑,形成了这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来青岛亲身感受湿润的海风,走一走那分不清东西南北的连绵起伏的街巷,品一口新鲜的海产、香甜的啤酒,总能激起无名的感动。
其他文献
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
期刊
“童年”大抵是文学家笔下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生活在哪个地方,童年的经历都会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记忆。一个人飞得再高,心灵的“线头”依旧在童年!  从前我们学英文的时候,中国自己还没有教科书,用的是一册英国人编了预备给印度人读的同纳氏文法是一路的读本。这读本里,有一篇说中国人读书的故事。插画中画着一位年老背曲拿烟管戴眼镜拖辫子的老先生坐在那里听学生背书,立在这先生前面背书的,也是
期刊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和根据小说拍摄的影视剧,在小编们的童年时代里,留下了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印象。不知道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有没有读过呢?武侠世界里的侠骨柔情,铁血丹心,确如一个江湖,本期就为读者们展示小编和作者心中的武侠江湖。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
期刊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梁启超先生说,二十四史都是帝王将相家史。每一个朝代,历史都是国家非常注意记载的方面,既要写本朝的实录,也要修前朝的历史。司馬光修了一部《资治通鉴》,就是要给皇帝一个历朝历代的参考,引用钱穆先生的一部书名,就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求对当时的政治有所殷鉴与启发。然而历史都是可信的吗?历史又真的只是表面上看的那样吗?影响王朝更迭的,
期刊
★前言:  在壶口瀑布边上细细观察脚下的石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角,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息,这柔和的
期刊
莫言曾说:“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好的作品,往往就是好的故事。我和学生一起读他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讲《讲故事的人》,读时欲罢不能,读后感动不已。  如何写好故事?经过感性的阅读和理性的讨论,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便是“双线相融”。何谓双线相融?即写事时,形、事穿插;说理时,情、理融合。这两条线索(写事与说理),四个要点(形、事、情、理),融会贯通。仅仅就事写事,往往枯燥单调。故事总有跌宕,还需描
期刊
我的家鄉在广州,说到这里的特色美食,我首先想起的便是虾饺。  虾饺,顾名思义就是包着虾的饺子。小时候,放假时我经常到外公家“度假”。外公有喝早茶的习惯,每天一大早,我听着清脆的鸟鸣声,揉着惺忪的睡眼,跟着外公的脚步走过了大街小巷。不知怎的,就“穿越”到了一间茶馆。这是一间很朴素的餐馆,不算大,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漂亮的桌椅,只是在昏黄的灯光下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几张桌子。冬天时,往往天还没亮,这里已
期刊
新作文·初中版 2018年7、8期合刊
期刊
★导语  在描摹景物时,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或志趣寄寓其中,这就是托物言志。品读托物言志类散文,我们不仅能从中欣赏到美丽的景物,更能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思,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  苔意  华里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
期刊
2018年7月9日,新作文2018游学夏令营正式启程,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营员齐聚太原,开始了一场与作文有关的旅程。  新作文游学夏令营,“游”与“学”并重。游中有学,学中有游,既能感受山西的独特文化,又能学习到作文方面最专业的指导,还可以与幕后的编辑面对面交流,这,才是夏令营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参观编辑部+编读交流  7月9日下午,营员们汇聚在柳巷深处、文瀛湖畔旁静静屹立的新作文杂志社。编辑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