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张海先生的新作隶书长卷《刘克庄〈沁园春·梦方孚若〉》,脑海中蓦地闪出了林则徐写的这副对联。再思之,浮现出这副对联并非偶然,而是品味他的新作之后的一种感受。
张海新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继而又感到不可端倪。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始终是张海先生书法创作格调的主旋律,体现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件隶书新作所呈现的依然是“着力整体的正大伟岸,不拘泥一点一画的精雕细琢”这一在他的行草书中所体现的理念,这是他内在清高磊落的文人气质和坚毅豁达的性格特征的自然流露,这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格是一致的,与哺育他成长的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可端倪是海纳百川、融古铸今的必然结果,谁能说清汪洋大海中的水分别来自哪条河流呢?从技法层面来观照:用笔以中锋为主,但不拘泥,少量的侧峰(如处、楼、东、呈等字的折画)丰富了笔法,也加快了运笔速度;还有一些折画的笔法也颇具特色,横画的收笔处先反向提笔造成逆锋后再下折,速度快而线质厚(如相、宝、铜、酒等字的折画);一些波画雁尾的浓缩,意到笔不到,便于与后续的笔画连贯而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如西、下等字的上横画,共、车等字的下横画)。用笔上最大的特点是牵丝的运用使笔势的连贯清晰可见,透过或明或暗连贯的笔势,让人感到他写隶书就像写行草书一样挥洒自如,其笔法之精熟令人赞叹。由于用笔上中侧并用,以中锋为主;藏露结合,以藏锋为主,造成了既浑厚凝练,又清刚灵动的线条,此作中“访”“燕”“将”“帝”等字的线质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结体上虚实相生、主次相依、疏密有致、随势生发,造成结字上端庄而又生动的特色。此作中“访”“就”“载”“将”等字的结体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结体上还有一个有新意而需要关注的特点:浑厚的对拱状竖线的运用,使人联想到楷书中堂堂正正的《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颜楷名作,给人以伟岸的视觉形象。此作中“宝”“铜”“台”“圍”等字就具有这个特点。
与10来年前为人称道的草隶(如《张海新作选》中草隶《陆游诗条幅》)相较,前者草书的意趣多,而后者隶书的态势足。然而,依托流畅圆融的笔势,书写速度不见得比以往慢,线质却比先前苍劲老辣。作为带草书意味的隶书,窃以为今更胜昔,整体来说也更耐人品味。
汉碑是镌刻后的隶书面貌,且经长期的风雨剥蚀,已不能反映书写的原貌。从汉碑讨古法很有可能误解古法,如果刻意模仿碑刻,往往会产生笔法迷茫和书法写性失落的弊端。所以,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的书家纷纷借鉴近现代出土的汉代简帛书,探索碑帖结合写隶书的新路子。张海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的隶书创作博采众长,遗貌取神,尤其注重书写性,因而造就了别树一帜而有美学价值的草隶。就以这幅新作来看,与他曾着力临摹的《封龙山碑》相较,在形质上几无相似处,然而其宏大的气魄,雄强的笔势,雄放而又含蓄、自然而又规范的特色却是一致的。与郑谷口、金冬心等清代隶书大家相较,强调书写性是共同之处,然而结体却在前人众多的个人风貌之外别具一体,而汉隶为体笔势这样飞动可谓少见。张海对草隶不断完善的追求精神,超越碑帖阈限、跨越两者之上的开阔视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个人面貌,在书法史上自当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中州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张海自幼喜欢书法艺术,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书法组织工作和创作研究。河南省一位领导曾这样说:“用对一个人,会搞活一个部门和一项事业;用对一个张海,则搞活了整个河南书法界。”由此可见,他在河南从事书法组织工作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后来,作为中国书协的主席,他和协会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想方设法发挥理事会、协会职能部门和团体会员的作用,为实施《中国书法发展纲要》、促进我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尽职尽责。因为善于学习,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也使他获得了向前辈方家请益、与同辈道友切磋的机会;因为刻苦勤奋,倾力于组织工作却并没有妨碍他自身书艺的跃升。他诸体兼擅,楷书朴茂真纯,篆书苍茫率意,行草书曾获全国书展最高奖,而个性鲜明的草隶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今日的成就既得益于对书艺的钻研,也得益于组织工作,是融古铸今、锐意创新的结果。
张海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示范和启迪的意义。其一,勇于自我否定的魄力和能力。他今天的成功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确立目标并加以自我完善的结果。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了形成目前草隶面目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的轨迹:开始写隶书时多种范本都写,发觉不行就集中精力学《封龙山碑》,作品虽获行家肯定,但自己觉得不够理想,再次否定,改写汉简。发现汉简笔意较浓,可以融入自己擅长的行草功夫,于是,尝试把汉隶、行草、汉简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否定,形成了现在的草隶面貌。
不断地自我否定需要勇气,因为此举很容易导致丢失自我。而张海的自我否定是建立在良好的辨识能力、过人的悟性和充分的自信基础上的,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找到某种书体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以便激发潜能,确立有美学价值的艺术风格并加以完善。因而,不断自我否定就是不断地扬弃,其过程就是导向目标的逐步肯定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我们受到这样的启示:勇于自我否定、善于自我否定是艺术家创新的利器。只有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有成大器的可能。其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隶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名碑和大家,单就东汉和清代来说,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宽博遒劲者如《乙瑛碑》、温纯典雅者如《史晨碑》、雄浑敦厚者如《衡方碑》、方质古朴者如《张迁碑》、瘦劲宽绰者如《礼器碑》……众多成熟的东汉碑刻把隶书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郑盦的沉着洒脱,金农的方整拙朴,桂馥的醇古朴茂,邓石如的严整遒丽,伊秉绶的宽绰整肃,何绍基的沉雄峻拔,清代大家们面目各异的精品力作使隶书得以复兴。至此,隶书的各种风格齐备,出新之路似乎已被前贤走完了,故而当今书家要写出个人面貌因极其不易而鲜有成功者。张海以过人的魄力、勇气和胆识,以飞动苍劲的行草笔意融入浑朴醇厚的隶书之中,写出了被行家一致肯定的草隶。由此,我觉得又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艺术贵在创新,书法艺术的创新也需要敢想敢闖,如果不敢想、不敢闯,即使功力和学养再深厚,其结果可能只是老到和精致,却不会有激动人心的创造可能。当然,敢想、敢闯必须以功力和学养为基础。其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张海书法作品选》自序中,在分析了一些书家成名之后,往往率尔操觚、任情挥酒的主客观原因之后,他指出:社会的期望、作为书家的责任,又要求书家们出黄钟大吕、可以传世的作品,越是成名的书家,身上的责任就越重。读了这段文字,使人明白了他为何特别强调书家要精心打造精品,也明白了他一贯敏行慎言却要在《张海新作选》的每件作品中附以自解的深意。附以自解不只是匠心独运,更主要的是构筑一个和读者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一个向书法高峰攀登的阶梯。与极力做好组织工作一样,在艺术上的所有努力,深层的因素都是一个艺术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觉得又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个艺术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可以成为刻苦钻研的动力,而且可以催生出创新的智慧。
张海敏于行而慎于言这一典型的文人气,也是书法界众所周知的,这对他的书艺又有什么影响呢?明代项穆说:“笔之妙用,悠然忘思。”“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张海的草隶融会百家,自出机杼,汉隶为体,行草为用,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确实令人不可端倪。
张海新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继而又感到不可端倪。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始终是张海先生书法创作格调的主旋律,体现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件隶书新作所呈现的依然是“着力整体的正大伟岸,不拘泥一点一画的精雕细琢”这一在他的行草书中所体现的理念,这是他内在清高磊落的文人气质和坚毅豁达的性格特征的自然流露,这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格是一致的,与哺育他成长的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可端倪是海纳百川、融古铸今的必然结果,谁能说清汪洋大海中的水分别来自哪条河流呢?从技法层面来观照:用笔以中锋为主,但不拘泥,少量的侧峰(如处、楼、东、呈等字的折画)丰富了笔法,也加快了运笔速度;还有一些折画的笔法也颇具特色,横画的收笔处先反向提笔造成逆锋后再下折,速度快而线质厚(如相、宝、铜、酒等字的折画);一些波画雁尾的浓缩,意到笔不到,便于与后续的笔画连贯而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如西、下等字的上横画,共、车等字的下横画)。用笔上最大的特点是牵丝的运用使笔势的连贯清晰可见,透过或明或暗连贯的笔势,让人感到他写隶书就像写行草书一样挥洒自如,其笔法之精熟令人赞叹。由于用笔上中侧并用,以中锋为主;藏露结合,以藏锋为主,造成了既浑厚凝练,又清刚灵动的线条,此作中“访”“燕”“将”“帝”等字的线质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结体上虚实相生、主次相依、疏密有致、随势生发,造成结字上端庄而又生动的特色。此作中“访”“就”“载”“将”等字的结体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结体上还有一个有新意而需要关注的特点:浑厚的对拱状竖线的运用,使人联想到楷书中堂堂正正的《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颜楷名作,给人以伟岸的视觉形象。此作中“宝”“铜”“台”“圍”等字就具有这个特点。
与10来年前为人称道的草隶(如《张海新作选》中草隶《陆游诗条幅》)相较,前者草书的意趣多,而后者隶书的态势足。然而,依托流畅圆融的笔势,书写速度不见得比以往慢,线质却比先前苍劲老辣。作为带草书意味的隶书,窃以为今更胜昔,整体来说也更耐人品味。
汉碑是镌刻后的隶书面貌,且经长期的风雨剥蚀,已不能反映书写的原貌。从汉碑讨古法很有可能误解古法,如果刻意模仿碑刻,往往会产生笔法迷茫和书法写性失落的弊端。所以,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的书家纷纷借鉴近现代出土的汉代简帛书,探索碑帖结合写隶书的新路子。张海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的隶书创作博采众长,遗貌取神,尤其注重书写性,因而造就了别树一帜而有美学价值的草隶。就以这幅新作来看,与他曾着力临摹的《封龙山碑》相较,在形质上几无相似处,然而其宏大的气魄,雄强的笔势,雄放而又含蓄、自然而又规范的特色却是一致的。与郑谷口、金冬心等清代隶书大家相较,强调书写性是共同之处,然而结体却在前人众多的个人风貌之外别具一体,而汉隶为体笔势这样飞动可谓少见。张海对草隶不断完善的追求精神,超越碑帖阈限、跨越两者之上的开阔视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个人面貌,在书法史上自当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中州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张海自幼喜欢书法艺术,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书法组织工作和创作研究。河南省一位领导曾这样说:“用对一个人,会搞活一个部门和一项事业;用对一个张海,则搞活了整个河南书法界。”由此可见,他在河南从事书法组织工作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后来,作为中国书协的主席,他和协会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想方设法发挥理事会、协会职能部门和团体会员的作用,为实施《中国书法发展纲要》、促进我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尽职尽责。因为善于学习,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也使他获得了向前辈方家请益、与同辈道友切磋的机会;因为刻苦勤奋,倾力于组织工作却并没有妨碍他自身书艺的跃升。他诸体兼擅,楷书朴茂真纯,篆书苍茫率意,行草书曾获全国书展最高奖,而个性鲜明的草隶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今日的成就既得益于对书艺的钻研,也得益于组织工作,是融古铸今、锐意创新的结果。
张海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示范和启迪的意义。其一,勇于自我否定的魄力和能力。他今天的成功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确立目标并加以自我完善的结果。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了形成目前草隶面目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的轨迹:开始写隶书时多种范本都写,发觉不行就集中精力学《封龙山碑》,作品虽获行家肯定,但自己觉得不够理想,再次否定,改写汉简。发现汉简笔意较浓,可以融入自己擅长的行草功夫,于是,尝试把汉隶、行草、汉简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否定,形成了现在的草隶面貌。
不断地自我否定需要勇气,因为此举很容易导致丢失自我。而张海的自我否定是建立在良好的辨识能力、过人的悟性和充分的自信基础上的,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找到某种书体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以便激发潜能,确立有美学价值的艺术风格并加以完善。因而,不断自我否定就是不断地扬弃,其过程就是导向目标的逐步肯定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我们受到这样的启示:勇于自我否定、善于自我否定是艺术家创新的利器。只有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有成大器的可能。其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隶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名碑和大家,单就东汉和清代来说,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宽博遒劲者如《乙瑛碑》、温纯典雅者如《史晨碑》、雄浑敦厚者如《衡方碑》、方质古朴者如《张迁碑》、瘦劲宽绰者如《礼器碑》……众多成熟的东汉碑刻把隶书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郑盦的沉着洒脱,金农的方整拙朴,桂馥的醇古朴茂,邓石如的严整遒丽,伊秉绶的宽绰整肃,何绍基的沉雄峻拔,清代大家们面目各异的精品力作使隶书得以复兴。至此,隶书的各种风格齐备,出新之路似乎已被前贤走完了,故而当今书家要写出个人面貌因极其不易而鲜有成功者。张海以过人的魄力、勇气和胆识,以飞动苍劲的行草笔意融入浑朴醇厚的隶书之中,写出了被行家一致肯定的草隶。由此,我觉得又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艺术贵在创新,书法艺术的创新也需要敢想敢闖,如果不敢想、不敢闯,即使功力和学养再深厚,其结果可能只是老到和精致,却不会有激动人心的创造可能。当然,敢想、敢闯必须以功力和学养为基础。其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张海书法作品选》自序中,在分析了一些书家成名之后,往往率尔操觚、任情挥酒的主客观原因之后,他指出:社会的期望、作为书家的责任,又要求书家们出黄钟大吕、可以传世的作品,越是成名的书家,身上的责任就越重。读了这段文字,使人明白了他为何特别强调书家要精心打造精品,也明白了他一贯敏行慎言却要在《张海新作选》的每件作品中附以自解的深意。附以自解不只是匠心独运,更主要的是构筑一个和读者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一个向书法高峰攀登的阶梯。与极力做好组织工作一样,在艺术上的所有努力,深层的因素都是一个艺术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觉得又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个艺术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可以成为刻苦钻研的动力,而且可以催生出创新的智慧。
张海敏于行而慎于言这一典型的文人气,也是书法界众所周知的,这对他的书艺又有什么影响呢?明代项穆说:“笔之妙用,悠然忘思。”“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张海的草隶融会百家,自出机杼,汉隶为体,行草为用,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确实令人不可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