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汝窑洗的背后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1982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画、宋瓷、宋版书,历来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中的高端收藏,代表着收藏的檄致品味。今春有幸得见私人收藏的北宋汝瓷与宋版书。
  4月4日,备受关注的北宋汝窑灭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上大放异彩,4000万港币起拍后,经过34口叫价,最终以2.0786亿港币成交,刚新宋代瓷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拍卖纪录。这件汝窑洗的高价成交,与其说是中国高古瓷器的价值回归,不如说足以汝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所创造的荚学范式在当代得到了收藏者的重新认识。
  汝窑洗拍卖后,收藏家马未都4月6日住博客中指出,“在老派的藏家心日中,宋瓷乃陶瓷最高境界,不是元明清三朝可以媲美的,尤其乾隆时期繁花似锦的官窑,在美学上与素雅的宋瓷,尤其是汝窑,官窑等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由于大量新兴收藏者的涌入,使简单审美的清瓷价格大大超过了复杂审美的宋瓷,我们可以婵解,但宋朝人清朝人未必能理解。”“宋瓷曾是陶瓷价格上的峰巅,代表了那一代藏家的修养;此次宋瓷义出现了这么高的价位,可能预示了一种态度的回归,历史上永远是文人引导收变着历史,财主们帮助推波助澜,二者交替,蔚为大观。”
  宋代五大名窑,因传世品的数量限制,历来推北宋汝窑青瓷为第一。南宋至清代,宋瓷一直公私收藏的重点,南宋以来的史料文献中不乏历代文人、学者对宋瓷的品评。清三代,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对宋瓷的痴迷程度空前绝后,利用皇权大肆搜罗,客观上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遗产,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在两岸故宫等文博机构看到那些八九百年前的名瓷——两岸故宫是收藏北宋汝窑瓷器最多的机构。清代乾隆时期,汝窑瓷器只有皇室、达官显贵才可能拥有,皇室自不必说,达官显贵也要相当显赫的家族才会有。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描绘的四大家族,也仅贾府荣禧堂有一件汝瓷——“……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第三回)”
  宋瓷的价值重估
  从笔记史料看,到20世纪早期,古玩集散地北京琉璃厂,瓷器仍然是宋瓷价格最高,尤以五大名窑瓷为首。80年代的香港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宋瓷价格明显高于明清彩瓷——1988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东南亚收藏家的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成交价达1705万港币。1989年5月,长20.3厘米的南宋官窑青瓷六棱洗在苏富比拍至2200万港币。同年该公司11月秋拍,一件直径8.1厘米的“雍正年制”款珐琅彩花鸟纹题诗碗的成交价为1650万港币。可见,当时宋瓷名品的价格远高于明清官窑彩瓷。
  然而,随着内地拍卖市场兴起,财富新贵挤入拍场,面对市场巨大的需求量,存世稀少的宋瓷没有优势,市场人士顺势将存世量相对较人的明清彩瓷引入。历史的原因,内地在收藏审美方面存在着文化断层,财富新贵对于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文化品评处在入门级别,也就自然而然将叫清彩瓷列为首选。由此,拍卖场上的天价瓷器几乎一度都被艳丽、漂亮的明清宫廷彩瓷所占领,宋代辉煌的名窑瓷器甚至卖不过一件明清官窑青花瓷,更遑论清宫珐琅彩瓷或者粉彩瓷。2008年,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拍到了6752.75万港币,而一件乾隆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的成交价高达7312.75万港币。历年瓷器拍卖成交前十名中,八成以上为明清彩瓷,鲜见宋瓷。
  珍稀的北宋汝窑瓷器,到南宋时已经是“近尤难得”。现今资讯发达,公私收藏的汝瓷情况已经逐渐清晰,除少量秘藏于私人收藏家手中,大部分汝瓷都进了博物馆。按照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陶瓷艺术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Nicolas Chow)(图一)的说法,“现今全球遗存之汝官窑瓷,有序可循者共仅79件,几乎皆为博物馆典藏。仅余六件仍属私人收藏。”
  北宋汝窑瓷器的存世量是否只有79件,还需要进一步的资料确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目前所知沉淀在海内外私人收藏家手里的北宋汝瓷仅在个位数上,这在历代名瓷中,仅珐琅彩瓷的存世量与之有类似现象。由此,要想拥有一件北宋汝窑瓷,已经是私人收藏者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遇而不可求。
  拍卖市场上是早已难觅汝瓷踪影,距离最近的一次汝瓷完整器的拍卖也已是20年前的事了——1992年12月3日,香港著名收藏家区百龄在纽约佳士得拍场上勇挫群雄,以154万美元的高价成功竞得一件直径为17.5厘米的汝窑小洗(图二)。这件洗收藏传承有绪,民国初年曾为知名古董商卢芹斋(C.T.Loo)收藏,后来卖入美国史蒂夫·姜肯三世家族(stephenJunkuncⅢ),这一价格是当年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价。
  此后直至2006年3月29日纽约佳士得舂拍,才出现过一件汝窑残器——北宋汝窑盘(图六),直径7.2厘米,经过火烧,口沿残损,也是美国史蒂夫·姜肯三世家族的旧藏品,编号401,当时仅以六万美元成交。
  中国拍卖市场上直到今年才出现第一件传世汝窑瓷器——3月初香港苏富比公开宣布,春拍将拍卖“来自日本私人收藏的北宋汝窑葵花洗”。3月10日,笔者在该公司北京路演时见到这件汝窑洗,此洗被定名为“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图三),直径13.5厘米,精致小巧,洗口呈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圈足略微外撇,洗底上有三枚细小的芝麻钉痕。胎体轻薄,通体满施釉,口沿处釉薄,呈天青色,柔美细腻,且泛着淡淡的灰,温润似玉,似乎有细微的修复。此洗为文房用器,葵花式口的器型脱胎于宋代漆器,宋代瓷器中花口洗不少,但汝窑瓷多为圆口,少见花式。在河南宝丰清凉寺遗址出土的96件(完整器约52件)瓷器以及汝州张公巷窑出土38件(完整器约七件)瓷器中(详见《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仅发现一件相类似花式口的出土残器,且尺寸较小。
  据仇国仕介绍,“这件汝窑洗是英国艾弗瑞·克拉克(Alfred Clark)夫妇的旧藏品,原为一对,另一件1936年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余下这件后来流入了收藏市场。大约在1976年前被日本的茧山龙泉堂收藏,后转手现在的收藏家珍藏至今。”艾弗瑞·克拉克夫妇、茧山龙泉堂都是收藏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品比较知名的私人收藏,前者的收藏品在欧美收藏界有着重要影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汝窑玉壶春瓶和汝窑洗即为克拉克夫妇旧藏。艾弗瑞·克拉克夫妇居住在英国伯克郡,他们的收藏活动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至40年代,一直延续到克拉克1950年逝世前。克拉克是东方陶瓷学会的支持者,1935—1936年学会在伦敦举办陶瓷展览时,“他曾积极协助筹备,并慷慨借展约60件珍藏。”这件小洗1937年曾现身法国巴黎橘园博物馆举办的《Arts de la ChineAncienne》展览。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继续着他的收藏,有行家认为,此洗可能在克拉克夫人1976年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转手给了英国伦敦的古董商,后被东京茧山龙泉堂购回日本。   日本东京的茧山龙泉堂创立于1906年,以经营中国龙泉窑瓷器而蜚声海内外,其创始人是茧山松太郎,坊间有传说他凭借一件宋代龙泉鬲式炉而成名,据说茧山龙泉堂曾经与山中商会齐名,都以经营中国文物艺术品知名。这件汝窑洗正是经过这家古董店而进入日本,后转卖给了现今的收藏家。1976年为庆祝龙泉堂成立70周年出版的《龙泉集芳》图录,对日本甚至欧美、中国等地区研究、收藏中国文物艺术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37年后,这件洗多次在伦敦、日本大阪、东京、爱知县等重要展览上出现,自1958年在伦敦被G.St.G.M.Gompertz收入《ChineseCeladon Wares》一书以来,至少被收入像《世界陶磁全集》、《陶磁大系》这样重要的14种陶瓷著作。
  据仇国仕查证,“沉淀在私人收藏家手中的六件北宋汝窑瓷器,全部为圆形器,其中三件为普通圆形水洗,三件为浅盘,其中一件盘尺寸有损减,仅此件为葵花口。”仇国仕坦言,“由于汝窑瓷过于珍罕,市场上并没有什么行情可参照,此洗之所以估6000万至8000万港币,是综合宋代名窑瓷器以及明清官窑精品瓷的行情而估定的,另外还考虑到了当前艺术市场的整体形势。”出乎仇国仕的意料,这件洗的最终成交价超过两亿港币。
  有多少传世汝瓷
  北宋汝窑瓷器存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为何拍卖场上一二十年才出现一件?也许这才是收藏者最关心的话题。上海博物馆已故著名学者汪庆正先生生前曾两次统计过汝窑瓷的存世数量,1987年统计为65件,1991年更改69件。2009年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学者出川哲朗统计为70件。
  现今,被认可的北宋汝窑瓷器大约超过80件(实际上此数据仍值得商榷),大致收藏情况如下:
  海内外博物馆、公私机构收藏情况:21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6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19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九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两件藏于瑞典歌德堡勒斯卡设计与装饰艺术博物馆,两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两件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外,香港艺术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图九),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美术馆、费城美术馆、圣路易斯美术馆(图十),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以及牛津Ashmoiean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件有伤的汝窑水仙盆。
  拍卖市场出现的汝窑瓷器:据仇国仕介绍,除4月4日在香港拍卖的这件汝窑葵花洗外,“迄今仅有六件汝窑瓷经由拍卖售出”:
  1.北宋汝窑长颈赏瓶,EumorfoPoulos旧藏,1940年5月28日由伦敦苏富比售出,编号135,现为伦敦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品。
  2.北宋汝窑水仙盆(图四),口沿扣饰金属,原为日本安宅家族旧藏,曾两次被伦敦苏富比拍卖,首次是1959年3月17日,编号26;第二次是1970年2月24日,编号1。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3.北宋汝窑圆笔洗(图十一),1980年4月15日由伦敦苏富比拍出,编号140,原为香港收藏家罗桂祥基金旧藏,现藏于香港艺术馆。
  4.北宋汝窑圆笔洗(图五),1982年6月15日伦敦苏富比拍出,编号252,原藏台北鸿禧美术馆,现为私人收藏。
  5.北宋汝窑盘(图二),原为Stephen Junkunc三世旧藏,1992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出,编号276,现被香港收藏家区百龄所藏。
  6.北宋汝窑盘(图六),直径7.2厘米,似经过火烧,口沿残损,亦为Stephen Junkunc三世旧藏,2006年3月29日纽约佳士得拍出,编号401。
  此外,瑞士玫茵堂(图七)、香港沐文堂各藏有一件北宋汝窑圆洗(图八)。
  显然,上述所列的仅仅是目前所知的,肯定尚有遗漏,有学者指出,海外私人收藏的北宋汝窑瓷器仍有未被列入者,数据仍会增加。
  汝瓷珍罕之因
  汝窑瓷的烧造时间也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烧造兴盛期前后约20年左右,约在北宋元佑元年(1086)至崇宁五年(1106)之间;另一说认为当在北宋哲宗、徽宗年间(1086-1125)。既便是后者,也仅仅40年时间。从现今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窑瓷的数量看,典型汝窑瓷当时的产量少,其烧造时间也不会太长。清华大学教授、著名陶瓷学者叶喆民先生指出,“若从历史的长河而论,该窑供御的精品不过是40年左右的鼎盛春秋,而数百年问富有民间气息的各种‘粗器’才是它的主流。”所谓的粗器,是指在汝窑遗址发现的大量“近似磁州窑或耀州窑的产品”,出土的瓷片瓷料中“典型的汝窑天青釉残片所占比重极少(约1/300左右)”(详见《隋唐宋元陶瓷通论》)。
  北宋汝窑瓷历来珍罕。活跃于南宋时期的周烽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周煇是北宋末期著名词人周邦彦之子,绍兴年间曾应试博学鸿词科,晚年归隐老家钱塘清波门,他所记的这句话广为瓷器研究者引用。所言“内有玛瑙为釉”曾引起争议,汝瓷的釉是否真需要玛瑙粉的调配,还是仅指其中含有类似玛瑙的成分,需要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但由所述可见北宋汝瓷当时受官方严格控制,民间难得。
  明代时汝瓷更是稀罕之物。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这样描述汝瓷:“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此书写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可见明初时对汝窑瓷依然极为推崇。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载:“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卯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又见碟子大小数杖,圆浅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清代将汝瓷推为瓷器之冠。梁同书《古窑器考》中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旭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雍正在位期间(17231735),下旨令景德镇仿烧汝瓷。乾隆对汝瓷更是青睐,令造办处工匠将自己的诗作镌刻在他喜欢的汝瓷上,甚至将雍正在位时仿烧的汝瓷误认为北宋汝瓷。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汝窑瓷器(另有两件清代仿汝窑瓷器,分别是清仿钧釉三牺尊、清仿汝釉“奉华”尊),是所知汝瓷最多的机构,其中13件底部都刻上了乾隆的御制诗。据台北故宫学者统计(详见《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台北故宫收藏的瓷器中,90件上刻有乾隆的御制诗,其中宋瓷多达47件;北京故宫藏瓷中,21件刻有御制诗,其中宋瓷大约13件(汝瓷三件);大英博物馆藏瓷中,大约30件刻有御制诗,其中宋瓷大约10件(汝瓷三件)。
  虽然稀少,但北宋汝瓷的器型、纹饰及装饰工艺还是非常丰富的。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研究,河南历年考古出土的汝窑瓷“除传世品中常见的水仙盆、洗、碗、盏托、尊、盘、纸槌瓶等类以外,也发现了一些传世品中未见的新器形,主要有熏炉、套盒、梅瓶、方壶、水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盏托和刻花鹅颈瓶等。值得注意的是,传世的汝窑瓷器极少装饰,而这次发现的不少器物表面还装饰有花纹,其中以莲纹最常见,更有鸟体、龙身等雕塑品,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而对于张公巷窑,“不少中外陶瓷学者认为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详见《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传世汝窑瓷与出土汝瓷有差别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许未来这将是汝窑瓷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20世纪早期,欧美、日本等地的收藏者对中国古代瓷器极为热衷,尤其青睐唐三彩与宋代名窑瓷器,致使大量名瓷流入海外市场。如今中国的经济、文化势力日渐增强,这些文物艺术品正在以高价的姿态寻找中国买家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幸与不幸,已难述评。
  坊间传闻,今春拍卖的这件汝窑洗好像是被港台地区的收藏家竞得,至少又为中国收藏的名瓷数量增加了一件。作为普通百姓,要想看到那些珍罕的宋代名瓷,除去博物馆外似无它途。幸运的是,如今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了,可以不花钱就能近距离亲近那些文化遗产,如果从文化欣赏的层面看,精神上的拥有与享受,似乎也并不需要占有实物。高端艺术品收藏毕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染指的事。
其他文献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西南边疆文化发祥地之一,佛教的传人也随这一通道而进入云南。古代南诏、大理国子民“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珠”。弹丸之地的苍洱境,其佛艺盛况被后人誉为“苍山与洱水,佛教之齐鲁”。因此南诏大理国被称为“妙香佛国”,它流传下来的佛教艺术珍品,成为最能体现这段区域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期刊
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虽然早在明代晚期汝窑即被文人士大夫列为柴、汝、官、哥、钧、定等六大名窑之一,但到了现代,由于柴窑的时代是五代,其遗址及实物又一直扑朔迷离,于是人们就渐渐不提柴窑,从而衍生出汝、官、哥、钧、定窑等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而且汝窑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  历史上,对于汝窑遗址所在地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虽无非议,但对具体位置是在何处,长期以来却一直不清楚。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
期刊
汝窑的产地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村,古代属汝州所辖,故名。宋人记载有“汝窑为魁”的说法。汝窑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因汝窑传世品最少,也最名贵。宋人《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仅有二十年,所以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当时的《清波杂志》中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 
期刊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最初为释迦摩尼去世后,弟子为了纪念和瞻仰而雕刻的造像,后来逐渐演变为佛门弟子纪念、恭敬那些因佛法修行而成为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造像。佛教从东汉始传人中国,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到唐代,虽然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
期刊
拍场真是一个与天堂和地狱接轨的好去处:当她爱你的时候,就让你上天堂;当她恨你的时候,就送你去地狱,尤其是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年两季砺练着人们承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能力。2012年春天的市场,正像我们在总结去年秋拍时所说:“让艺术品再飞一会儿”。  她真的只飞了那么一会儿。  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大洋彼岸热闹非凡。5月2日,苏富比在纽约举行的印象派及现代艺
期刊
鸂鶒多与爱情、爱怜、思归、缠绵、萧散、豪放或友爱、仁义、逐害,或幽怨、愁怅、无奈相连。杜甫《卜居》:“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风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另一首《鸂鶒》:“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看云莫怅望,失水任呼号。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卜居》尽显魏晋名士王子猷之萧散、豪放,而《鸂鶒》则透出鸂鶒入笼之愁怅,但可养羽毛、避鹰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长
期刊
2012年5月14日,惊闻罗哲文先生因病仙逝,悲痛万分。此前虽知先生已住院多月,但听闻噩耗仍觉十分突然。罗老生前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名誉会长,毕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博界的一个巨大损失。原以为正值“米寿”的罗老身体一直很好,想不到竟然走得这样快,回首往昔,令人唏嘘不已。  罗哲文先生是新中
期刊
宋代是中国瓷坛百花争艳、名品迭出的时代。被世人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窑一汝、定、官、哥、钧,以及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等,烧制出各具艺术特色的瓷器,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清丽素雅的汝瓷,绚丽缤纷的钧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瓷,粗犷豪放的磁州窑瓷;“汁水莹润如堆脂”的官窑瓷,满布“金丝铁线”的哥釉瓷,青翠欲滴的龙泉窑青瓷,……宋代瓷器生产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民间
期刊
尼泊尔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有悠久的佛教造像史。在尼泊尔,从事佛教造像的主要是纽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他们使用铜、木、石等多种材质制造佛教造像,其中铜质造像由于多数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流传下来的最多。纽瓦尔风格铜造像绝大多数采用红铜,并鎏金,十世纪后,很多造像镶嵌宝石,更显精美华贵。  从七世纪开始,尼泊尔工匠就来到吐蕃,帮助藏人修建佛教寺院,制造佛教造像。尼泊尔造像的风格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造像
期刊
2010年12月28日,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现场调查,确定是一座已破坏了的墓葬。2011年1月1-17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残存的2座墓葬(编号M1、M2)进行了清理,出土鼎、簋、斝、觚、方壶等青铜器30余件。经过勘探,在这两座墓葬周围又新发现了80余座墓葬,一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家族墓地由此浮出水面。  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是2011年湖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