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优补差”,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事情,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拟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精讲巧练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优补差”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大凡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往往都在激发学习兴趣上大下功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目标激励,化苦为乐
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跨世纪的时期,历史和人民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这就要求他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四化大业奉献才智。对中学生来说,学问也是立身之本。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自觉性,可经常讲些古今中外学有所成者“苦读”的典故,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勤奋学习的内动力。
2、讲求实效,学有所乐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就可能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对此应十分珍惜,及时巩固强化,并设法努力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目标的提出要实事求是,难易适中,份量合理,同时要善于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课课有得。还要注意层次要求,对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基础较差、求知欲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当及时地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无论是语文学习的“尖子”,还是“后进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
3、身体力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教师来说,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里仅介绍教师“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佳作,自己先“亮相”示范,以激发兴趣,沟通心灵,引起师生的感情共鸣。还要经常“下水”作文,与学生“同甘共苦”。只有这样,才能体谅学生的苦衷,不搞“无米之炊”。久而久之,语文老师的形象不仅是可敬的教师,而且还是可亲的学友,学生就可以从教师身上吸取巨大的精神动力,于教学相长中,共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优补差”的奠基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习惯是人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近乎本能的反应。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的高度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跟自觉的学习态度是一致的,语文要“培优补差”,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规规矩矩的写字习惯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的毛病,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首先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新生一入学便要从头抓起,严格要求,决不懈怠。平时,也可以通过书法比赛,来活跃气氛,促使“尖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进生愧而努力,发奋追赶。经过一学期左右的严格要求,学生便会习惯成自然。这样不仅会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2、专心致志的上课习惯
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方位接收,多感官协作。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上也应尽可能注意“听、说、读、写”组合,强化授课的整体功能,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聚精会神地上好每一堂课,使优生、后进生都能在课堂内打好基础。
3、博览广摘的阅读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喜欢理科的,一天到晚,都在数理化的题海中遨游,从而忽视了语文的课外阅读,造成了知识面狭窄的弊端。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开展“课堂三分钟小练习”,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或文学(文化)常识,课外先做好读书卡片,优生、后进生个个参加,课代表督促。另外,教师可以选好的课外书籍,在班上定期展阅,让学生阅后交流心得,老师再作讲评。这样,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4、取长补短的互助习惯
古人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优生、后进生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优生并非什么都优,后进生也不是样样都后进。同学们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机会多,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以生教生,以好带差,以差促好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良策。
三、精讲巧练
精讲巧练是“培优补差”的最佳途径。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从心理上分析,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因而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获得。作为教育者,对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属性始终不容忽视。“主导”的核心在“导”,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作“导演”,不做“主角”,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大纲,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其次,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成竹在胸;再次,就是切磋教艺,导而有方,达到科学性、序列性、艺术性、愉乐性的完美结合。惟有如此,方可居高临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倘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以精胜繁,以巧胜拙,培优补差,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才不至于流为空谈。
(作者单位:274100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二中)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优补差”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大凡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往往都在激发学习兴趣上大下功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目标激励,化苦为乐
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跨世纪的时期,历史和人民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这就要求他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四化大业奉献才智。对中学生来说,学问也是立身之本。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自觉性,可经常讲些古今中外学有所成者“苦读”的典故,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勤奋学习的内动力。
2、讲求实效,学有所乐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就可能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对此应十分珍惜,及时巩固强化,并设法努力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目标的提出要实事求是,难易适中,份量合理,同时要善于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课课有得。还要注意层次要求,对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基础较差、求知欲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当及时地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无论是语文学习的“尖子”,还是“后进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
3、身体力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教师来说,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里仅介绍教师“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佳作,自己先“亮相”示范,以激发兴趣,沟通心灵,引起师生的感情共鸣。还要经常“下水”作文,与学生“同甘共苦”。只有这样,才能体谅学生的苦衷,不搞“无米之炊”。久而久之,语文老师的形象不仅是可敬的教师,而且还是可亲的学友,学生就可以从教师身上吸取巨大的精神动力,于教学相长中,共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优补差”的奠基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习惯是人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近乎本能的反应。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的高度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跟自觉的学习态度是一致的,语文要“培优补差”,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规规矩矩的写字习惯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的毛病,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首先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新生一入学便要从头抓起,严格要求,决不懈怠。平时,也可以通过书法比赛,来活跃气氛,促使“尖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进生愧而努力,发奋追赶。经过一学期左右的严格要求,学生便会习惯成自然。这样不仅会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2、专心致志的上课习惯
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方位接收,多感官协作。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上也应尽可能注意“听、说、读、写”组合,强化授课的整体功能,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聚精会神地上好每一堂课,使优生、后进生都能在课堂内打好基础。
3、博览广摘的阅读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喜欢理科的,一天到晚,都在数理化的题海中遨游,从而忽视了语文的课外阅读,造成了知识面狭窄的弊端。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开展“课堂三分钟小练习”,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或文学(文化)常识,课外先做好读书卡片,优生、后进生个个参加,课代表督促。另外,教师可以选好的课外书籍,在班上定期展阅,让学生阅后交流心得,老师再作讲评。这样,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4、取长补短的互助习惯
古人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优生、后进生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优生并非什么都优,后进生也不是样样都后进。同学们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机会多,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以生教生,以好带差,以差促好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良策。
三、精讲巧练
精讲巧练是“培优补差”的最佳途径。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从心理上分析,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因而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获得。作为教育者,对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属性始终不容忽视。“主导”的核心在“导”,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作“导演”,不做“主角”,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大纲,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其次,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成竹在胸;再次,就是切磋教艺,导而有方,达到科学性、序列性、艺术性、愉乐性的完美结合。惟有如此,方可居高临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倘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以精胜繁,以巧胜拙,培优补差,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才不至于流为空谈。
(作者单位:274100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