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众多的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中,依赖心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尤为突出。如何引导小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依赖心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帮助学生的对依赖心理进行克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在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是比较重要的两种学习动机。在教学环境中,这两种学习动机表现为学生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主动参与谈论和合作学习,喜欢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问题和学习经验等。而这些,往往是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创设合作的小组学习环境
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依赖心理。因此,建立合作的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较弱的学生,以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2.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标准
著名的“鯪鱼实验”证明,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再试一次的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调整。
1.展示学科魅力
数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有其丰富的数学文化。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讲数学小故事,课外引导学生查阅数学资料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引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在40分钟内感到的是求知的满足、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一节课后,他们还热切地等待着下一节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决不会出现被动学习的依赖现象。
2.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部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差,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知识过于细化,学生再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接受式教学,正好迎合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必须调整教法,提倡使用“讨论式”“尝试教学”等方法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及时帮助学生过渡学习困难
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因此立足学生的实际,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讲授新课之前,复习旧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做到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应先抓住百分数与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通过改题练习,让学生感到只是“分数”改为“百分数”而已,这样只需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融会贯通。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新型学生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潜在能力的开发与挖掘。对此,我分三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1.勤于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数学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内化(即思考),其学习效果等于零。
在教学中,当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都会作出不同程度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是混乱的、片面的、缺乏逻辑顺序的,需要教师少而精的引导疏理,促使学生自主灵活地运用方法实现有效学习。 例如,《平均数》一课中教师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如下),让学生猜猜他们的平均成绩。有些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20个,5个……面对学生无序的思考教师紧扣问题的实质请学生思考:“最多套了几个?最少的套了几个?他们的平均数和最多的以及最少的有什么关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深化、内化了平均数区间套的概念。
2.善于动手尝试
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是最好的途径。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数学课上的许多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而自主探究,就要自己动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个体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回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操作过程后,同样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再通过两者间的关系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在操作交流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剪拼方法,如把圆转化为三角形、梯形,让其他学生对创新的剪拼方法引起争论与共鸣,然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3.培养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有自由表达自己解题思路的宽松氛围、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在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过反复推敲、碰撞,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有效开发。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在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是比较重要的两种学习动机。在教学环境中,这两种学习动机表现为学生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主动参与谈论和合作学习,喜欢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问题和学习经验等。而这些,往往是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创设合作的小组学习环境
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依赖心理。因此,建立合作的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较弱的学生,以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2.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标准
著名的“鯪鱼实验”证明,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再试一次的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调整。
1.展示学科魅力
数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有其丰富的数学文化。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讲数学小故事,课外引导学生查阅数学资料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引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在40分钟内感到的是求知的满足、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一节课后,他们还热切地等待着下一节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决不会出现被动学习的依赖现象。
2.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部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差,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知识过于细化,学生再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接受式教学,正好迎合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必须调整教法,提倡使用“讨论式”“尝试教学”等方法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及时帮助学生过渡学习困难
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因此立足学生的实际,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讲授新课之前,复习旧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做到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应先抓住百分数与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通过改题练习,让学生感到只是“分数”改为“百分数”而已,这样只需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融会贯通。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新型学生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潜在能力的开发与挖掘。对此,我分三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1.勤于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数学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内化(即思考),其学习效果等于零。
在教学中,当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都会作出不同程度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是混乱的、片面的、缺乏逻辑顺序的,需要教师少而精的引导疏理,促使学生自主灵活地运用方法实现有效学习。 例如,《平均数》一课中教师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如下),让学生猜猜他们的平均成绩。有些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20个,5个……面对学生无序的思考教师紧扣问题的实质请学生思考:“最多套了几个?最少的套了几个?他们的平均数和最多的以及最少的有什么关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深化、内化了平均数区间套的概念。
2.善于动手尝试
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是最好的途径。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数学课上的许多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而自主探究,就要自己动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个体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回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操作过程后,同样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再通过两者间的关系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在操作交流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剪拼方法,如把圆转化为三角形、梯形,让其他学生对创新的剪拼方法引起争论与共鸣,然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3.培养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有自由表达自己解题思路的宽松氛围、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在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过反复推敲、碰撞,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有效开发。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