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步伐。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正悄然而至——空中课堂,即师生暂且告别面对面的线下教学,转变成隔空式的线上教学,教师们线上教学,学生们居家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上课模式,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了随时随地无界限的格局。“全民空中课堂”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受形势所迫,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化身为各大主播,活跃在网络平台,对着冰冷的电子设备手舞足蹈。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新型教学模式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谈何容易?这不,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空中音乐课,如何保证教学环境的顺畅?如何解决师生互动问题?如何保持教学激情?如何兼顾所有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如同赶鸭子上架,就这样,我走上了主播的道路,开启了我的空中音乐课。从“如何进行教学课题的选材?怎样确保教学环境的万无一失?”,到“哪种教学形式最适合学生?哪种教学语言舒适度最高?学生最感兴趣?”,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抱着“失败是成功之母”、“摸石头过河”的心态积极尝试别样的音乐课堂,实践出真知,短短三周的空中音乐课经历,我感受颇深。
第一周,为符合当下疫情的特殊时期,音乐备课组提出第一节课的教学主题要设计与疫情相关的课外内容。防疫歌曲?这是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可防疫歌曲就那么几首,如果从赏析的角度带领学生聆听歌曲意义不大,上不出新意;况且我的音乐课被安排在周五,第一周的各门学科均以防疫为基础知识,到了周五学生不免欣赏疲劳。因为这场疫情之灾,社会各界涌现出很多热心人士,即公益慈善者。我何从公益的角度突破?就我的初中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兴趣点在流行歌曲,且对英文歌有着谜一样地追捧,就这样,我选择了‘’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We Are The World》。空中课堂有多种上课模式,为了保险起见,我选择了录播课的形式。刚开始录课时,我一直用线下课堂的惯用思维,认为只要打好了腹稿就可以直接讲课。不料,录了一遍又一遍,听了一遍又一遍,因为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说的不恰当,不断切断、重来,直到讲课稿的拟好,情况才有所好转。确定课题——教学设计——设计PPT——拟写讲课稿——录课——后期制作,经历了漫长的备课煎熬后,终于在忐忑中盼来了我的第一节空中音乐课。
第二周,拟好讲课稿后的录课之路并不顺利。通过回看,我发现语速的快慢、音量的高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听觉体验。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尝试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声音。在大量吸入式学习各大网络平台陆续出现的优质课资源后,一些新的想法在我心里发芽,但一切都需要技术工具的支持,音乐课对音频、视频的要求极高,一点点瑕疵就会影响视听效果,而空中音乐课又是通过线上媒介输送音乐的。我陷入了新的苦恼,发现已知的教学软件跟不上我的需求。一番钻研后我解锁了新技能。在录好课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不仅是一名音乐老师,还要化身多重角色——剪辑师、配音师等等。我的空中音乐课延续了线下课堂的一贯做法——课前五分钟的音乐环节。我会在正式上课前的十分钟进入线上教室,播放与本课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可喜的是,这一举动,同样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第三周,我想继续精修空中音乐课,新一波自我质疑扑面而来。怎样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怎样避免线上大段文字解说音乐作品时的干巴巴?这次的录播课准备过程中,剪辑视频时,我运用了“图片、文字解说、配乐”的三部曲形式,即讲课时如有大段文字性解說的概念配上与概念相关的微弱的音乐,既强化了课题又避免文字赏析的乏味,效果更佳。试验了两次后,录播课的弊端逐渐暴露——无法及时与学生互动。我从幕后主播转型,来到幕前,采取了“录播+直播”的上课形式,让学生更易于接纳。需要互动时便由录播课切换成直播课,与学生在讨论区进行文字互动,实时了解他们对音乐课的掌握程度。
空中课堂,这种线上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与资源共享,于教师而言,这是一次探索教学模式变革创新、进行自我提升的好机会;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审视自己、提高自律性、不断重复学习的好机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我们赶上了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与其说空中课堂被迫上线,倒不如这样看待:它不过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产物,这是广大教育者的福音。未来,空中课堂将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是“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探索,用互联网思维改变教育,从三尺讲台到无边界学习已然形成一种阻不可挡的趋势。线上教学作为新鲜事物,这将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不管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还是当下上线的空中课堂,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以保障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前提,以便更优更高效地服务学生。通过这几周的线上音乐课,我认识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时刻谨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时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继续在追求优质的空中音乐课之路奔跑,继续优化课堂,让我的空中音乐课更加生动、有趣、高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空中音乐课,如何保证教学环境的顺畅?如何解决师生互动问题?如何保持教学激情?如何兼顾所有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如同赶鸭子上架,就这样,我走上了主播的道路,开启了我的空中音乐课。从“如何进行教学课题的选材?怎样确保教学环境的万无一失?”,到“哪种教学形式最适合学生?哪种教学语言舒适度最高?学生最感兴趣?”,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抱着“失败是成功之母”、“摸石头过河”的心态积极尝试别样的音乐课堂,实践出真知,短短三周的空中音乐课经历,我感受颇深。
第一周,为符合当下疫情的特殊时期,音乐备课组提出第一节课的教学主题要设计与疫情相关的课外内容。防疫歌曲?这是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可防疫歌曲就那么几首,如果从赏析的角度带领学生聆听歌曲意义不大,上不出新意;况且我的音乐课被安排在周五,第一周的各门学科均以防疫为基础知识,到了周五学生不免欣赏疲劳。因为这场疫情之灾,社会各界涌现出很多热心人士,即公益慈善者。我何从公益的角度突破?就我的初中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兴趣点在流行歌曲,且对英文歌有着谜一样地追捧,就这样,我选择了‘’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We Are The World》。空中课堂有多种上课模式,为了保险起见,我选择了录播课的形式。刚开始录课时,我一直用线下课堂的惯用思维,认为只要打好了腹稿就可以直接讲课。不料,录了一遍又一遍,听了一遍又一遍,因为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说的不恰当,不断切断、重来,直到讲课稿的拟好,情况才有所好转。确定课题——教学设计——设计PPT——拟写讲课稿——录课——后期制作,经历了漫长的备课煎熬后,终于在忐忑中盼来了我的第一节空中音乐课。
第二周,拟好讲课稿后的录课之路并不顺利。通过回看,我发现语速的快慢、音量的高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听觉体验。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尝试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声音。在大量吸入式学习各大网络平台陆续出现的优质课资源后,一些新的想法在我心里发芽,但一切都需要技术工具的支持,音乐课对音频、视频的要求极高,一点点瑕疵就会影响视听效果,而空中音乐课又是通过线上媒介输送音乐的。我陷入了新的苦恼,发现已知的教学软件跟不上我的需求。一番钻研后我解锁了新技能。在录好课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不仅是一名音乐老师,还要化身多重角色——剪辑师、配音师等等。我的空中音乐课延续了线下课堂的一贯做法——课前五分钟的音乐环节。我会在正式上课前的十分钟进入线上教室,播放与本课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可喜的是,这一举动,同样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第三周,我想继续精修空中音乐课,新一波自我质疑扑面而来。怎样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怎样避免线上大段文字解说音乐作品时的干巴巴?这次的录播课准备过程中,剪辑视频时,我运用了“图片、文字解说、配乐”的三部曲形式,即讲课时如有大段文字性解說的概念配上与概念相关的微弱的音乐,既强化了课题又避免文字赏析的乏味,效果更佳。试验了两次后,录播课的弊端逐渐暴露——无法及时与学生互动。我从幕后主播转型,来到幕前,采取了“录播+直播”的上课形式,让学生更易于接纳。需要互动时便由录播课切换成直播课,与学生在讨论区进行文字互动,实时了解他们对音乐课的掌握程度。
空中课堂,这种线上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与资源共享,于教师而言,这是一次探索教学模式变革创新、进行自我提升的好机会;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审视自己、提高自律性、不断重复学习的好机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我们赶上了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与其说空中课堂被迫上线,倒不如这样看待:它不过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产物,这是广大教育者的福音。未来,空中课堂将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是“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探索,用互联网思维改变教育,从三尺讲台到无边界学习已然形成一种阻不可挡的趋势。线上教学作为新鲜事物,这将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不管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还是当下上线的空中课堂,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以保障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前提,以便更优更高效地服务学生。通过这几周的线上音乐课,我认识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时刻谨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时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继续在追求优质的空中音乐课之路奔跑,继续优化课堂,让我的空中音乐课更加生动、有趣、高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