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历史课贯彻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德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历史学科的德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明辨真善美、假恶丑,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渴望和激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历史教科书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注重美的形象的塑造,就能把历史激活,把历史事件、人物活生生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美德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强化思维力度,提高学习效果,也能使历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美化人。高尔基说:“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翻开历史课本,书中的插图,无论是文物图片,还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无一不包含思想道德和美学内容。可见,德育与历史课有着质的统一性,在历史教学中,把德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是顺理成章之事。
  历史课好教也难教。寓教于乐,趣味无穷,教师乐在其中,学生百听不厌。在乐趣中传授知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寓教于乐、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知识教学之中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历史课教学具有感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优势在于以情动人,理见之中。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在育人的过程中,只要有感情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行的目的。激不起情感的事物不是美的事物,激不起情感共鸣的历史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
  第二:历史教学的德育对人的态度是充分自由的。它不强迫,不枯燥,教者生动活泼,听者轻松愉快。
  第三:历史教学的德育产生的作用是情不自禁的。学生随着老师进入情境也会情不自禁,而此时,感情共鸣,褒贬随成,而其中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也便情不自禁化入心灵。
  德育与历史课一脉相承,息息相通,自然构成二者教育手段的同一性。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德育。
  
  1挖掘历史教科书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1.1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聪明才智。
  1.2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1.3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挖掘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容,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包含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2有选择性地塑造美的形象,对学生实施美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手段,塑造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1选择精美的语言。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用精美、幽默的语言来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欣赏到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而且通过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选择经典语言或方言。如:讲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可引用赵本山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讲开国大典时可用浓重的湖南方言把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表达出来,将会起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效果。
  (2)引用对联或者民谣。如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讲袁世凯称帝时,可用“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来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观点;讲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可用“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的民谣来反映了人民由希望变成失望的心声。
  (3)用幽默或讽刺的语言。介绍毛泽东的逝世可用“东方一颗巨星陨落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终于与马克思见面了,毛泽东的粉丝们悲痛不已”;总结《辛丑条约》的危害时可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完全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讲授《马关条约》签订可引用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讲鸦片战争时,可用“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扒了房”来表达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2.2选择现代化电教手段。电化教学的特点是声画并茂、视听并举,可在短时间内真实地反映一些重大的历史事迹、重要人物、珍贵的文物、遗址等。如讲授三国历史,可播放《三国演义》片断,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讲授红军长征,可与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诗词《长征》,并用投影仪再现白雪覆盖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这样词中豪迈的语言配上画面无声的语言,让学生去自然地认识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
  2.3选择优美的音乐。音乐是培育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借助音乐、歌曲来丰富教学,那么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因此,借助音乐、歌曲、渲染教材,再现历史,就成为历史形象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讲授北宋农民起义可利用《好汉歌》将学生带进波澜壮阔的北宋农民起义中;讲授开国大典可利用《义勇军进行曲》再现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激烈场面。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音乐,使学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良好效果。
  2.4选择丑来衬托美。历史教学中在注重塑造美的形象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丑”。在赞“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丑”的特殊作用。袁世凯为当皇帝,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可耻面目。教学中可从反面激发学生对丑恶现象的恨,对美的事物的爱。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德育与历史教学流分源合,德育与历史教学情同手足。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所包含的的德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完成历史思想教育任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他文献
【摘要】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的误区若不及时纠正,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家庭教育;溺爱;放纵;    粗暴型从教二十几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研究投入了较多精力,多年来的实践发现,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的误区若不及时纠正,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
期刊
【摘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普九”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兴趣    激发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困学生占40%,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更多。这么多的学困学生,我们教育者如果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不加以转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是形式,提高“普九”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探讨提高学困生质量问题迫在眉捷,而学困学生的兴趣激发尤为重要。下面就自己十几年的
期刊
【摘要】创设情境是打开口语交际的大门,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泉,和谐民主的氛围则是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我们老师要淡化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参与交际、大胆说话的积极性。  【关键词】创设;激发;和谐民主;鼓舞;倡导    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的语文新课型。如果口语交际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学生没有说话、交际的愿望和需要,整个
期刊
【摘要】教师,应该把红心温暖每一个孩子,特别是有困难的孩子,要以爱为纽带,以爱为基础,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像黑暗中的灯光一样明亮。  【关键词】一颗红心;学生;导航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形象地表达:“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倾心的谈话,一句激励的话都
期刊
英语词汇的重要性众人皆知。词汇是学英语的基础。没有词汇量,学好英语就无从谈起。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总是记单词——正课记,早读记,晚自习记,平时记。他们记单词的精神确实让人佩服,但他们记单词的效果并不理想,英语成绩也不见起色。日子一天天过去,做一个问卷调查的想法油然而生。原以为只有少数学生会有词汇记忆困难,但调查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词汇记忆有困难,包括那些英语成绩很优
期刊
(吉林省柳河县柳河镇前进小学135300)9月16日,第一节课还没有下课,唐老师就接到家里的一个电话。说母亲的刀口崩开了,流出了许多脏东西。听到这个消息,唐老师哭着跑到教导处去请假,这时学校领导和老师才知道唐老师的母亲因盆腔长瘤,已经住院手术一周了,今天是刀口拆线的日子,线没拆,自己确崩开了。怎么会这样呢?真是晴天霹雳。唐老师吓得直哭,大家急着安慰她。这时有两名年长的女老师无课,陪同小唐老师去了医
期刊
【摘要】赏识就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师长的赏识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教育的过程中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研究和运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赏识;教育;具体做法    赏识教育是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是家长、教师和孩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
期刊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思想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并由此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主体性教学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意味着我们要把
期刊
【摘要】现代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即讨论式德育教育模式,能力德育教育模式,体验的德育教育模式,都具有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和民主性。  【关键词】德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现阶段,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苦口婆心教育却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即使是很多十分感人的先进事迹,也只能泛情感于课堂,当老师走出教室后,学生很快将其抛于脑后。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所采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