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审美特征与演唱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歌曲《关雎》隶属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种类,体现了音乐元素与古诗词文化的完美结合。同时,“诗”“歌”“乐”常以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出现,三者密不可分。从艺术的本质意境维度出发,对《关雎》的歌词意境、旋律伴奏等进行探讨、总结其审美特征。并结合声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其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演唱分析,力求进一步完善演唱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关雎;审美;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96-02
  艺术的本质是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意境维度的综合存在。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自己对人生的情感态度,在具体作品的创作中表达出来。艺术作品即艺术创作的产物,无论艺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现实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引发艺术家审美情感真实宣泄的一种表达。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曾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大致分为古曲、琴歌和古诗词艺术歌曲三大类,古诗词歌曲《关雎》应属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本指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音乐形式:选用我国经典有内涵的古诗词为歌词题材,音乐家依词谱曲并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具有中西结合的音乐特点。
  一、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审美特征
  (一)歌词意境美、音韵美、意蕴美
  1.意境深邃,中和之美。《关雎》的歌词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关雎》,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也是《诗经》中第一篇主要描写的以男女情爱为主的爱情诗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关雎》所做的评价,并将它视为“中和之美”的典范之作。此诗歌在文学艺术上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表现手法“兴”。整首诗《关雎》用字优美朴素,文学气息浓郁。如乐曲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关关”两个叠词勾画出一幅雎鸠和鸣图,情谊浓浓,引出身材窈窕、品行端正的淑女形象赢得了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君子好感和热烈追求。一个短小的“起承转合”结构,层层递进。再用荇菜起兴,不断地推动事情的发展,表达出君子对心仪的淑女动心,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做梦都想着追求淑女。于是付诸实际行动,对淑女采取猛烈地追求攻击,“琴瑟友之”最后赢得美人心“钟鼓乐之”。整首诗歌的意境都很唯美,“无过也无不及”,道出了人们为追求理想爱情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出以“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2.古诗吟唱,韵味无穷。《关雎》的押韵巧妙,独特的音韵节奏,朗朗上口,富含音乐性。《关雎》虽然只是一首四言古体诗结构形式的诗歌,对于平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各律句与非律句之间的转换都是非常自然、和谐的,音韵美十足。押韵如:第一句的每四言句末“鸠”(jiu)、“洲”(zhou)、“女”(nü)、“逑”(qiu)都富有原则和规范。因此,演唱起来比较流畅自然,美感十足。整首作品都是按照原古诗词的韵律,极具“古风”韵味。双声叠韵连绵词:“关关”“窈窕”“参差”“辗转”等在诗词中的运用,增强了歌词的和谐之美。虽然韵脚以重复而稍带变化的形式出现,从开始的每句末的平声韵而略改为仄声韵,表面上看上去韵脚不一、参差不齐,但仍然展示着古诗词的韵律和谐之美。古诗词中的巧妙押韵,富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饱含“古风”韵味,诗情画意的语言,造就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韵之美,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结合古诗吟唱的特点,抑扬顿挫、巧妙押韵,给人以韵味无穷的感觉,抒发古诗的音韵之美。
  3.气质典雅,抒情之美。古典诗词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具有表现诗词的意蕴作用。整首歌词含蓄内敛、辞藻优美,却又不乏深情动人;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内涵修养,如“淑女”“君子”等的运用,造就了浓浓的意蕴之美。而古诗词歌曲审美的核心—— “雅”,则体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形象鲜明,而又气质高雅的审美特征。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无不透露出一股高雅之气。无论从文学还是音乐上,诗化美无处不在,古典、雅致、文学性艺术性兼容,展示出诗情画意之美。同时,古诗词艺术歌曲,以抒发情感为主旨,抒情性必不可少,古诗词与歌曲完美的结合,配以适应的歌曲情感,才能真正达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抒情之美。将古典诗词中最真实的情感,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展示出古诗词的“情思”。古诗词歌曲的意蕴之美,在于将古诗词的“诗思”与“情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世间的“真善美”。
  (二)旋律伴奏美
  赵季平创作的《关雎》,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民族歌曲创作技法与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相融合,是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作,既具备现代流行元素又不失中國的传统民族韵味。全曲为带再现的“A-B-A”三段体结构,调性主要以七声D羽调式为主,刚开始为七声清乐D羽调式,后到了乐曲的第23小节变徵(#4)的出现,转至七声雅乐D羽调至结束,4/4拍,节奏自由、稍慢,旋律悠扬动听,古曲风格浓郁。
  《关雎》引子部分共九小节,右手的单音旋律,悠扬而平静;左手则同时配以大量的和弦琶音伴奏,抒情而优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朦胧美。最后一小节用高八度的颤音引出优美而动听的歌声,为歌曲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整段前奏都是有意地在模仿古琴演奏的音色,仿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意境,充满了民族古风特色。A段以抒情叙述为主,清新而淡雅,左手以和弦琶音以及分解和弦伴奏为主。B段为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唱情绪逐渐递升,由平静转为激动,左手的和声织体也逐渐丰富起来,右手连续的密集型十六分音符双音伴奏将音乐情绪推向乐曲的高潮,营造出一种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复杂心理。以力度的层层递进:mf-f-ff表达出乐曲的情绪升华再由ff-mf-p恢复平静。乐曲高潮中右手还运用了连续的两个八度,以及高音区的和弦连接配以左手的低音区密集型伴奏织体来渲染音乐的旋律和情绪对比。   古筝、笛子、钢琴的加入,体现了“中西结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使得音乐更加细腻和丰富化。巧妙地融合钢琴伴奏长音伴奏音响效果,以及古筝的“刮奏”和“揉弦”技巧,使各乐段之间完美衔接。为《关雎》的整体艺术效果,增色不少,既增加了不稳定性,也包含了预见性。《关雎》整首作品的旋律和伴奏都很美,组成了其音乐本质的“血肉和骨架”。
  二、《关雎》的演唱分析
  (一)声音技巧
  整首作品在演唱时,始终不能脱离古诗词歌曲的古典韵味及风格特征。准确把握其雅乐歌曲的空旷感,营造出宁静和谐的艺术氛围。演唱的音色要求輕松自然、甜美而圆润。歌唱的呼吸要求有一定的气息支撑,吸气一定要深,不必刻意去追求明亮而通透的声音和高位置演唱技巧。这首作品的完整演唱必须要有较好的气息功底,演唱中必须把握好各乐句的力度和音乐情绪对比,严格控制好平稳、均匀的歌唱呼吸状态,有条不紊地演唱。注意好每一句歌词的咬字行腔及归韵,力求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正腔圆。尤其是曲中这些极具特色的如:“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是双声又是叠韵等的演唱,一定要依字行腔,字头一定要清楚,韵尾一定要收好,并且不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色韵味。还有全曲的最高两个音“采”和“芼”,在演唱时可以嫁接美声唱法,气息叹到最底层,然后口腔稍微竖一点,这样演唱出来的高音才会更加圆润,高而不挤,强而不炸。
  作品的歌唱过程中,也不能随意增加装饰音,必须合理地运用润腔技巧。为了突出古诗词歌曲的特色韵味,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运用合适的技巧。例如:可以在乐曲的每个字前加一个短小的倚音,加重字头的演唱,予以巧妙的甩腔技术,模仿古琴的揉弦技巧,增强古典韵味;再者在“钟鼓乐之”的“之”字后面加一个短小的波音,增强古诗词歌曲的吟诵韵味等。在运用润腔技术的时候,尽量做到歌声婉转自如,既要做到不吝啬也不能滥用各技术技巧,以免画蛇添足。
  (二)情感表达
  《关雎》生动地叙述了一个文质彬彬、才华横溢的“君子”追求一个温柔美丽、端庄贤惠的“窈窕淑女”,从心动到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再进行努力追求,最后获得“窈窕淑女”的芳心,钟鼓乐之,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歌词虽主要讲述的是君子追求淑女时的内心活动,既要表达出淑女的羞涩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也要表现出君子对爱情的忠贞和赤诚追求之情。在演唱时还不能忽视逻辑重音的体现。如在演唱“君子好逑”时,一定要强调“逑”字这个中心;并且那个“好”字也要求唱成第四声,更能表达君子追求的迫切之心。乐曲的一开始是含蓄而宁静的演唱情绪,安静而优美,随后吟诵出端庄大方、高贵优雅的“窈窕淑女”形象。再层层递进地表达出君子对心仪的淑女动心和爱慕,夜不能寐的纠结复杂心理,演唱时音乐的情绪也要层层递增,以达到声情合一,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达到乐曲的高潮。例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演唱时,二句的音乐情绪也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那种纠结和焦虑的心情是一定要表现出来的。最后,乐曲回归平静,主题再现,激动的音乐情绪得以平复。总之在乐曲的演唱风格把握上,要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营造出和谐典雅之美。
  总之,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极具艺术价值。通过对古诗词歌曲《关雎》审美特征和演唱的分析,力求施展其更好的艺术效果。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声乐歌唱技巧、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为促进中国的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亚琼.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审美及演唱分析[D].西南大学,2016,(02).
  作者简介:
  杨能华,女,湖南怀化人,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声乐、音乐教学等。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书法有两个最大的可能性,第一个是结构性,包括点、线、面和其他的空间问题;第二个是它的文化性,包括儒、释、道等思想因素。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中国书法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征,所以书法艺术受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书法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哲理艺术,很多人理解的传统书法往往是横平竖直,就像颜真卿碑刻楷书的那种感觉,而忘掉了那种高境界的传统,雄浑、散淡、古穆,那才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深
期刊
【摘要】通过莫高窟内的文化遗存推测盛唐兴建莫高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按照影响的层次分为物质基础、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首先,盛唐的经济水平为莫高窟的兴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盛唐时期民间的佛信徒众多,朝廷因政治因素宣扬佛教思想,官方的提倡导致了兴建莫高窟的直接原因。最后,盛唐人民拥有需要一个宏伟而多元化的宗教场所的精神刚性需求,这是兴建莫高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莫高窟;敦煌;盛唐壁画;盛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时代艺术发展背景为要求,针对当前剪纸艺术面临的发展困境,围绕剪纸题材、剪纸技艺、剪纸传承、剪纸文创四个方面,就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开展探讨。  【关键词】剪纸艺术;创新性;剪纸文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87-02  一、新时代下剪纸艺术的发展背景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期刊
【摘要】电影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强大的摄制、演员表演、叙事策略、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影片所处时代的社会隐喻。《禁闭岛》生动地运用幻想、梦境、回忆、现实等元素组合构建了一个既充满悬疑与惊悚,又充满悲伤与挣扎的故事。本文旨在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细节构建、象征隐喻和主题内涵,挖掘《禁闭岛》的独特。  【关键词】视听语言;象征意向;精神;战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以Lisk Feng的插画作品为例,结合新印象主义点彩,阐述商业插画设计中的肌理噪点美学。  【关键词】噪点风;商业插画;点彩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98-03  在当代插画创作中,表现技法已经非常丰富了。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下热门的扁平风、肌理风、MBE风、渐变风,也有手绘等风格。  随着近年来
期刊
【摘要】翻译目的论为字幕翻译提供启示,指引方向,通过语际转换达到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的对等。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包含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台词,承担着中国文化传递的任务,因而其字幕翻译在文化交际中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以该影片为例,具体分析翻译目的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字幕翻译;《我和我的家乡》;影视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
期刊
【摘要】在鄉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作为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文创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将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多重实践价值。本文以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为例,提出了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挖掘非遗资源潜力,合理配置当地旅游资源,建立新型文创旅游产业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优化乡村旅游产业价值,构建文创生产体系;培育当地经营主体,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博物馆内部基础设施条件获得显著改善,馆内陈列展览精品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些年实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同,观众整体数量持续提升,观众层次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而博物馆在观众教育服务中也发挥出更大作用。故而,本文立足于新时期下博物馆观众教育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博物馆;观众教育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构式“×里×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特别是网络上,该构式可以以戏谑的方式表达说话者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能够缓解说话环境的氛围。本文将运用邢福义先生语法研究的小三角理论,首先对该构式的变量“×”的构成和其充当的句法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里”“气”的语义以及该构式的整体意义,最后总结出该构式所表达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里×气”;构式语法;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136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主要是从中国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为了解决转型发展困境,由工业化文明转变为生态化文明而建立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传承和发展。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关注课题,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理论基础;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