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毛主席制作标准像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u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毛泽东主席的标准像,1949年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墙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是1945年在延安拍摄的一张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的照片。
  然而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党中央对国家领导人标准像的重视。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了苏联,访问期间,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照片。斯大林的照片是一张身穿大元帅服的新照,显得华丽端庄、威风凛凛。而毛泽东的照片是延安时期穿着土布服装的老照片,看起来老旧,两者放在一起,反差很大。时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局长的萨空了看到这张报纸后,立即向当时的中国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提出建议:应该为毛主席拍一张标准像,向国内外发行。胡乔木向中央报告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同意了这个建议。
  得到批准后,摄影局立即派出四位摄影记者去给毛主席拍照,谁知这四位记者见了毛主席既兴奋又紧张,加之灯光、拍摄时间等许多客观条件的局限,结果拍出来的照片没一张是理想的,难以采用。摄影局只得再找时间给毛主席拍照。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毛主席非常忙,让他抽出大块时间拍照十分困难,时间一拖再拖,弄得萨空了局长整天心急火燎的。转眼到了10月,一天萨空了局长下班回家吃完晚饭,为消除烦恼,从书柜中拿出一本画册翻看,翻着翻着,一张人物肖像照映入他的眼帘,对摄影非常熟悉的萨空了局长突然想到:“既然毛主席没时间拍照,何不找人选一张他的照片,通过暗室后期加工,制作出一张标准像!”于是第二天一上班,他找来摄影处副处长陈正青,跟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抓紧物色人选。陈正青一听乐了:“局长,根本用不着物色,咱们身边就有一位。”“谁?”“刚从香港回来的陈石林啊!他曾在‘南京国际艺术人像摄影公司’工作,修版技术非常过硬。他去年在香港就通过修版制作过毛主席像,效果很好!上市后香港市民很喜欢!”
  萨空了局长一听,马上让陈正青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说了想通过修版制作毛主席标准像的想法,以及这件事的重要性、紧迫性。我听后当即回答:“请局长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我知道事关重大,接受任务后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找出当时能找到的毛主席照片,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了一张毛主席不久前会见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时与他们的合影。这张合影中,毛主席半侧面,目光有神,神态庄重。选定照片后我马上全身心投入到制作中,先将照片中的毛主席像从第三个纽扣起单独剪下来放大,为了改变背景幕布影调太深的问题,放大时,我选用不同反差的相纸,通过遮挡技法仔细处理,然后制作出 10多张不同反差和深浅的12英寸照片。接着,我对照片进行了面部、头部等处的加工修整,该去掉的地方全部处理掉,最后翻拍成底片,再放大成照片。仅仅两天时间,就制作出了毛主席标准像,照片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面带微笑,合体的中山装衬托出他的自信和坚毅。萨空了局长看到照片后,连声称好!立即送毛主席审定,毛主席看了非常满意。很快这张照片作为新中国政府官方发布的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向国内外发行,不到一年时间,就印制发行了2000多万张,传遍40多个国家。直至2000年,我国发行的新版20元和100元面值人民币上使用的毛泽东头像,还是依照这张标准像印制的。
  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发行后,我的技艺得到摄影界同仁的认可,中央很多领导也知道了摄影局有个叫陈石林的照片修版高手。
  由于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是毛主席的侧面照,1951年,中央又要求摄影局再制作一张毛主席正面标准像,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我肩上。我深知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意识到中央的要求更高了,自己的责任也更大了,于是暗下决心,一定不负众望,制作出一张让领导和人民都满意的毛主席标准像。那时相机还是个稀罕物,因而领袖的照片不多,我就在整个摄影局里广泛搜集毛主席的照片资料,最后万里挑一,在一卷合影照里选出了一张毛主席头像最正的照片。但这张照片是用老式摇头转镜相机拍摄的,用的是美制黑白航空卷片,反差较大,画面上暗部层次表现很差,用一般的技术处理根本不行,于是我就将毛主席头像剪裁下来,放大到12英寸,然后用锋利的刮刀把膜面上的黑色影像一点点仔细刮去,再修成白色背景以烘托面部形象,最终修制出一张端正可敬、和蔼可亲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一送审便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赞许。不久以这张照片为摹本的毛主席画像即替换了那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画像,挂上了天安门,一直挂到50年代末。当时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内封页采用的也是这张像。
  1952年,新闻摄影局合并到新华社,我随之进入新华社,担任了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和翻修组组长,继续负责领袖照片的修版工作。
  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中央决定制作第三幅毛主席标准像。相关摄影记者接到任务后,在毛主席住处为他拍了一张半侧面像,这张照片底片虽然清晰度较高,但由于灯光不柔和,毛主席面部光影不规则,没有润泽的光线效果。当时因我有别的工作,有关领导便把照片交给北京一家著名照相馆加工修整,谁知照相馆高级技师们通过翻拍制作出的照片,中灰影调损失较多,影响了毛主席面部的质感,领导觉得不满意,又找我上阵。受命后,我采用反转显影复制底片的方法,在复制底片上加工修整,很快解决了难题。照片制成后,立即送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后点头认可,于是正式对外使用。从1960年到1966年,天安门上悬挂的毛泽东巨幅画像就是以此为摹本绘制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万人悼念大会时悬挂的毛主席像也是用这一版放大的。
  我原本想第三幅毛主席标准像一定能使用一段时间,谁知1964年有些人向上面反映:标准像中毛主席只有一只耳朵,而且一只眼的眼球偏上,这样岂不显得毛主席“偏听偏信”,有损他的光辉形象吗?这种说法今天看来很是荒唐,但在当时不仅很正常,而且马上引起了重视。
  很快上级领导要我牵头,再拍摄、制作一张显露两耳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我又立刻要求摄影记者用长焦镜头去拍摄出5英寸以上的照片,可记者囿于当时的摄影条件,拍回来的照片只有1英寸,而且照片上的毛主席眼神无光显得有些苍老,衣领也不整齐,同时影像在底片中比例很小,感光不够,画面中阴影浓重。面对这样的照片,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便把自己关在制作室里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用“透正拷负”底片的最新工艺,在透明正片和负片上仔细修整,经过一周多精心工作,终于制作出了黑白鲜明,层次丰富,质感强的第四幅毛主席标准像。此像一经公布,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1998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见到我时高兴地对我说:“第四幅标准像真好,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主席都在看着你,他老人家很喜欢,当年是他亲自圈定的。”
  现在天安门上悬挂的巨幅毛主席像,就是以第四幅标准像为摹本按比例放大绘制的,从1967年元旦起一直悬挂至今。
其他文献
路遥的《人生》,写的是回乡知青,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这是本文主人公最喜欢的小说和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他说,那就是他们那个年代很多回乡(农村户口回到乡村为回乡,城市户口到乡村为下乡)知识青年的写照。所幸,他的命运因为高考的恢复,有了不一样的改变——  1977年,很遥远,但却又仿佛就在昨天……  我是1
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 歼灭敌军马步芳2.7万余人,解放了兰州。 当年9月,兰州举行欢迎解放军大会,我(方未艾,时为甘肃省文协副主席,省、市人民代表——编注)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彭德怀总司令。随后还有多次的交往,那段往事,令人缅怀。  1949年9月的一天,天刚亮的时候,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聚到了召开欢迎大会的(兰州)体育场。体育场是城郊的一个天然广场,没有经过
宋美龄(1897-2003)晚年在曼哈顿居住的公寓位于格雷西街10号,是纽约最雅致的建筑之一,为孔令侃(孔祥熙与宋霭龄的长子,排行老二)生前购买的一处房产。孔令侃在世时,就曾经多次对小姨宋美龄表示:“将来您老人家一旦不习惯在城外居住,随时可以搬到这所公寓里来。”  不过那时,住惯了瓦房和低层楼房的宋美龄,并没有马上住进人声喧嚣的曼哈顿高层住宅区,直到1995年,她的身体实在难以承受城外就医不便等诸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创造了“整风”这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形式,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统一。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198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提出“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从严治党”。  在党的十三大后,“从严治党”开始在党的文献
鸡年伊始,“鸡”成了坊间的热门话题。在地市级的地名中,有两个带“鸡”的。一个是黑龙江东南部的鸡西市,因位于鸡冠山之西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一个是陕西西部的宝鸡市,相传是炎帝的诞生地和周秦王朝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地名中,共有4个带有“鸡”字,它们是鸡西市所辖的鸡冠区、鸡东县及宝鸡市所辖的宝鸡县、河北邯郸市所辖的鸡泽县。  有些地名是以鸡的部位、器物或行为来命
这几天报上记载了两件与教育界有关的社会新闻,主角都是学生。有两个男学生因为沉湎赌博,召向导女到旅馆里行劫。另一对女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服毒自杀了。  这两件值得扼腕的事件,发生在青年学子身上,实在是不能不使社会人士张开眼来重视一下的。尤其是以树人为职责的教育界诸公,更应该深自反省,想办法以资补救。  以沉湎赌博始而终至行劫向导女的事件,大部分当然是交友不慎抑或环境诱惑的关系,然而我们的学校当局未能
“萝卜招聘”“拼爹”是时下的新词,由于“逢进必考”,在公职人员招录中,“萝卜招聘”“拼爹”现象的出现,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在笔者看来,古代的荫补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招考“拼爹”。  荫补是一种选官制度。除了买官(赀选)之外,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世卿世禄的世袭制;以推荐为主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考试为标准的科举制。  荫补制是世卿世禄制的变种,产生于秦汉之
在中国传统行政体制里,古代公务员也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只要到了一定级别,都要参加君王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朝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上朝”。  《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凌晨3点,要到达午门外等候,凌晨5点,钟声响过,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四品以上官员可以与皇帝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做出答复。  当然,早朝不一定每天都有。《梁书·武帝纪
“文革”中只要说错一句话,哪怕那句话是句口头禅,也会被上纲上线带来厄运。  我所在的江西永丰县藤田镇田心大队的党支部吴书记,从政治上来说绝对根正苗红。他的爷爷早年曾担任过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是革命烈士;他的父亲母亲都是土改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他自己担任村支书快十年,工作积极,办事公道,深受社员拥护和爱戴,是个称职的好干部。也正是基于这些,在这场“大革命”运动当中,大队的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周恩来接到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格罗米柯的电报,电文中写着苏联政府希望与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的事项。这一天,新中国的外交大门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与此同时,为了与苏联达成同盟,重新签订新的条约,毛泽东为第一次出国做了充足的准备。  毛泽东访苏的计划其实从1947年就已经有了想法,可是由于战争没有结束,政权没有建立,斯大林并没有同意毛泽东访苏。终于等到新中国成立 68天后,也就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