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属高职院校“三方合作,做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服务社区终身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办学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构建了“三方合作,做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他区属或县属高职院校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区属;高职院校;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69-04
  区属高职院校是由区政府主办的、直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服务性与功能性,它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又是本地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技术人员培训的合作伙伴,也是本地文化事业繁荣与社区人民终身教育的服务中心。因此,区属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着手,找准自身服务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搭建多样化服务平台,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推动社会组织、企业、社区与学校之间形成“金相邻、好伙伴、共成长”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区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区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定位出现偏差
  1.忽视区级政府支持,影响职教资源的整合。区属高职院校与区政府部门缺少合作,优秀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孤岛”。同时,在社区服务中,只注重发挥技术培训功能,对社区文化事业的服务、终身教育的服务等方面“不到位”。
  2.片面追求大型企业,忽略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区属高职院校一心与大企业合作,存在大企业不愿合作,而形成合作层面浅的格局。忽视了中小微企业的迫切需求,未能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资源及优秀的师资条件对中小微企业起到指导与服务作用,存在校企合作的两种“一头热”。
  (二)区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接地气
  盲目借鉴省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自身特色,少了“地气”。由于区属高职院校规模小,地方生源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直接借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教与学两张皮,教学质量较低。特别是不能在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迅速适应新任务、新岗位、新领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三)区属高职院校缺少学生与企业的满意
  区属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偏离大城区、社会影响力不够等因素,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存在问题,而学校仍采用讲授法、理论与实践分离、大班教学等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不利于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共享知识、总结知识与传播知识等综合职业能力,导致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不够,企业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不高。
  为此,通过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习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社区职业院校的先进经验,构建一种区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三方合作,做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区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1.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作为区属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其规模不在大,而要求紧跟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到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完全匹配;在人才提供上,要根据产业生产发展的柔性变化,适时按需“交货”与“回炉再造”;在技术服务上,要想企业所想,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服务;在社会服务上,要实现本地高职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的构建,满足社区人民文化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区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指向本地政府、中小微企业和社区人民群众,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属高职院校要根据本地生源较多、学生文化基础不高、个别特长较好等实际,制定适合90后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模式不是寻找与国示范与省示范高职契合的共性,而是要寻求契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3.人才培养的技能性。作为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区属高职院校同样要根据学生就业,特别是本地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遵循“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这既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要在课程设置中,强化实践课时的比例,促进“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改革多样化的应用型考核方案。
  4.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经济新常态必然促进教育新常态。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调整,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格局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要以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三方合作,做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参与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办学机制,由吴江区政府搭台,学院与企业共为主体,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方合作,做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成立了由政府、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吴江职业教育联合会”,学院党委书记担任联合会理事长,为政校企紧密合作提供了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提供支持,并与学院共建“培训中心”,如吴江区政府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建在学院内,双方共建基地,师资共享,合作教学,满足了高技能人才培训与做学一体的教学改革需要。学院积极尝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出以“企业学院”为主,如与苏州德奥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德奥应用学院”,与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以“订单式”、“共建实训室”、“校中企”等多种合作模式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格局,形成校企互动的良性合作局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院与企业共为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向性。   在人才培养的实施中,采取“2.5 0.5”的培养方式,5个学期在学院学习,1个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做学一体”为改革原则,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实施“做中学”,使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在学生实践体验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与技能性。同时,大力实施项目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学习中,培养创新、创造与创业的“三创”能力,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
  三、“三方合作,做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对接地方经济产业,科学构建专业体系
  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动态、特色、集群”为专业建设思路,以创品牌特色为专业建设目标,围绕吴江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要求,依据主动适应的原则,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科学构建专业体系。学院以省重点专业群为引领,以院级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建设对应吴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的相关专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以装备制造类专业、现代服务产业类专业为拓展的专业发展格局。
  (二)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构建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依据“能力主线,阶段递进,注重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以“三创”能力这一核心要素为课程设计的主线,构建体现职业成长规律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建立项目为主导的“学习任务、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三级内容体系,并依据项目学习的需要反向设计课程,体现了“以项目为中心,课程服务项目,项目引领课程”的指导思想。在每一个学期中,以1个项目为主要学习任务,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之下去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建立“335”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了“335”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个阶段:这是学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思想。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实践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单一技能实训—模块综合实训—综合实践活动”3个能力递进的成长阶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接近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
  3种形式:是实践教学的3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单项任务的实践能力。第二种形式为综合实训,主要形式有工训、学期项目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三种形式为实习,主要是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通过完成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使学生适应企业文化,掌握生产过程,养成良好职业素质,并以毕业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5个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分实施,校政企三方合作建设了5大实践平台,即实训中心、培训中心、产学研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实训中心和培训中心,实施实践教学,开展案例、任务和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并为实施学期项目提供充分的条件;依托产学研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各类综合实训与项目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三创”能力;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四)依据学生行动导向,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高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学院积极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实施任务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教学开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以企业生产案例为载体,充分实施“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剖析中获取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以实际任务为载体,运用“六步教学法”,按照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理实一体的学习,学生的技能与职业素养在训练中得到锻炼。同时,组合运用经验共享法、讨论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五)搭建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区域经济、区域企业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学院构建了“1234”社会服务体系。其中“1”为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简称“太培中心”),学院领导同时兼任“太培中心”主要领导。“太培中心”在依托学院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吴江区培训资源,立足吴江,面向全国,以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承担国家、省、市、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培训、全区干部教育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2”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与工业和信息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分别由江苏省外经贸厅认定、与吴江区政府共同建设,主要负责职业技能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工作。“3”为3级学院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学院由分管副院长负责社会服务工作,成立继续教育机构专门负责社会服务工作的项目开发、培训管理等工作,各教学系部由系主任分管社会服务的具体教学管理工作。“4”为4种社会服务形式,即开放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科技服务、社区服务,是学院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工作。
  四、“三方合作、做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一)实现三个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1.政校共建培训中心,实现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吴江区政府与学院共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共建优质资源,共同实施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教学工作。
  2.全面开展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一是学院师生全面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二是学院师生将丰富的文体活动送到社区群众中。三是面向社区开放公共资源,将体育馆、操场、校园景点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四是与社区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成为吴江重大文体活动的组织者。   3.为终身教育奠基,实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一是学院与吴江各中等专业学校紧密合作,实现了本地区中高职之间的有效衔接。二是认真实施开放学历教育的招生与教学工作,满足了社区群众学历提升需求。三是为吴江社区青少年、老年人提供各类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经常开展江苏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讲座等活动。
  (二)实施三个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1.构建三级教学内容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改革。针对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与“三创”培养目标,构建体现职业成长规律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学习任务、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的3级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了项目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注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建设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了“33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基于理实一体学习、综合实训、实习三种实践形式的三级实训体系,并通过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管理文化,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在双证书、技能竞赛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3.实施三级主题教育体系,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学院经常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和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的三级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2]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4]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5]李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2).
  (责任编辑:陈向阳)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ripartite Cooperation, Work Learning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SHENG Li-mei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在义务教育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因此,课堂情境创设是教学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切不可等闲小觑。[1]  乔纳森(D. Jonassen, 1999)等教学论专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问题驱动学习,不是先从理论或原则出发,而是要运用有趣的
摘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既指学生的成长,也应包括教师的发展。在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建构有价值的自我时,教师自身也应该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与和谐。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一系列非教育因素而产生的职业成长“高原现象”,教师主体与学校管理者应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以帮助职业院校教师尽快跨越成长中的“高原”,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摘要:“两课”评比由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三部分组成,教案和现场说课两部分要求明确,准备时间充裕,便于借助外援力量,因而参评教师易于把握。答辩由于内容涉猎广泛,准备的针对性较差而现场气氛紧张,需要回答的问题较多而时间有限,教师要独立思考判断并单独完成任务,因而教师难于把握。本文分析了答辩的特点,概括了答辩问题,对问题的回答作了建议,介绍了答辩的礼仪和技巧,强调了答辩的可备性和教研的重要性。旨在为教师
学生需要什么智慧?就是在懂得知识的前提下,会自觉地利用学过的已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已自发成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学以致用。  科学课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可以交给学生什么?教给的是知识,交给的是能力。知识传授当然重要,可是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似乎更为重要。所以我觉得,方法的授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降落伞》是典型的动手做的课型。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对比实
摘要:基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2.5 0.5”学制分段改革背景,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团队、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建设和提升。  关键词:“2.5 0.5”学制分段改革;“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场名师培养对象观摩课活动。在“匀速直线运动”教学中,执教者整体构思精巧,师生双边互动踊跃。然而对“数据处理”这一环节的处理却欠妥。现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数据处理”是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发现规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体现知识生成过程,有时还孕育着新发现。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然而许多教师常常不愿沉下心来,引导学生做“去伪存真”的仔细探究,而
摘要:创造力既是国家综合竞争力也是国民素质的核心构成,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动力和源泉。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中的童话则对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的语文课程在课程观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损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多种现象。文章以想象力为视域、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入手,对童话选编的主题、类型的合理性进行教育反思,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关键
摘要: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我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注重构建生命课程、生活课程和生长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我校办学特色,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关键词:“三生”课程;校本课程;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校都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逐渐走进一线的教师的视野中。我校在素养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
不管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描写植物的文章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大类。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九册的《黄山奇松》、第十一册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等等。从写作顺序上看,无外乎枝、叶、干等等,看似简单,其意深远。法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巴什拉曾说过:“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常常会豁然开朗,因为课本中的这些“树”远不止一棵棵大树。  一、写树,其实都是写“我”
摘要: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呈现为适应—成长期、高原—超越期、反思—成熟期等几个时期。参赛选手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适时有效的心理调适呈正相关。科学的训练和适时的心理调适是促进参赛选手心理发展重要手段。可根据预防性、发展性、因材施教原则,加强人文关怀,有效促进选手的集体认同;开展心理辅导,科学解决选手的心理困惑;重视赛后总结,积极促进选手的能力生成。  关键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