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逼”的表象下的变革力量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rSa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海啸肆虐之时,“危机”和“倒逼”成为新年伊始的流行语。曾经对我们的体制改革产生过正面效应的逼迫机制,在当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将再度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民族复兴梦想。
  
  逆境“逼”出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稳操胜券、取得巨大成功,既有“一刚多柔”、“刚柔相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非对称组合”的改革之道,也有饥饿、低效、困境中“逼迫机制”产生急中生智的倒逼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不是依据传统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改革实践中“逼”出来的,是对中国实践经验深刻总结的结果。
  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原始起因来说,首先是由农民的贫穷逼出来的。农民整体上的长期贫穷必定生乱。改革伊始,中央自觉地、正确地把农村改革作为起点。但开始怎样改,中央虽没有拿出明确的、具体的方案,但“分田单干”还是一条绝对的红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揭不开锅的情况下,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签下“死亡之约”搞起了“分田包产到户”。一个小小的小岗村,在中央、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逼迫”出来一个影响全国的大体制,最终被党中央国务院承认,成就了偌大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农村改革的“逼迫”,逼出了普遍的农村新体制,逼出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国营企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促使领导人“穷则思变”,解开捆绑国企的“绳子”。到1976年,全国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只及1965年的一半,1/3的企业亏损,亏损额达到73亿元。继1978年10月四川省领导层提出先行解开高度集权、捆绑企业自主经营的“绳子”之后,中央出台五个扩权文件、“打破大锅饭”、“砸破铁饭碗”、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国有企业改革在渐进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高。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涌回城市的“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逼迫”当时的城市管理者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网开一面。1979年“上山下乡”运动彻底结束,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为城市的头号社会问题。现实问题迫使决策者突破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大大小小的私营企业主们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了市场,增进了社会财富,“倒逼”决策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出台“宪法修正案”和《物权法》,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平等保护”,“倒逼”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半壁天下。
  改革开放30年,逼迫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断变化和深化,方式不断更新和提高。比如,宏观调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步步高”,要素制约倒逼增长方式加快转变,资源集约利用倒逼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微利时代到来倒逼加速自主创新,市场机制作用倒逼政府职能转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国有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种“逼迫机制”。当国有企业改不动时,则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非公制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公有有制和国有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逼迫公有制和国有制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逼迫机制”为何能创出新天地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逆境和磨难中”被激发出的力量是异常巨大的。
  从个体及组织的成长规律来看,“逆境”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许多成就都是被“逼”出来的。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在面临危机和挑战时,往往能焕发斗志,激发出潜能,实现超越,从而战胜危机;而当处在顺境中时,则往往贪图安逸,鲜有作为。司马迁罗列了大量的史实证明了这个道理:盖西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还留下了千古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逼迫机制”的存在也是取得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比如进入新世纪,我国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升的压力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都在迅速增长。这些压力汇集在一起,实际上向社会上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依赖要素低成本,靠拼资源、拼劳力,无视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继续。这样,就自然产生了逼迫机制,逼迫企业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此次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有庞大的外部市场可以依赖,而启动内需所面对的诸多旧有制度又很难突破,因此导致了重外轻内的增长格局。而危机到来后严峻的形势必将对内部制度改革形成“逼迫”,进而从根本上形成利于内需启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危机”中确实蕴含了中國经济的“转机”。
  
  “逼迫机制”的激发效应
  
  “逼迫机制”之所以能够达到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机制能够产生激发效应,使人和组织释放出自己的潜能,改变当前的不利境地。比如,浙江经济在年年实现高增长的同时,也为GDP的增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要素和环境约束的“逼迫”带来的越来越严酷的现实,促使浙江省开始运用“逼迫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使浙江省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尝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带来的甜头。
  金融危机形成的“逼迫机制”,为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利于内需启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同时,借助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之际,我们可以加快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改革。
  中国人历来信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好事和坏事总是相伴相生。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塑自我,找到新生活的契机。善用“逼迫机制”的激发效应,体现了“变压力为动力”的辩证法,是一种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觉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我们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面临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要集中在机会上——因为危机中总是存在着机会。2009年将无疑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但同时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一个更为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个更为强大的国际地位。(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其他文献
僵化的人员编制管理已经成为限制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妨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之一。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并未看到编制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在机关、事业单位,人们对于编制的渴望和追捧有增无减。为此,人民论坛记者在一些事业单位、高校进行了调查。  又是一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也纷纷表示:想要到机关、事业单位谋得一份职业,拥有公务员、事业编制成为他们找工作的一个
期刊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许多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从不同角度对“怨气”问题表达了私下观点,他们反映,虽然“怨气”干部大多是因为自身心态不正,但是,许多“怨气”的产生往往也有外在因素,如单位领导方式、机制因素及制度冲突等,他们希望这些真实的声音能引起领导者的重视与思考     私下观点一  农民有怨气常常越级上访,干部有怨气往往投诉无门  因为公务员队伍的科层管理机制,上级对下级往往是命令式工作,领导往往会对
期刊
锦江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们锦江区同全国一样,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是,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尽管郊区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但是,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增长幅度,都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尽管郊区农村的社会事业也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其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城区。那么,如何才
期刊
调查结果>>  ■58.16%的受调查者认为干部“怨气”“重”或“较重”  ■67%的受调查者认可“社会风气不良受干扰”是最主要的客观原因;72.5%的受调查者   认为“心态摆不正”是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76.5%以上的干部最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科学不合理;68.2%以上干部认为自己收入   待遇低;58.35%以上的干部最怨上下级工作不协调  ■50.23%的受调查者认为“怨气”在“天花板”
期刊
做好护路工作,一是要形成系统,有效整合铁路治安体系,有效整合铁路治安与其它社会治安领域;二是要形成传统,不仅要让“平安铁路”工程惠及民生,更要让“平安铁路”观念深入人心    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达十几万公里,铁路安全防控体系究竟如何构建?近年来,湖北省护路办紧密围绕铁路稳定和安全畅通,把保一线平安与保一方平安紧密结合,以平安铁路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铁路护路联防各项工作措施。让我们走进湖北,走
期刊
策划回顾人民论坛杂志2009年12月下期推出的“特别策划”专题《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该专题包含《“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以及《中国有可能成为“绿色革命”领导者》、《科学制度反腐的最佳时期》等10篇深度分析文章,经济学家胡鞍钢等在文中对十大挑战提出了精彩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月10日,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120余家电视、报刊或网站对该专题文章进行了转载、
期刊
树立理论自信,走中国式民主之路  现在,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国主体意识,一种更为客观、更为理性的理论思维,一种不被西方的观点、思潮所左右的理论主体思维,这背后是一种理论自信。对民主的思考正是建立在思想理论界的这种理论自信之上。只有通过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进行理性辨析和大胆质疑,才能打破民主迷信,打破西方对民主话语的垄断,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民主之路。  中国对民主政治模式的选择,不能听别人的安排
期刊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好转。这样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对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悲观,被动应付,结果是越应付越被动;另一种是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在苦练内功和战胜挑战中赢得主动。  是主动应战还是被动应付?这取决于思想认识的高度和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能力。“逼”是一个形象的词汇,也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指原有生存方式面临挑战而亟待改变
期刊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在蔓延,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形势的逼迫,我们要有紧迫感,同时,要辩证看待这场危机,既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又看到其中所蕴藏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坚定信心,主动应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样,我们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智慧,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新台阶。    从哲学的高度辩证看待形势的逼迫    逼迫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发展到十字路口所呈现的一种
期刊
金融危机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对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众谋取更多实在利益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党政干部,在面对当前危机与发展压力的时候,调整好心态,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下面就以开封县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开封县是一个农业县,总人口70多万,农业人口占了将近93%,以往,每年对外输出的劳动力近20万,但讓人沮丧的是,输出的这么多劳动力,其收益并不高,每年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