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激活主体?挖掘潜能?提高效益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三以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多,管用不多;学习课文多,考试不考;做的训练多,心中无底。在临近高考时,往往感到复习语文没有头绪,觉得无从下手。以致出现部分同学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或者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高三语文复习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内容上,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内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方法上,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资料上,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时间上,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厘清思路,强化能力,进入状态,寻找考前复习的最佳策略,收到“低耗高效”的理想效果呢?这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以下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如何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有效性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把握课改精神,寻找变化轨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课标》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目前,我们的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抱着以前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这显然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实现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并贯彻落实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去,落实到高三的复习中去。
  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物,是新课改中一道闪光的轨迹。近些年高考中对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考查,向语言应用方向迈了一大步。比如对字音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对字音进行简单的识别,还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对错别字的考查不是像过去那样要求考生在一句话或一组词语中识别错别字,而是要求考生对多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识别正误,这就加强了对考生语言素养的考查。至于词语释义、成语、虚词、病句等知识的考查,其应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学生注意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二是要学生注意思维灵敏性的训练,二者不可偏废。
  因此我们要把语文高考总复习的全过程,变成透彻理解课改精神和扎实落实《考试说明》的过程。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及其细目)要对号入座,块块条条都要落实。新课程精神就是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方向。 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切实遵循《考试说明》,才能克服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复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提高总复习效率的关键,师生都必须明确这一点。
  二、突出学生主体,构建素质框架,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教学中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精神。它最能体现高考素质和能力的立意,能最佳地实现高考总复习的目的。可以说,语文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进行的最有效的总复习。
  高考语文总复习应以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即为了使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得以复习巩固,使之升华而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而不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因为,考什么,复习什么,其做法必然是不顾知识的必然联系,不顾知识的基本构架,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知识点,最终形不成科学严密的知识网络,其知识必然是零碎而分散的。这样的复习对于学生是极其有害的,对于高考复习来说也往往是效果不佳。只有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积极进行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基本能力的语文总复习,才能最经济、最有效地提高高考语文总复习的质量。
  在备考复习中,对众多知识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胸怀全局,高屋建瓴地复习才会是高效的。因此,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首先要着力的。
  首先,拾遗补缺,梳理归纳,点拨基础知识的整合,使之形成由一个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其次,点明重点,拨开疑难,帮助学生排除知识障碍,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再次,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转变观念,语文复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有效地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去。就是说要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有计划有顺序有效果的积累巩固消化吸收。
  三、摈弃题海战术,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复习的灵活性
  我们必须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你不必做完所有的题,但你做的每一次练习都得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有超前意识的最好,紧追当年考纲的较好,前后有梯次的为好。在复习中,如果不加选择,教师的“讲”则挤掉了学生的“练”,学生回到家还有一大堆题目忙着应付,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复习的主动权。因而必须注意复习内容的选择性,采取“精讲”的办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主动参与复习。精讲什么?选择学生的薄弱环节精讲,针对学生的提问精讲。
  有了“精讲”还要有“精练”。而且要重点练,练扎实,练到足够的深广度。但练不是越多越好,也要有一个“精”,不能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也不能使老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作业的批改中,所以就须选择必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要求所有让学生练的题目老师都亲自选编并亲自做一遍,对每份练习要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做到心中有数。“讲”不与“练”结合,不能充分发挥讲的效果,“练”不与“讲”结合,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若只“练”不“评”则不利于学生复习质量的反馈和复习的及时调整,应强调三者的有机结合。摆正三者的关系,评讲学生的练习要求做到:帮助学生总结、交流经验,树立样板,鼓励学生学有创见。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特别要认真分析普遍性错误产生的原因,把错误的观点、方法消灭在刚产生的时候。归纳、概括练习题的基本类型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恰当引申,把所掌握的思路、方法用于新情况,把类似的问题加以对比,提高认识,以期能触类旁通。要纠正大量、盲目、重复的练习和做完只核对答案的做法。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来自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应封闭在书斋里、教材里和成堆成套的试卷里,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语文亲密接触,在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和日常生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听、说、读、写、思中介入语文知识的运用。
  四、关注情感因素,强化解题技巧,提高复习的应试性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唤起训练者的兴趣,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高三语文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因此,首先要唤起高三学生主动投入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只有适合教学对象的心理需要的教学,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才是有效的;相反,不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引发其抵触情绪,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果了。因此,要想取得复习的高效,作为教学者首先要研究高三学生语文复习的特殊心理,要抓住“满足需要”这个心理契机,通过教学材料的诱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寓教于樂,培养兴趣。高三总复习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作,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必须提高学生复习、练习的兴趣。例如,一节课可以穿插进行说、写、看等多项训练活动,这样富有变化的复习设计,比单纯进行一项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表扬为主,鼓励为先。心理学家们早就指出: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并只靠自己时,智商就会提高。还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专家们特别强调学习主体自身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因此,我们在语文复习时也要特别注重这一规律。例如,写作文是高三理科班学生最头疼的事,怎样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快写多练呢?那就要以表扬为主,鼓励为先。作文训练的评讲中,不能只评讲写得好的。对于那些作文整体水平有明显进步、甚至局部写得好的学生,更要特别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自我感受到点滴进步,让他们自己被自己的文章感动,从而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其他文献
国文课定期命题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作文既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对于一字一词的得当与否,一语一句的顺适与否,前后组织的是否完密,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要通过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目标模糊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
[摘 要:现有的文献资料从多个角度对周保中进行研究,大致可分为对周保中本人撰写的文献研究、对周保中的革命生平和品质研究以及对周保中的回忆录研究。希望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推动关于东北抗联英雄周保中的研究不断向深入发展。  关键词:东北抗联;周保中;民族英雄]  一、人物介绍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璜,白族,1902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今大理市)湾桥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摘 要:在艺术的发展史中,纤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是体现现代装饰的造型、色彩,并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工艺上、形式上、材料上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关键词:纤维艺术;材料;现代艺术;综合创新]  一、纤维艺术  壁挂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指通过纺织品进行编织从而达到特殊的装饰效果。而随着各种纤维构成探索的不断成熟,各种新的材料被发掘出来,以及现代艺术形式的不
[摘 要:近些年,我国提倡群文阅读,也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的进步,现在的学校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在给学生推进相应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从内容角度入手,通过不断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具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在这样的要求下,就需要对教学的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和补充,单独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无法有效的做到这一点。因此,为了切实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就需要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通
一、师生教学文本解读的冲突归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见阅读教学是一种由多元语境交织而成的对话教学。而从对话过程中的主体来看,阅读教学应该包含四个层面的解读:学生解读、教师解读、编者解读以及作者解读,前三者也可合称为读者解读。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解读与学生解读的互动,编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真实、个性、灵动的语言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个性化的写作语言可以使学生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在行文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生命印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与自己对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一、个性化写作语言要合规合范  如果语言不够准确,文句不够通顺,学生要想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不大可能的。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传播不是学生学
名句熟语是语言中的珍珠,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直接引用或化用名句熟语,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尤其是化用名句熟语的技巧方法,既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增长点。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名句造出新语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拟以“改、调、断、连”四法阐述之。  一、改:改换名句中的字词,造出新词句  典型实例:  1.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名句熟语是语言中的珍珠,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直接引用或化用名句熟语,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尤其是化用名句熟语的技巧方法,既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增长点。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名句造出新语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拟以“改、调、断、连”四法阐述之。  一、改:改换名句中的字词,造出新词句  典型实例:  1.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众所周知,初中作文的重难点集中在记叙文和浅要的议论文中。但是,很多学生在理解记叙文时,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事件本身,而忽略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很多文章有故事没深度、有层次没广度,因此教师需要从提升学生立意选材的思辨性入手,提升其作文的广度与深度。  一、从考题入手发掘中考作文的写作要点  回顾最近两年的福建中考作文试题,不难发现,这两年的作文命题都是以“材料 命题”的形式呈现的,“材料”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