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当今的数学教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不会听课了,该动时在动,不该动时也在动,课堂就像小市场,杂而无序。表面热热闹闹,实质上收获并不大,有时还可能降低教学效率。不仅自己上课是这样,到其他班级听数学课,发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数学课中奇怪的数学现象,有趣的操作,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计划弱,他们的活动,尤其课堂内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堂有质量的课,不仅需要教师适宜得当的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有效,那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探究,更有利于教师放心的“放手”。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探究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数学课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又不会观察。他们在观察时,往往只注重事物最表面的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持续的时间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适当“扶”学生一把。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学生对做操作很有兴趣。对于较简单的操作,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究。但对于较复杂的、较难的操作,教师就必须先讲清操作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教学数学第三册第5l页例8之后处理”做一做”第一题时:先弄清题意,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8个△学具,按题中的要求摆上,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算式是什么?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第一次,我是从8个△中拿出4个每堆放一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每堆再放一个,所以8÷4=2,这个算式表示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第二次我是从8个△中先拿出2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一共放4堆,所以8÷2=4,表示8里面有4个2。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说得真好!大家都像刚才那样互相地说一说”。只见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说得可热烈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贵在质疑,学习质疑的过程也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们的思维才能展开。
首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质疑。观察时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内容。通过观察去寻找答案。教学中,我发现要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不仅如此,有些问题只通过观察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通过看书、查阅资料去获取。另外,要善于思考,要在观察的同时认真思考,这样,学生看到的才不会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提出的问题才更有价值,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合作的习惯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化的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小皇帝,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时,我们经常看到,当小组交流时,大家都各干各的,当同学在发言时,能认真倾听的人寥寥无几,别的同学发言时,有的同学只顾自己说,有些同学刚刚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马上就大声说起来。操作时,都争着去做最好做的,操作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忽视了他人的存在,这样,很难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合作习惯、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当好“导演”,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在学生间营造相互信任的气氛,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他们,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交流讨论。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让疑难问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决,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学习的收获在交流讨论时才言之有物,才不会让合作交流成为闹剧。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小组 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小组 2:长×宽×2+长×高×2+宽×高×2;
小组 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验证,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宽容有度,宽容有方,把握好活动的尺度,同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活动,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更加和谐,学生才会喜欢合作学习,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5、培养学生乐于自学的习惯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利用表扬、奖励合作小组五星等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数学课中奇怪的数学现象,有趣的操作,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计划弱,他们的活动,尤其课堂内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堂有质量的课,不仅需要教师适宜得当的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有效,那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探究,更有利于教师放心的“放手”。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探究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数学课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又不会观察。他们在观察时,往往只注重事物最表面的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持续的时间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适当“扶”学生一把。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学生对做操作很有兴趣。对于较简单的操作,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究。但对于较复杂的、较难的操作,教师就必须先讲清操作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教学数学第三册第5l页例8之后处理”做一做”第一题时:先弄清题意,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8个△学具,按题中的要求摆上,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算式是什么?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第一次,我是从8个△中拿出4个每堆放一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每堆再放一个,所以8÷4=2,这个算式表示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第二次我是从8个△中先拿出2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一共放4堆,所以8÷2=4,表示8里面有4个2。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说得真好!大家都像刚才那样互相地说一说”。只见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说得可热烈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贵在质疑,学习质疑的过程也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们的思维才能展开。
首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质疑。观察时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内容。通过观察去寻找答案。教学中,我发现要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不仅如此,有些问题只通过观察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通过看书、查阅资料去获取。另外,要善于思考,要在观察的同时认真思考,这样,学生看到的才不会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提出的问题才更有价值,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合作的习惯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化的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小皇帝,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时,我们经常看到,当小组交流时,大家都各干各的,当同学在发言时,能认真倾听的人寥寥无几,别的同学发言时,有的同学只顾自己说,有些同学刚刚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马上就大声说起来。操作时,都争着去做最好做的,操作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忽视了他人的存在,这样,很难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合作习惯、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当好“导演”,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在学生间营造相互信任的气氛,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他们,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交流讨论。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让疑难问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决,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学习的收获在交流讨论时才言之有物,才不会让合作交流成为闹剧。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小组 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小组 2:长×宽×2+长×高×2+宽×高×2;
小组 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验证,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宽容有度,宽容有方,把握好活动的尺度,同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活动,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更加和谐,学生才会喜欢合作学习,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5、培养学生乐于自学的习惯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利用表扬、奖励合作小组五星等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