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推理与证明、复数复习要点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m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点、要点回顾
  1.归纳推理
  近几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归纳猜想的考查,主要形式是根据已知条件归纳出一个结论,若是解答题,再用演绎推理对结论进行证明。归纳推理的注意点:①归纳推理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容的范围,因而必须立足于观察、检验、实验的基础上;②用归纳推理归纳结论时,切记不要以偏概全,不能根据几个特殊情况就得到一般性结论,需再用所学知识去证明结论是否正确,所以要慎重。
  2.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屡有出现,且不断翻新,不但考查考生对联想、类比等方法的掌握情况,还考查考生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类比推理的注意点:①类比推理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知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②类比推理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到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是由特殊与特殊的推理;③在几何问题的推理中,通常情况下,平面图形中的点、线、面可类比为空间图形中的线、面、体,平面图形中的面的面积可类比为空间图形中的几何体体积。
  3.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一般步骤: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推理步骤,但几种推理规则基本都遵循“条件——推理——结论”这样的三步式。演绎推理的注意点:①在数学中,证明命题的正确性都是用演绎推理,而合情推理不能当作证明;②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推理中的大前提在具体问题的推理过程中有时可以省略,但是必须明确大前提是什么。
  4.直接证明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两种思路截然相反的证明方法。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实际上是要寻找上一步的必要条件。而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实际上是要寻找使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其优缺点:①从寻求解题思路来看,分析法有利于思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综合法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达到所要证明的结论。②从表达过程而论,分析法叙述繁琐,文辞冗长;综合法形式简捷,条理清晰。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书写。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用分析法探索证题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5.间接证明
  使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一般步骤为:(1)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2)做出与命题相矛盾的假设;(3)由假设出发,应用正确推理的方法,推出矛盾;(4)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设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证明原命题成立。
  6.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关键在于两个步骤要做到“递推基础不能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验证是基础。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表明:第一个步骤是要找到一个数,这个数就是我们要证明命题对象的最小自然数,这个自然数并不一定都是“1”,因此“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是我们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2)递推乃关键。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所以从“k”到“k+1”的过程,必须把假设“n=k”作为条件来导出“n=k+1”时的命题,在推导过程中,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次或几次。(3)正确寻求递推关系。我们已经知道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递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寻求递推公式呢?①在第一步验证时,不妨多计算几项,并争取正确写出来,这样对发现递推公式是有帮助的。②探求数列通项公式要善于观察式子或命题的变化规律,观察n处在哪个位置。③在书写f(k+1)时,一定要把包含f(k)的式子写出来,尤其是f(k)中的最后一项,除此之外,多了哪些项、少了哪些项都要分析清楚。
  二、常见方法、技巧及注意点
  1.使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准确地做出反设(即否定结论)是正确运用反证法的前提,常用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列表如下:
  2.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常见矛盾有三类:
  (1)与假设矛盾;(2)与数学公理、公式、定义或已被证明了的结论矛盾;(3)与公认的简单事实矛盾。
  3.在进行类比推理时要尽量从本质上去类比,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果只抓住一点表面的相似甚至假象就去类比,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4.运用数学归纳法常见的错误:
  ①没有验证第一步;②第一步验证多了,不但验证了,不放心,又验证了等,其实这是多余的,追其原因还是对第一步、第二步不理解;③没有写第二步中的归纳假设;④虽写出了第二步中的归纳假设,但在证明中没有用上;⑤证明过程中虽用上了归纳假设,但没有进行实质的恒等变形,只是形式上写出结果;⑥虽有中间变形,或中间变形有错,或中间变形变不到应有的结果,或只是形式的写上结果。
  5.复数的有关问题,一可以转化为实数问题,二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实现问题的转化。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精神易疲劳,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来说,提高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同时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十分重要。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
期刊
摘 要:《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读者多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康桥情结”明确显示,康桥已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一座纯美的小桥,更是作者一种精神情感的象征。本文旨在以“彩虹似的梦”和胡适对徐志摩人生观的评价,来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多重情感内涵解读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 认知思考 学习目标 生活联想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
期刊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讲解、提问、强化、调控、结束和反思七大部分,这些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其中提问的技能和调控的技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运用。对此,笔者想谈点粗浅认识。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服务于整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提问技能?必须注重提问的两个环节:一是设计问题,即提问什么。设计阶段是提问的关键一环,问题的层次、数量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
期刊
多年来,一些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么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要么一味追求时髦、滥用多媒体图片资料,以致于喧宾夺主,或直接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形式的东西太多。这两种做法都严重违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宗旨,忽视了文本的精髓所在,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情感体验。如何才能做到“披文入情”,让学生在快乐自主的情感阅读中真正体悟课文精髓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改进,我寻
期刊
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基础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提到数学就觉得可怕、难学。有些老师也感觉到数学难上,不管老师怎么讲、如何探究、怎么引导,学生还是觉得怕,对数学的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那原因出在何处呢?现在从我个人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出几点,供各位同仁参考利用,提高新世纪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  一、作业表扬法  数学中的作业,每个老师上课都有布置,批改的方式各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艺术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我看《卖火柴的小女孩》,远不及听的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朗读是一门艺
期刊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若学生对概念理解得不深不透,必给学习带来严重困难。很多教师在平时都认为很重视概念原理的教学,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概念,更好地运用化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呢?以下就是自己在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概念原理学习的核心价值。  概念教学不要仅仅把概念作为一个枯燥的定义去背,也不要只是挖掘它的浅层意义如找出关键词理解它的外
期刊
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