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 以圣贤为师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智慧的显现取决于教师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繁忙的工作、浮躁的心绪,现在的教师中有不读书者也似乎司空见惯。受“浅阅读”、“时尚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个个勤于电脑,却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可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经济大发展的社会潮流中离我们的经典文化是越来越远了。
  在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冰心等九名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们便指出:“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长河现在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传统经典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文明的结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文化之根挖断了,那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学生与教师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迫在眉睫的是要他们饱读经典文化作品,“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饱读经典文化作品,不仅能加深人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气质、修养等一系列综合素养。
  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历史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因而我们要努力创建“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的学校文化,让青少年学生饱读经典文化,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逐渐开启智慧,从而奠定他们一生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把诵读经典文化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呢?
  一、 创建“诵读经典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第一,我们可以在学校走廊醒目的地方和教室内张贴一些经典诗句、名言和一些圣贤的画像;第二,在红领巾广播站创办一个“古诗文欣赏”栏目,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一些配乐古诗朗诵和诗文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伴随着快乐的游戏活动;第三,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和知识专栏中每周抄写一至两篇经典诗文,让学生在休息时间自由诵读;第四,每天课前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经典文化的感染和影响下得到熏陶。
  二、 开展“弘扬经典文化”的丰富多彩活动
  中华的经典诗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想高远,语言丰富,音韵优美,堪称一绝。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时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召开古诗歌主题班会。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收集材料,在班队会上采用背、唱、画等多种形式。班会的主题可联系课文教学或学生生活的实际来确定。
  2.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这可将同一内容的诗歌在学生中分组进行诵读比赛,如送别诗一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兵车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也可将同一作者的诗词进行朗读比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还可以采用对接诗句比赛,总之形式应不拘一格,内容要精心选择。
  3.成立古诗文朗诵兴趣小组。召集一些爱好诗文的学生成立一个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诗歌演唱会、诗歌鉴赏会、郊游中的诗文朗诵会等。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制作古诗文卡片,让学生将古诗文抄录绘制成卡片,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里,三五成群地朗读。
  4.开展古诗文贺卡赠送活动。先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给每个学生赠送一张写上古诗文或名言警句的卡片,如给贪玩的孩子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或是写:“业精于勤,荒于嬉。”给遭遇不幸的孩子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有骄气的孩子写:“谦受益,满招损。”或是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给优秀的孩子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是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不注意节约的孩子写:“成由勤俭,败由奢。”或是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给好动的孩子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写:“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给班干部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由此再引导学生在节日或是适宜的时候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家长制作一些相似的卡片,将自己的祝愿、劝勉用古诗文的名句表达出来。如给远方的同学写“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给班上的同学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给年老的长辈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
  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进入了脑子,随着年龄的增大,它就会慢慢地融化,一融化就是财富了。”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陈世仪也说过:“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可见大量地、广泛地让青少年学生饱读古诗词等经典文化,这将是在为他们积累一笔终身受用的巨大财富。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吕江虹
其他文献
德育是一项伟大、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素质教育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第一要义。主动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并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殊功能,能“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达到行之有效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底子薄、视野窄、表达差的现状,曾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渠道进行德育渗透,并且已在时间与操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挖掘词句 情理并融  从
期刊
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与思的重要性。而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对“教而不问则罔,问而不教则殆” 似乎有深刻领悟,因为如果只有“教”而不问,那么学生就成了接收器,不能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有“问”,而没有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去“问”,没有在恰当处释疑,那么学生就变成被发问器,他们就不会积极思考。作为一位教师,教好学,充分发挥课堂效率,是我们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充分结合学院实际,以教工党支部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为纽带,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强化宗旨意识与党员意识;强化党员活动室的宣传、培育、牵引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并在建立和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创新,不断使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党员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长效机制 探索 实
期刊
课堂是聋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才能锻造高水平的教师。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性,让不同层次的聋生有不同的收益”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一节好的科学课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生情、学情制定教学目标,以学定教、以需定教设计教学学案,实施教学过程。  一、立足生情、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只有目标明确了,
期刊
现代诗歌教学的切入点是指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最先进入的讲解手段或方法,这里主要指从现代诗歌的语言形式进入。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跳跃性,这种跳跃包括语音层面和语法修辞层面。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跳跃的语言形式入手,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一、导课——激情  1.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法  《纸船》的导入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汶川房屋倒塌,许多来不及躲闪的人被埋在地下。其中有这样一位母
期刊
现实中,学生普遍不重视阅读,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如何改变阅读教学耗时多、用力大而收效甚微的状况?笔者认为: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导之以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自能读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教“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
期刊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选择间的平衡点,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间的平衡点,找到师生的共同努力的契合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尽可能的获得进步与发展。笔者以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究:  —、课堂层面  有效课堂教学的载体在课堂。在学生眼中,最枯燥的课堂是语文,最生动的课堂也是语文。关键在把握好课堂、调控好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期刊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这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如何使学生快速认识、牢固掌握?也一直是教师们思索的问题。为此,本人就这一问题在识字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介绍几例识字方法。  一、“比较”识字  课本上很多要学的字,它们在音、形、义上都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等。根据这些特点,可采用“比较”识字法来引导学生识字,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
期刊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准确定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本文拟通过“方差”的教学片段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  [教学片段]  师:在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试,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枣、浅、秃”等八个生字,写好“怎、思”等十个字。  2.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识记“枣、浅、秃”等八个生字。  2.指导学生写好“心”字底。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感受春天。  2.师:孩子们,你们看,春天的使者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