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实必要性,提出了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大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
知识经济极大的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为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全球教育发展到21世纪,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与此相应,教育理念的革新就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科出现了高度综合,对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一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科學教育的发展只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有另一基本需求,即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通过人文教育来实现的,愈是人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文教育的作用就愈显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面的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难于有所作为的。
(二)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在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作用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影响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着的种种问题和危机,诸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气候变暖问题、物种下降问题等,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也背离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原意。因此,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三)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时而是科学教育占据主导,时而人文教育占了上风,社会发展到今天,只靠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既会做人也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
统一。
二、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模式构建
(一)改善课程模式,建立培养"通才"的课程体系
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以通识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新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在美国高等教育,本科以培养"通才"为理念,较早强调课程结构体系的综合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供全院本科生选修的文科课程有 18类 100多门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了解著名文学作品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伦理观、公益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我国通识教育总体上缺乏从目的出发的整体构建,可供选择的课程门类不多,纯政治性的公民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所以设置既能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共性,又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结构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使命。合理分配学时,使专业课程设置所占学时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占学时之间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到内在的行为养成,从他律的强制约束,到自律的自觉追求,校园文化的作用无时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举办科学与人文讲座,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营造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自然文化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布局、人文景点,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融入人文与科学含量,赋予参与育人的意义,对学生能起到感染、激励、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完善学分制,以学分为纽带促进和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先后实行学分制。但有的学校即使实行了学分制,选修课的覆盖面也比较窄。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以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按人文、艺术与体育、社科、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开设普通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调文理互选,扩大选修学分,减少必须学分,倡导学生发展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根据个人需求、就业需求来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人文和科学类课程中汲取营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自觉渗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倡导教师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尤其是鼓励开设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新课,从而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氛围。
(四)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跨跃科学和人文的大学科门类主辅修,这样培养的人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质,同时具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之间互开课程,并增设双学位班、互聘教师以及共同开展教学改革和实施教学管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天津大学以工科见长,南开大学则以文理为优势,学生在相互选课中体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互动,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复合性越强或复合程度越高的人才,越能适应高层次工作需要,越较容易做出原创性成果或业绩。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就会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陷,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喜梅.当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外国教育研究,1994(1).
[2]周远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中国大学教育,2002(2).
[3]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国外学者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文选),2002
【关键词】大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
知识经济极大的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为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全球教育发展到21世纪,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与此相应,教育理念的革新就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科出现了高度综合,对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一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科學教育的发展只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有另一基本需求,即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通过人文教育来实现的,愈是人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文教育的作用就愈显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面的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难于有所作为的。
(二)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在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作用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影响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着的种种问题和危机,诸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气候变暖问题、物种下降问题等,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也背离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原意。因此,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三)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时而是科学教育占据主导,时而人文教育占了上风,社会发展到今天,只靠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既会做人也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
统一。
二、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模式构建
(一)改善课程模式,建立培养"通才"的课程体系
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以通识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新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在美国高等教育,本科以培养"通才"为理念,较早强调课程结构体系的综合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供全院本科生选修的文科课程有 18类 100多门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了解著名文学作品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伦理观、公益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我国通识教育总体上缺乏从目的出发的整体构建,可供选择的课程门类不多,纯政治性的公民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所以设置既能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共性,又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结构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使命。合理分配学时,使专业课程设置所占学时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占学时之间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到内在的行为养成,从他律的强制约束,到自律的自觉追求,校园文化的作用无时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举办科学与人文讲座,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营造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自然文化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布局、人文景点,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融入人文与科学含量,赋予参与育人的意义,对学生能起到感染、激励、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完善学分制,以学分为纽带促进和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先后实行学分制。但有的学校即使实行了学分制,选修课的覆盖面也比较窄。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以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按人文、艺术与体育、社科、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开设普通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调文理互选,扩大选修学分,减少必须学分,倡导学生发展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根据个人需求、就业需求来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人文和科学类课程中汲取营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自觉渗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倡导教师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尤其是鼓励开设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新课,从而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氛围。
(四)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跨跃科学和人文的大学科门类主辅修,这样培养的人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质,同时具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之间互开课程,并增设双学位班、互聘教师以及共同开展教学改革和实施教学管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天津大学以工科见长,南开大学则以文理为优势,学生在相互选课中体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互动,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复合性越强或复合程度越高的人才,越能适应高层次工作需要,越较容易做出原创性成果或业绩。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就会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陷,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喜梅.当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外国教育研究,1994(1).
[2]周远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中国大学教育,2002(2).
[3]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国外学者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文选),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