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预设”与孩子“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生成课程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
关键词:幼儿 课程 “预设” “生成”
在孩子“生成活动”时,教师“如何处理”是二期课改需要研究和突破的难点,也是幼儿园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边摸索、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了粗浅的经验。
一、聆听、分析孩子心声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聆听者,去聆听孩子谈论的热点话题。在聆听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并能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我们良好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说的信心,我们支持和赞赏有助于孩子树立成就感和价值感。在参与中,我们注重与孩子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学会聆听、表达、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预设的主题“秋天”活动中,我带孩子到外面去捡落叶,但是在捡落叶时,小朋友只是关注的是:垃圾桶上为什么画图案?马路上红颜色写的30T是什么意思?公用电话上为什么要画一个话筒?……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就让他们收集小区、商场、马路边等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收集,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想了解标志有什么用?”“我想了解为什么标志要这么多?……”孩子那一瞬间生成的主题火花,十分有教育价值,孩子们是那么的感兴趣,而且标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們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我想孩子们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的,于是“会说话的标志”这一主题活动就生成了。
二、宽容、理解孩子心理
1.对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反复作用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这一观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做到:对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2.平等对待孩子,引发孩子自主发展
教师如果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势必使孩子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孩子们对教师从心底里敬畏,那么,孩子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没有新意。那么教师就听不到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环。在一次“有趣的果实”主题活动过程中,孩子自主地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果实的信息资料;自主地交流分享着有关果实的经验;自主观察、发现、探索着果实的秘密;自主地对未来的果实进行想象和创造一种孩子充分自主的学习方式。
三、质疑,教师适时调控
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量生成与预设的交替进行中,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像上面举到的“小芽苞”的例子,如果教师只是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行为而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非但没有后续精彩的试验与探索,而且很可能使这个孩子遭到小朋友的责备,使他的探索热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四、体验、感受社会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新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了更详尽、更生动、更感性、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从而使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让幼儿有问题可问、有话可说。为此,我就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仅引导幼儿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更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孩子们生发的种种问题,老师及时予以支持和鼓励,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之中,孩子自主生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如同旅游一样,我们一定不会喜欢一段索然无味的旅程,我们渴望的是精彩的、奇妙的、充满激情的经历。二期课改犹如精彩的旅程,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二期课改非常关注孩子,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孩子的生成活动,在孩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了教学是如此美好。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幸运儿,我期盼着新的收获,我愿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主题式课程设计策略.《幼儿教育》,2003年,05期。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幼儿 课程 “预设” “生成”
在孩子“生成活动”时,教师“如何处理”是二期课改需要研究和突破的难点,也是幼儿园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边摸索、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了粗浅的经验。
一、聆听、分析孩子心声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聆听者,去聆听孩子谈论的热点话题。在聆听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并能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我们良好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说的信心,我们支持和赞赏有助于孩子树立成就感和价值感。在参与中,我们注重与孩子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学会聆听、表达、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预设的主题“秋天”活动中,我带孩子到外面去捡落叶,但是在捡落叶时,小朋友只是关注的是:垃圾桶上为什么画图案?马路上红颜色写的30T是什么意思?公用电话上为什么要画一个话筒?……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就让他们收集小区、商场、马路边等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收集,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想了解标志有什么用?”“我想了解为什么标志要这么多?……”孩子那一瞬间生成的主题火花,十分有教育价值,孩子们是那么的感兴趣,而且标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們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我想孩子们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的,于是“会说话的标志”这一主题活动就生成了。
二、宽容、理解孩子心理
1.对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反复作用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这一观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做到:对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2.平等对待孩子,引发孩子自主发展
教师如果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势必使孩子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孩子们对教师从心底里敬畏,那么,孩子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没有新意。那么教师就听不到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环。在一次“有趣的果实”主题活动过程中,孩子自主地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果实的信息资料;自主地交流分享着有关果实的经验;自主观察、发现、探索着果实的秘密;自主地对未来的果实进行想象和创造一种孩子充分自主的学习方式。
三、质疑,教师适时调控
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量生成与预设的交替进行中,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像上面举到的“小芽苞”的例子,如果教师只是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行为而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非但没有后续精彩的试验与探索,而且很可能使这个孩子遭到小朋友的责备,使他的探索热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四、体验、感受社会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新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了更详尽、更生动、更感性、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从而使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让幼儿有问题可问、有话可说。为此,我就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仅引导幼儿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更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孩子们生发的种种问题,老师及时予以支持和鼓励,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之中,孩子自主生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如同旅游一样,我们一定不会喜欢一段索然无味的旅程,我们渴望的是精彩的、奇妙的、充满激情的经历。二期课改犹如精彩的旅程,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二期课改非常关注孩子,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孩子的生成活动,在孩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了教学是如此美好。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幸运儿,我期盼着新的收获,我愿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主题式课程设计策略.《幼儿教育》,2003年,05期。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