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花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住洞庭湖畔,是有名的产棉区,自然,就多弹花匠。
  小时候,家乡来了弹花匠,妈妈请他们为我家弹新棉被。那是两个单瘦的年轻人,他们把洁白的新皮棉铺在宽宽的门板上,腰间系一个宽宽带子,一块厚厚的青竹片插在后腰上,在竹片的上端垂下皮绳,吊着一个大大的弓,那弓上紧紧地绷着弦,像二胡的弓。弹花匠手执一个大大的油光闪亮的木锤:马上那木锤敲打弓上的弦,将皮棉一片片地弹成蓬松蓬松的絮状物。“嗵嗵嗵,嗵嗵嗵”的弹棉声,实在是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几个小把戏好奇地围着他们前后左右地看,后来,竟然模仿他们弹棉花的样子,手执一个物什,一边上下挥动,一边“嗵嗵嗵”地叫将起来,惹得大人们一阵阵地笑。傍晚,妈妈杀了家中的大芦花公鸡,沽了上好的白酒,热情地请弹花匠坐上席,一边给敬酒,一边连声感谢这两位弹花匠师傅,夸他们弹的棉被好。夜里,我睡在新棉被上,果然是好,柔软舒服,好暖和。夜里我还做了个梦,自己竟变成了一个弹花匠,正腰背弓弦“嗵嗵嗵”地弹棉花哩!
  事隔三十多年,近日,我又见弹花匠。那是外地来的两位弹花匠师傅,大约都有五十多岁了,头发花白,胡子碴碴,就在小城闹市区的一个刚拆掉的旧屋尚未建新屋的空地上拉开了架势,他们将托运来的木弹花机摆弄好,在水泥地上铺上了网线的工具,揽起了生意,弹起棉被来。由于是在空旷地上操作,没有铺板,城里人只请他们弹制垫棉被,且往往是旧棉被翻新。他们从清早开始做活儿,将旧棉被拆开,那旧网线却小心翼翼地撕下,犹如撕下一本旧书的“封面”,然后将这些“封面”放在一边。我挺奇怪,这旧网线有什么作用呢?
  他们将拆下来的旧棉絮放在木弹花机上,轮番踩着两个木踏板,木弹花机的大飞轮便很快地旋转起来,链条也发出“咝咝咝”的细吟声响。那端,便弹出来了蓬松柔软的棉绒,似乎比弹弓弹得更佳,只是在加工时,棉绒四处乱飞。也有几个城里的孩子围着好奇地看 ,如三十多年前的我一样,尽管没有那美妙的音乐了。可是,大人们却不让孩子们欣赏,边拉孩子们边说:“这有什么稀奇好看的,小心吸了这灰尘后生病。”我不由一震,竟将我对弹花匠弹棉花时的美好记忆蒙上了一丝阴影,宛如在一幅完美的水彩画上滴了几滴墨迹一样。
  两位弹花匠并不理会眼前发生的一切,仍然利索地弹棉花,尽管是旧棉絮,但工作效率不用说比我记忆中的那时要高多了,一天下来,可弹制三、四床棉被。工钱收得不多,且让顾客随意地还价,最后的结果是加工一床新棉被才十多元钱。
  月上中天之际,他们才收工,席地而坐,胡乱地吃着盒饭。夜深了,他们竟只是铺上草席子,覆上旧床单,便在皎洁如水的月色下随意就寝了。他们先前撕下的如旧书的“封面”的旧网线,此时果真派上了用场,已连在一起,就着一侧围着组成了一个临时“帐篷”:遮得住些许风,但遮不住雨;挡得了部分月色,但挡不住夜露与寒气。这些勤劳善良的匠人,他们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弹出千万床棉被让人温馨入梦,而他们就这样风餐露宿啊!
  第二天,我路过此地,特意停下来与他们闲谈,说他们很艰辛,应当善待自己,去租住房子、搞个临时门面。而这两位花白胡子的匠人却说:“我们习惯了。”匠人是走南闯北的,生活苦点算不了什么。“我們需要钱,都有孩子在大城市里上大学,只要有活儿干,我们就什么都满足了。”他们说到孩子在念大学时,眼中都闪射着希望和喜悦的光波,饱经沧桑的脸上也漾起了憨厚而略显自豪的微笑。我不由心中一酸: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呵!他们为了孩子,竟能这般吃苦耐劳!
  过了几日,我再次从他们那里路过时,驻足细看,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他们用旧棉被网线搭成的帐篷上又添加了不少塑料袋之类,变成了一个穹庐状的小屋,屋外还添加了小煤炉、锅碗瓢盆之类,还有装水的塑料桶等,俨然如一户都市里的“家”。
  他们只是和我微微点头笑笑,一个仍在双腿不停地欢快地踩动木弹花机,一个忙不迭地接棉絮、网棉被网线,脸上都看不出一点愁苦的神情,只有那沾满棉绒、灰尘的花白头发在风中轻轻飘动。
其他文献
我的睡眠习惯大多是晚睡晚起,一般是七点多起床,今天奇了怪了,清晨五点就醒来了。看看窗外,在一片轻柔的雾霭中万籁俱寂,本想再睡上一会儿,可硬是睡不着,索性就起了个早床。一番洗漱,吃过早点,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闲来无事,找出几个月前写的一篇小文《少日同窗侣》传到博客上。这是一篇追忆同学的文章,题目则取自钱钟书先生《寄祝許大千七十》。他的这首诗全篇如下:“少日同窗侣,天涯一故人。振奇风骨卓,坦
期刊
小时候最喜在黄昏,暮色四合时,几个小兄弟姐妹搬来小板凳,围坐在庭院里。晚风徐来,奶奶形形色色的故事也随风飘来。其中奶奶讲过的一则往事,是关于我们车家和简家的,很是耐人寻味。  解放前,我们家和邻村的简家在当地都是大户人家,某一日,我的曾祖和简家老爷在附近的集镇相遇。巧的是,当天他们身边各带一小儿。曾祖带的是小儿子(我的三爹),简家带的是他的长子秋顺。两个小孩年龄相仿,都十岁左右。车简两家本是世交,
期刊
花圈圈是当地人对花圈圈饼的简称。在我的老家,每到端午节都要吃花圈圈饼,而外婆做的花圈圈饼最好吃。  外婆做花圈圈饼的程序很多。  端午节的前一天,一大早起来,外婆会让姐姐们从院子里的花椒树上采摘一些新鲜的花椒叶来,用花椒叶煮水,然后给花椒叶水中加上少许的盐,用来和面。和好的面要放置半天的时间,让其充分发酵好后,才能做花圈圈饼。  吃过晚饭后,面也发酵好了。外婆将发酵好的面团倒在已收拾干净的案板上,
期刊
在养过的那些家畜里,我觉得,猪的待遇是最高的。它们不用像狗那样,辛苦地看家护院,也不用像猫那样,不遗余力地捕捉老鼠,甚至比鸡还要清闲。而猪,似乎什么事情也不用做,只知道“哼哧哼哧”地甩脑袋,饿了就大叫,吃饱了,倒头便睡。  何况,它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圈舍。  父母在紧挨着三间瓦房的自留地里,特意辟了一块地方,应该有十几平米吧,用红砖和青瓦,整整齐齐地码成猪圈。它比我家盖的厕所都要大,远远望去,就像一
期刊
2006年春天的一个中午,老婆小心翼翼地把一只还没有完全睁眼的白色小狗搂在怀里带回家。  老婆指点我用纸盒、旧毛衣给小狗做了一个狗窝。在我做狗窝时,老婆宣布:这只小狗从现在起就是我们家庭的新成员了,它的名字叫乖乖。  乖乖是一只哈巴狗,全身雪白的,非常柔软,就像一团大大的棉花糖。到了下午,乖乖在狗窝里不停地叫,老婆用开水冲调出一小碗玉米粥,又找了一根吃冰淇淋的小勺,挖上一点点,凑到乖乖嘴边。乖乖晃
期刊
宽布儿十五岁了,他喜欢睡在大青屋西头的吊脚楼上,楼下就是拴着的黑黝黝的大水牛。宽布儿醒来后,便使劲儿地惺忪着眼睛想着生病的外公昨天交代的事情,停歇片刻后一个鲤鱼打挺地从床上跳将下来,旋风一般地跑到鸡笼边,鸡群早已被嫲嫲赶进树林子吃虫子去了。宽布儿伸手掏出两只小母鸡刚下的还是温热的鸡蛋,高兴地一溜儿小跑来到牛栏边。大水牛似乎知道有好事要发生似的,见到宽布儿就精神抖擞地大叫了一声“哞儿——”。宽布儿亲
期刊
那年,刚好遇上恢复高考制度。我也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虽然生在乡下,也住在山上,活在乡下,但命里不是城镇居民,手中没有那个大红的“购粮本”和蓝皮子“户口本”,也就没资格参加那场见证历史进步的高考了。  回到老家,我沉闷好几天,父母也同样沉闷着。当生产队经济保管员的父亲,算是生产队的“班子成员”,有一天中午,他领着两个知青到家里吃饭。父亲像是在鼓励我,也像是说给那些城里人听似的,说:“……农业就
期刊
鹤舞白沙,我心飞翔。  五月的长沙,石榴花开,如火如荼,我有幸与军旅著名诗人、作家瞿琮先生不期而遇。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辽阔旷远的想象,优美舒畅的旋律,恢弘而壮丽。这就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歌名叫《我爱你,中国》,词的作者,瞿琮。  瞿琮先生,湖南长沙人,1944年生于四川广安,1962年入伍,先后担任广州战士歌舞团团长、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响乐团团长、解放军
期刊
远天上垂下一根弯弯曲曲的绳子,把我咣当咣当地提拉到云端。说话的当儿,分不清天之蓝与海之蓝,只知道蓝被烤得锃光瓦亮般的耀眼。人便如腾云驾雾般飘将起来,头重脚轻,蹒跚而行。晕,眩晕,如坐船般地晃摇,无休无止地摇曳,仿佛被悬在半空中转悠。快乐与痛苦是一对难解难分的冤家,本欲快乐,痛苦却捷足先登。  从海平面的烟台坐火车飞平原钻山洞呼啦呼啦2530公里到成都,再跨上大巴翻过4000多米的贡嘎山,一个劲地向
期刊
夏天到了,我就想起了儿时母亲那歌谣:“棕叶扇,扇儿光,扇儿扇风好凉爽。扇儿摇,蚊子跑,孩儿睡觉蚊不咬……”  孩童的夏天,就是棕叶扇的季节。记得父亲在课堂上讲,棕叶扇,是棕榈树(俗称棕树)上的棕叶制成的。棕树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是亚热带植物,分布生长在秦岭以南地区,不仅叶可制扇,根还可入药。还讲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约有三千多年历史,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扇子起初不是用它取凉,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