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天上垂下一根弯弯曲曲的绳子,把我咣当咣当地提拉到云端。说话的当儿,分不清天之蓝与海之蓝,只知道蓝被烤得锃光瓦亮般的耀眼。人便如腾云驾雾般飘将起来,头重脚轻,蹒跚而行。晕,眩晕,如坐船般地晃摇,无休无止地摇曳,仿佛被悬在半空中转悠。快乐与痛苦是一对难解难分的冤家,本欲快乐,痛苦却捷足先登。
  从海平面的烟台坐火车飞平原钻山洞呼啦呼啦2530公里到成都,再跨上大巴翻过4000多米的贡嘎山,一个劲地向西奔跑500多公里,然后,高高兴兴地说声到了,脚一落地,便在海拔3300米左右的新都桥成仙了。新都桥是摄影家的天堂。但到天堂里来的,有的如我般霎时便感觉至轻至重至高至远,变成了至苦至乐的神仙,也有人全然没有羽化成仙的感觉,只有自在的快乐——人的分野便一目了然——踏在同一片土地上,有人是脚踏实地,有人是飘在空中。此时,生命的律动于我而言,若一羽鸿毛,轻飘飘地悠悠地悬在空中,脚不着地。川西这美丽的天上人间,是不是我的天堂,我无法知晓,但感觉痛苦追逐着我的快乐,把它摔倒在地,毫不客气。
  此次川西行,是为光影事,说穿了乃为眼目的情欲。路线安排得科学缜密到无可挑剔,时间选择恰如其分到层林尽染。摄影之旅经泸定过康定从新都桥正式开始,走八美,奔丹巴,朝夕中路乡,又宿甲居藏寨侧背画龙的软床,逛双桥沟,越4523米高的巴朗山,观漫天风雪丽日,普照可伸手摩天,一路穿行于名山大川,万紫千红开遍。就是在这仙境般的景物中,我深晕、浅晕、淡晕地在薄蒙蒙的纱雾中,在朗朗的、高高的蓝中,在白白胖胖的抑或牵手成群的云中,观藏居碉楼、朝阳晚霞,览高山大川之雄态万千,与节日盛装的藏姑们绕寨摆拍,与溪水映照的绿树、红树、黄树、黑树对视,与绿水、白水、青水、黄水、蓝水对歌,与雪山夕照遥远的眺望,赏夕照雪山成金山;不禁令我心头惊呼再惊呼,此景只应天上有,如今我真在天堂!视觉连接着味觉,仿佛带着似近而远的那种淡淡的晕染,带着餐桌上菜肴那种淡淡的青鲜味道。这味道就如烟台家乡春天里河边青青草,掐一根绿绿的茎,含在嘴里,细细一咬,那绿的汁,带着草腥的鲜从口腔冲向大脑,在头顶上喷发而出。这种味道,在川西的旅行中,一直伴着我的味蕾不离左右。无论是大渡河的鱼、炒青菜、炒腊肉,还是木耳菜、鸡蛋炒西红柿,乃至辣炒鸡、排骨炖土豆、丛茸蘑菇汤,都带着这种淡淡的草青鲜味儿。虽然夜吃烤全羊,仿佛在茫茫千里大草原般悠远;昼食清清河中鲤,宛若江南水乡般清丽,川辣子被烟台的“NO”挡在盘子外却沁染着厨房的辣气,但这草青味的鲜,始终挥之不去,以至于变成了我的川西印象二分之一的成员:晕和青鲜。晕是人生的感觉,鲜是人生的况味。能同时享受晕和青鲜两种极致品位的待遇,恐怕非川西莫属了吧。人说西藏乃至境圣地,胜过川西多矣哉。我没去过,但我知道,西藏高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在川西仍然是走在地上的人,到了喜马拉雅登山的大本营,仍然是走在地上,没有任何的天上感觉。而一如我者,到海拔3658米的拉萨,一定会生长晕的滋味,却不一定会生长如川西这样成仙的感觉,更不一定有川西这样青鲜的味觉。西藏总海拔高于川西,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自己感悟到天堂的地方,才是你的天堂。
  川西的风光于我,便是天上人间般的美丽与光彩,是我一面人生不可多得的镜子,把人从里到外照得透亮。比如在海拔4523米的巴朗山垭口,漫天的风雪停了,丽阳的光辉不再烈烈如火,而是温柔轻松如月般皎洁,铺在远远的皑皑的雪山上,洒在浓浓如絮般涌动的雾海上,透彻了天与地之间的蓝与冷,然后读着脚下的残雪,残雪躲在一片片板石缝里,杂成了黑白相间的大山顶的冷峻颜色。这板石乃是藏族同胞们用来建筑碉楼的基本材料。最初我看到在高而又高的山上建有一座座碉楼时,十分纳闷:在老早老早的时候,藏族同胞们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在那么高的山上建二层碉楼,他们是怎么运上材料的?在甲居藏寨,我跟一位正在清理建筑余木的中年藏族同胞聊天,才知道他们是就地取材。如今,用这样的石板石加上泥土建一座碉楼的外壳需要5万元,里面的装修需要10多万元。为此,男人外出打工挣钱,女人在家种田,便成了一般的家庭生产模式。看着巴朗山上这一堆堆的板石,我仿佛看到藏族同胞们往昔在高高的山上拣拾板石的身影,他们就是这样一块一块漫山拣着板石,集聚建成让我们海边人无法理解的高山上的雄伟碉楼的。一座座碉楼饱含着藏族同胞的智慧、勤劳、勇敢和我的肃然起敬。就在这海拔4500多米的巴朗山近顶处,我见到有只牦牛正在风雪中吃草,生命的神奇让我敬畏不已。能在雪山顶上张开双臂欢呼的人,一定不是我这样从人间走到天上的凡客。他们没有我这样吸着氧气还晕的高山反应,他们所见的只是眼前的美景,而我却在他们清晰的景物上加上了光晕和对焦不清。在雪山上这空气稀薄的光影中,人如草芥一样渺小,生命只是呼吸的光影形成的一种闪射,瞬间即至,倏然即逝,如脚下的雪烟随风飘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曾有人知道低处有低处的好,高处有高处的难。为低低的胶东丘陵虽无如此美景,却有自由的空气,而一旦乘兴来至雪山之上,則连喘气都难矣哉。芸芸众生,各有天上间。有人视利为天,却不知有义薄云天之说;有人舍生取义,却为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杨朱类人所嗤笑。是非曲直,最终难逃良心的阴阳判别。
  眩晕中,我向雪山凝目,深知此行川西,很快便如参商,日后只可梦萦,而极难再面晤矣。离情别绪中,我仿佛从天上飘然落下。这种感觉真好。但我不愿意落到地上,我留恋天上。这却由不得我,只感觉呼呼地下落。我张扬,我挣扎,我呼喊……
  醒来时,列车员清脆的声音敲着我的耳鼓:“换票——烟台到了。”
  哦,我终于落地了,我的天堂。
其他文献
柏油马路在烈日下吱吱地作响,好像冒着缕缕轻烟,从窗口望出去没有一丝的风影,我躲在空调房内不敢出门半步,又一个炎夏到来了。如今,我已不能离开所在的小城去乡村分享老父丰收的喜悦,感受那如火的夏日,我已远离了田地,那饱含阳光、泛着新鲜、混杂土腥味的稻谷,已经不是我的丰收果实。   七月骄阳似火,直催得路旁绿油油稻田没有几日便发黄,稻子发黄了,整个田野都连成了一片,满眼金黄。那几日,父亲身后跟着条狗,往田
期刊
我又遇见了他,就是那位总牵了一条狗,在我家附近的那座小山上撞树的老朋友。这次遇见他不是在山上,而是在一处叫作“泉城”的公园里,也是傍晚。  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他了?一年?不止,至少有两年。  没有见到他是因为我散步的地点发生了变化——医生告诫我多走一点——我把散步的地点改在了这处离家稍远一点的公园里。公园很大、很清幽,林木也很茂盛,还有两片湖、一架凌空的桥,很适合“多走一点”。公园里有一块近水的空
期刊
我的睡眠习惯大多是晚睡晚起,一般是七点多起床,今天奇了怪了,清晨五点就醒来了。看看窗外,在一片轻柔的雾霭中万籁俱寂,本想再睡上一会儿,可硬是睡不着,索性就起了个早床。一番洗漱,吃过早点,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闲来无事,找出几个月前写的一篇小文《少日同窗侣》传到博客上。这是一篇追忆同学的文章,题目则取自钱钟书先生《寄祝許大千七十》。他的这首诗全篇如下:“少日同窗侣,天涯一故人。振奇风骨卓,坦
期刊
小时候最喜在黄昏,暮色四合时,几个小兄弟姐妹搬来小板凳,围坐在庭院里。晚风徐来,奶奶形形色色的故事也随风飘来。其中奶奶讲过的一则往事,是关于我们车家和简家的,很是耐人寻味。  解放前,我们家和邻村的简家在当地都是大户人家,某一日,我的曾祖和简家老爷在附近的集镇相遇。巧的是,当天他们身边各带一小儿。曾祖带的是小儿子(我的三爹),简家带的是他的长子秋顺。两个小孩年龄相仿,都十岁左右。车简两家本是世交,
期刊
花圈圈是当地人对花圈圈饼的简称。在我的老家,每到端午节都要吃花圈圈饼,而外婆做的花圈圈饼最好吃。  外婆做花圈圈饼的程序很多。  端午节的前一天,一大早起来,外婆会让姐姐们从院子里的花椒树上采摘一些新鲜的花椒叶来,用花椒叶煮水,然后给花椒叶水中加上少许的盐,用来和面。和好的面要放置半天的时间,让其充分发酵好后,才能做花圈圈饼。  吃过晚饭后,面也发酵好了。外婆将发酵好的面团倒在已收拾干净的案板上,
期刊
在养过的那些家畜里,我觉得,猪的待遇是最高的。它们不用像狗那样,辛苦地看家护院,也不用像猫那样,不遗余力地捕捉老鼠,甚至比鸡还要清闲。而猪,似乎什么事情也不用做,只知道“哼哧哼哧”地甩脑袋,饿了就大叫,吃饱了,倒头便睡。  何况,它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圈舍。  父母在紧挨着三间瓦房的自留地里,特意辟了一块地方,应该有十几平米吧,用红砖和青瓦,整整齐齐地码成猪圈。它比我家盖的厕所都要大,远远望去,就像一
期刊
2006年春天的一个中午,老婆小心翼翼地把一只还没有完全睁眼的白色小狗搂在怀里带回家。  老婆指点我用纸盒、旧毛衣给小狗做了一个狗窝。在我做狗窝时,老婆宣布:这只小狗从现在起就是我们家庭的新成员了,它的名字叫乖乖。  乖乖是一只哈巴狗,全身雪白的,非常柔软,就像一团大大的棉花糖。到了下午,乖乖在狗窝里不停地叫,老婆用开水冲调出一小碗玉米粥,又找了一根吃冰淇淋的小勺,挖上一点点,凑到乖乖嘴边。乖乖晃
期刊
宽布儿十五岁了,他喜欢睡在大青屋西头的吊脚楼上,楼下就是拴着的黑黝黝的大水牛。宽布儿醒来后,便使劲儿地惺忪着眼睛想着生病的外公昨天交代的事情,停歇片刻后一个鲤鱼打挺地从床上跳将下来,旋风一般地跑到鸡笼边,鸡群早已被嫲嫲赶进树林子吃虫子去了。宽布儿伸手掏出两只小母鸡刚下的还是温热的鸡蛋,高兴地一溜儿小跑来到牛栏边。大水牛似乎知道有好事要发生似的,见到宽布儿就精神抖擞地大叫了一声“哞儿——”。宽布儿亲
期刊
那年,刚好遇上恢复高考制度。我也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虽然生在乡下,也住在山上,活在乡下,但命里不是城镇居民,手中没有那个大红的“购粮本”和蓝皮子“户口本”,也就没资格参加那场见证历史进步的高考了。  回到老家,我沉闷好几天,父母也同样沉闷着。当生产队经济保管员的父亲,算是生产队的“班子成员”,有一天中午,他领着两个知青到家里吃饭。父亲像是在鼓励我,也像是说给那些城里人听似的,说:“……农业就
期刊
鹤舞白沙,我心飞翔。  五月的长沙,石榴花开,如火如荼,我有幸与军旅著名诗人、作家瞿琮先生不期而遇。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辽阔旷远的想象,优美舒畅的旋律,恢弘而壮丽。这就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歌名叫《我爱你,中国》,词的作者,瞿琮。  瞿琮先生,湖南长沙人,1944年生于四川广安,1962年入伍,先后担任广州战士歌舞团团长、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响乐团团长、解放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