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风雅,从此终归不朽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i_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睡眠习惯大多是晚睡晚起,一般是七点多起床,今天奇了怪了,清晨五点就醒来了。看看窗外,在一片轻柔的雾霭中万籁俱寂,本想再睡上一会儿,可硬是睡不着,索性就起了个早床。一番洗漱,吃过早点,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闲来无事,找出几个月前写的一篇小文《少日同窗侣》传到博客上。这是一篇追忆同学的文章,题目则取自钱钟书先生《寄祝許大千七十》。他的这首诗全篇如下:“少日同窗侣,天涯一故人。振奇风骨卓,坦率性灵真。早卜仁能寿,遥知德有邻。白头望好在,迹旷愈情亲。”
  到了中午的时候,朋友圈有人帖出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我脑子里立刻闪现了一句话:“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三十年前,大概在我十九岁的时候,因为读《围城》知道钱钟书这个名字,继而知道他的夫人杨绛。说到《围城》,这部长篇小说问世于上世纪40年代,1949年后,一度绝版三十余年。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这个小城的书店一个不起眼角落里。上世纪90年代,《围城》改编成电视剧,更多人是借电视剧的播出才了解到钱钟书和《围城》这部小说,钱钟书也就此名贯天下。后来,杨绛在《我们仨》中写到当时门庭若市的盛况:“钟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一个“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一个“守住门为他挡客”,足以认定和证明,他们对名利的淡薄,对内心的坚守。难怪杨绛曾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写的一部作品,作品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也让人们了解到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她在书中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她的《干校六记》讲述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在“五七干校”的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杨绛夫妇受尽折磨侮辱,但整部作品并没有控诉,没有难抑的悲愤和无尽的哭泣。当她回首往事时,有的只是淡泊而深远的所感所思,以娓娓的诉说描绘着人世间的友谊、温情,以温馨的笔调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杨绛在96岁高龄的时候,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初看这样的书名就有一种触及人的内心深处疼痛的感觉,打开书页弥漫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书中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记录了她对人的本性、人的灵魂以及人性中灵与肉斗争而又统一的思考。她在书中写道:“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傻蛋、笨蛋、混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的可以一辈子欺世盗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多灾多难,恶人当权得势,好人吃苦受害。”有评论家称赞她:“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面对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如果说她的文字是人生的自问,那她用行过世纪的安宁与淡泊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活中的她几近是“隐身”,低调至极,这种低调是本色的,是发乎内心的自然,不是给人看,更不是经过装饰。杨绛生活中不仅如此,在她的文字中也能找到佐证,那就是她的散文《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那莫过于一件隐于市的“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心于专用治学之事。
  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生与死》,流传甚广,虽说她不是原作者,但也无不是写下了她对人世最后最真情的告白:“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一代民国知识分子淡薄和从容以及与世无争的风雅,从此终归不朽。
其他文献
我,生在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使我走出了农村,这一出来竟是30多年。  那是1984年9月的一天,刚刚读完高中的我正在犹豫着是继续复习参加高考还是从事父辈们的职业——在家务农时,大队的民兵排长从我们身边走过,顺便问我们:“你们当中有没有想去当兵的?”听到这话,我急忙说:“我想去。”民兵排长说:“可以,我给你先登记上,你回家再给大人商量商量。”我说:“行。”报完名后,我回家后也没敢给家里的大人说,
期刊
在我家乡,走人家的意思就是走亲戚。  “走亲走亲,不走不亲。”大人们常常这样说。因而,逢年过节走人家就成了亲戚互动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小孩子翘首以盼的大好事——意味着新衣服加身、几大碗上桌、糖果包到手,可以不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可以不做那本也不多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家务事,想起来心里那个美啊!  记忆中,我们家里走亲戚似乎是父亲和我的专利。母亲和姐姐就像毫无疑问要待在家里一样;哥哥是劳动力,农活绑住
期刊
“王卉去世了,昨天。” 2016年10月9日晚,我得到消息,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可爱的老顽童,走了。  我当即从书架上取下他的画集,九十四岁刘海粟题签的《王卉书画诗词选集》。扉页,有他用自来水笔挥写的字迹:二零一零初夏兒童節王卉藤翁八十八歲贈於杭州。“節”字的末笔,毫不客气,一竖直下,占了大半篇幅。“州”字连环草书,最后一点,顺势一拖,干脆利落,戛然而止,他啪地放下笔……他题字的那种情形,历历在目
期刊
在网上看到对当红男星孙红雷的一段采访,说他是个“眼镜控”,拥有几百个形态各异、颜色纷呈、价格不等的眼镜,用在各个不同的影剧情景、陪他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又一次听到“控”字,一问女儿,才明白“控”就是对一件事、一个东西或一类物品非常喜爱、特别专注、达到极致的人。真佩服现在的网络语言,什么“囧”、什么“控”,还有什么“萌”……总是言简意赅,一两个字就能说清事情根本。  感慨之余我又联想,我们这几个人是
期刊
大学毕业的那年冬天,寒风刺骨,冰冻三尺,天冷得出不了门。  老查也冷得死去活来。我和老查皆来自安徽农村,又机缘巧合成了同事,三言两语间,情投意合,旋即成了死党。只是公司宿舍的被子太过单薄,每晚睡到夜半,突然就冻醒了,只好各自睁着眼睛,蜷成一团,哆哆嗦嗦地等待天明。  囊中羞涩的窘迫,让我和老查摸遍了港下镇的每个旮旯角落,以期搜寻到最经济实惠的餐馆。约莫一周后,老查满脸通红地向我宣布,经他地毯式的摸
期刊
一  四十二年前的那个少年,走在崇山峻岭中。  他由父亲领着,在蜿蜒起伏的石板路上,从日出走到日落,为了购买一双解放鞋。明天少年就要出山去上中学,父亲决定给他添置双解放鞋。对于赤脚少年来说,能穿上解放鞋,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就像上中学这件事一样。那时上中学,不凭成绩凭推荐,生产队就一个名额,队长理所当然推荐自家小孩。父亲却不罢休,天天跑大队部,终于磨来一个名额。父子两个人,跑遍了周边分属两个公社
期刊
秋风伸出手将满山遍野的枫叶抽打得面红耳赤时,石田山岗上的毛栗球都笑开了嘴,露出褐色的一排牙齿,有的笑劲太猛,竟然蹦出牙床落满一地。湿漉漉的土地上横七竖八躺着毛栗子,它们将脸皮贴在温暖的大地上,像婴儿睡在床上,一肚子的满足与惬意。  毛栗也算是板栗的一种,是土生土长的灌木,身材矮小,一个树蔸要丛生出四五个枝干,像一把把撑开了的绿伞接风接雨喂养自己。它枝干纤瘦,一副三餐呷不饱,发育不良长不高的样子,叶
期刊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妈的厉害就是出了名的,我语文考试没合格,英语老师就告诉语文老师:“你把他妈叫来,特管用。”我妈就来了,很激动地和老师对话,其实是“喊话”,说的无外乎就是那几句:“老师你不用客气,我家孩子你该怎么管就怎么管,该打打该骂骂,我绝不反对……”她喊话的时候眼睛睁得很大,声音也很大,手上会伴有很多动作,她看起来挺凶的,老師同学也都这么以为。  但其实是恐惧。  恐惧不是为别的,是为了掩盖软
期刊
柏油马路在烈日下吱吱地作响,好像冒着缕缕轻烟,从窗口望出去没有一丝的风影,我躲在空调房内不敢出门半步,又一个炎夏到来了。如今,我已不能离开所在的小城去乡村分享老父丰收的喜悦,感受那如火的夏日,我已远离了田地,那饱含阳光、泛着新鲜、混杂土腥味的稻谷,已经不是我的丰收果实。   七月骄阳似火,直催得路旁绿油油稻田没有几日便发黄,稻子发黄了,整个田野都连成了一片,满眼金黄。那几日,父亲身后跟着条狗,往田
期刊
我又遇见了他,就是那位总牵了一条狗,在我家附近的那座小山上撞树的老朋友。这次遇见他不是在山上,而是在一处叫作“泉城”的公园里,也是傍晚。  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他了?一年?不止,至少有两年。  没有见到他是因为我散步的地点发生了变化——医生告诫我多走一点——我把散步的地点改在了这处离家稍远一点的公园里。公园很大、很清幽,林木也很茂盛,还有两片湖、一架凌空的桥,很适合“多走一点”。公园里有一块近水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