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九州“洪林壶”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3do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主持:夏德娟
  编者按
  认识夏洪林先生,是2017年4月在齐鲁酒地国际展览中心,当时这里展出了李昌鸿、曹亚麟、夏洪林等宜兴十大紫砂大家的作品。现场展品层次之高、成色之美令人大饱眼福。爱壶的藏家闻讯纷至沓来,创造了潍坊收藏级展览史上展销两旺的展会记录。其中1964年生人的夏洪林先生带来的60几把紫砂壶,在展览的第二天就被藏家全部买走,轰动了潍坊内外。如今,拥有一把夏洪林先生的“洪林壶”,已经成了品位人士引以为傲的低调的奢华。
  夏洪林
  中国收藏盛典收藏价值紫砂艺术家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中国高级工艺姜术师
  中国高级古董鉴定师
  中国高级陶艺师
  中国壹文化研宄会副会长
  中国紫砂文化研宄会常务理事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夏洪林,江苏宜兴丁山人,1987年起,随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培源学艺,亲得蒋蓉大师指点,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得意弟子: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他痴迷于紫砂工艺,收藏颇丰:通晓中国历代名壶制作工艺及真品特色。精于鉴赏:尤其在茶壶设计及泥料鉴别、配比方面功力深厚。
  1995年他开设“藏宝陶艺”馆.任馆主。他沉潜于紫砂世界,苦心孤诣二十载,其所属“洪林壶工作室”自创的“洪林壶”品牌,多款作品在国家级专业评比中斩获大奖。夏洪林和他的“洪林壶”在业界内外声名鹊起。
  2014年11月。其《汉君壶》在北京嘉德秋拍中,以23.5万元成交:2015年5月北京嘉德春拍,其《牛气冲天壶》20万元被藏家拍走:同年10月。在《弘钰博杯——中国民间文物最高荣誉奖》颁奖典礼上,其《天地方圆壶》又从参展的6000多把壶中胜出。
  “洪林壶”器型大气、典雅、色泽圆润、易养.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届人士的追捧。国内书画印大家韩天衡、吴颐人、刘一闻、童衍方、韩敏以及石禅、徐之麾、刘波、徐谷甫、唐之鸣等名家与夏洪林密切合作.将当代文人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内知名的朵云轩、西泠印社以及多家全国大型企业选择“洪林壶工作室”长期为他们提供高端礼品定制服务。
  文化大家余秋雨、沈鹏、范增、陈佩秋、陈鹏举.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妙江慧深、道慈。高僧道生。以及当代紫砂泰斗徐汉棠.李昌鸿、曹亚麟等大师欣然为其题字,给予充分肯定。
  不经意间.夏洪林和他的“洪林壶”已经享誉九州。
  当下,紫砂壶已经成为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的大爱,本着为读者服务的初衷,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紫砂工艺大师夏洪林先生。现摘录如下,与读者分享。
  记者:当下,如果说文化艺术圈里一个人如何牛,他的名字前面一定有一长串的社会职务和名号,但我觉得,对先生而言,所有这些名号,都不及“夏洪林”这三个字更响亮、更有分量。
  夏洪林:我只是一个从骨子里爱紫砂的人而已,赶上这个好时代,和大江南北这么多藏家成为好朋友,是我的幸运。
  我就是一个玩紫沙的,每天欣赏紫砂、研究紫砂、做有内涵的紫砂壶,这是我的生活。做壶与我而言,已经不单是为了生计,也是我生命的必需。紫砂就是我的使命,这辈子我就想全力做好这一件事儿。
  记者:身边讲究生活品质的朋友们,对紫砂壶都情有独钟。紫砂壶沉潜而不浮躁,内涵而不浮夸,恰如您给人的印象。
  夏洪林:以紫砂壶为主的紫砂器之所以被奉为“文化的道具”,一是在于它具有久远的开发利用和赏玩历史,唐宋以来就为人所喜爱;二是作为陶器的紫砂件,色泽“天然去雕饰”,如果在烧制过程中火候掌握恰到好处,它再现出来的朴素、典雅之气尤为迎合文人墨客的趣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紫砂因为材质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不仅有助于茶的保鲜,而且经过较长时间的泡茶把玩,茶油会渐渐充盈分子之间,从而让整个器皿的“氣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温润淳厚。这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滋养颇有几分相似。
  记者:先生说的非常到位。据说您收藏了百吨紫砂泥料,被誉为收藏大王。其中的“大红袍”泥料,已成为绝世珍品。这么多的紫砂矿料,收存也是一个问题吧?
  夏洪林:是的,这些泥料非常娇贵。从矿山采集的紫砂泥料由于长期埋在泥土里,形成石块形状,十分娇嫩,具有“见风即酥、遇水即化、放在口袋却坚硬如石”等特性,对保存的温度、湿度等要求特别严格,如有闪失将丧失原有的品质。为了确保紫砂泥料的特性,仓库内是透气而不通风,温度和湿度适宜。
  我十几岁就顶替父亲进入紫砂工艺厂,入行的“第一课”辛苦异常,每天做的是这个行当中最脏最累的活,就是分拣和炼泥巴。常言说得好,祸福相依,长期与紫砂泥料打交道,让我对紫砂泥产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满脸灰、一身泥,但我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我成了从采集、拼配到烧制效果乃至鉴定整个环节的专家,老师傅们都说我极有天分,对我刮目相看。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毫无节制地开山挖掘紫砂泥料。一天我突然意识到矿山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好的紫砂泥料会越来越少,我认识到这是个严肃的事儿,决定收存好的矿料。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想到的事必须马上去做,承诺别人的事必须做好,不然我就心神不安。我立马着手收存泥料,尤其在当时就已经相当紧俏的“大红袍”泥料。一种紧迫感让我对收存矿泥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我收存的都是当时市面上最好的矿料。
  记者:先生真是慧眼独具,眼光成就人生。在业界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做好壶找夏洪林”,说的不仅是您的精湛壶艺,更是你手里珍贵的泥料?
  夏洪林:我收藏的紫砂泥料多为珍贵品种,因此,紫砂壶工艺大师、名家们成了我的常客。凭着对紫砂泥料独有的悟性,我总是根据大师名家对制作紫砂壶的创作构思要求,恰如其分地提供优质泥料,日子久了,我成了大师名家们信赖的创作助手。长年累月,大师名家们烧制出窑的精品壶,我近水楼台,成了忠实的收藏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记者:能否请先生分享一下您闲暇时最乐于做的事?
  夏洪林:哈哈,说实话,我很少有闲暇的时候。我最享受的时光就是欣赏和把玩收藏的老壶和我自己的得意之作;跟收藏圈、书画篆刻圈、作家圈的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对紫砂壶的感受,探讨一件作品的长短得失,也是我最开心、最享受的时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就壶论壶,会局限自己的思维和眼光,不同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对于我寻求突破和创作灵感弥足珍贵,让我受益多多。
  记者:先生不仅是制壶大师,据说您还是一位专业级别的收藏大家和古董鉴藏家?
  夏洪林:过誉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宁波游玩时,无意中发现一把造型别致的紫砂壶,这把壶的提把是双龙戏珠,壶体六面九条龙,四周如意边,琵琶型壶盖,壶口龙嘴吐水,壶底落款为“陈汉文制”。我爱不释手,花百元收藏了这把壶。一回来我就去找收藏专家鉴定,专家认定这是一把明清时期的宫廷壶,具有很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我很宝贝这把壶,一有空就取出来把玩、研究。逐渐地我做壶的时候经常会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让我制壶技艺大长。这个意外的收获,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就想,古时候交通不便,宜兴紫砂壶要运出去,大运河是条主干道,一定有不少前辈珍品流落于运河沿岸的村落。于是,只要手里一有钱,我就单枪匹马走街串巷去收老壶。即便是有破损的老壶,只要有特点、有气度,我都统统拿下。在宁波那些古时候就发达的乡镇,我收获很大。日积月累,我拥有了一批相当可观的上品古旧老壶,像清三代佚名的内胆壶、清代大家程寿珍的仿古壶、清末李宝珍的竹节壶和柿扁壶、顾景舟老师民国储铭的仿古如意,直至近代朱可心的鱼化龙壶。这些壶在今天都是身价不菲的精品。
  把玩、欣赏、研究这些老壶的泥料、器型、工艺特点成了我的快乐时光,我在老壶丛中偷师名家绝活的同时,也在查找老壶身上的不足。研究老壶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都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我的创作中,使我的制壶技艺有了质的升华。
  那个时段,我正跟着授业恩师学习紫砂制作技艺。一有时间,我就往宜兴壶公鲍建南还有徐汉棠大师的父亲等前辈那里跑,向大师们讨教。那段时光的全方位磨砺,让我终生受益不尽。
  几十年如一日与古董的默默对话,练出了我国家高级古董鉴定师的眼力,也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根基。中国画大师石涛说他的画是“搜遍奇峰打草稿”,我不敢说是搜遍老壶打草稿,但这些年老壶给我的滋养却实实在在是非常深厚的。
  记者:紫砂壶行情2011年起呈现了一波‘撒开了腿”似的上扬,并且持续升温。在这样大好的“夺金”时机,听说您却抱着一些作品舍不得出手?
  夏洪林:有这回事,那是我跟几位文化名流合作的“洪林文人壶”。
  这些年来,以“洪林壶工作室”为平台,我们陆续推出了一批高品位、高品质的“洪林壶”品牌作品,得到了收藏界的追捧。藏家的青睐和良好的口碑,让“洪林壶”名声大噪,尤其在讲究品位的大上海。很快引起了文化艺术圈人士的关注,韩天衡、吴颐人等书画篆刻名宿、一大批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和文坛大家也纷纷前来洽谈合作文人壶。
  文人壶古已有之,许多诗书画篆刻名家与紫砂名家跨界合作,因为是强强联手,所以备受市场青睐。
  我与这些名家合作,通常采用同款壶合作两把,烧成后一人一把。一是同一款式并无多余,二是闲来我非常喜欢独自琢磨或与人探讨如何以更为贴合的造型的泥料颜色来配合各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偏好,以便日后再次合作时,可以扬长避短,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面对高价不卖文人壶的原因。
  记者:这些与您合作过的艺术家,有没有对您具有特殊意义的?
  夏洪林:还真有,青年书画篆刻家唐存才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他除了精于书画篆刻之外,还是一位刻壶能手。壶刻尽管与石刻、木刻、砖刻有类似之处,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便是篆刻名家,也未必成得了优秀的壶刻家。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文人壶多,而刻工精湛的却不多的原因,也是宜兴以刻壶成名的工手不少,能刻出原创韵味的却不多的缘由。
  在近现代史上,海派书画大家唐云与其“御用”刻手沈觉初的长期合作令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沈先生是难得的既通书画又通壶刻的人才,能把唐云的艺术神韵充分凸显,珠联璧合。
  作为童晏方大师的高足,唐存才在艺术上无论是宽度和深度都令圈内人称道。他对待壶刻的钻研精神和达到的高度更是让我喜出望外,我视其为“当代沈觉初”。我们两人兄弟相称,合作频繁,对我俩而言,我们的合作是一种超享受。
  记者:经先生挖掘而重现人世的“大红袍”泥料已是世间宝贝,可否科普一下有关“大红袍”泥料的知识?
  夏洪林:对“大红袍”泥料,我是既爱又恨。因为“大红袍”泥料收缩比大得惊人,可达28%之多。因而古往今来,鲜有大品问世。我不甘心,锲而不舍地研发、试制,终于在2011年5月成功烧制出500cc以上容量的“大红袍”泥料大品茶壶,挑战了“大红袍”泥料的极限。
  记者:听说洪林壶很受上海品质阶层的垂爱,我注意到先生您还是海派紫砂的副主任,可否分享一下您与上海的渊源?
  夏洪林:上海不产紫砂,但海纳百川的大上海却尤其吸引紫砂人的钟爱。远的不说,创造了单把茶壶作品拍出1700万记录的顾景舟大师,曾常年在上海学习、创作,与文人巨贾们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个大平台发展紫砂事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就投身上海发展,得到了业界内外的广泛认可。2011年7月16日,上海工藝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海派”紫砂得到了官方的“名分”。就是在这个成立大会上,我被推选为海派紫砂的副主任。
  因为仅从我跟上海书画印艺术圈名流的“亲近”程度来说,宜兴浩浩荡荡的6万紫砂行业大军中,恐怕难寻第二人。身为上海文化招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朵云轩、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泠印社也相继找到我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慢慢地成为了一种相互需要,紫砂壶要提升为“文人壶”,自然需要文人墨客的锦上添花,书画印甚至文章大家要借助紫砂拓展自己的才情,自然向往“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大家认定我恰巧具备了这些条件。
  记者:听说您的洪林壶工作室拥有一批了不起的师傅,其中一位女士傅制壶技艺了得,她做的壶被多位文化大腕收藏?
  夏洪林:您提到的女师傅名字叫张勤卫。我们“洪林壶工作室”除精制“洪林壶”品牌作品外,为让更多消费者享用泥料纯正、造型隽永、做工精细且实用的紫砂壶,聘请了多名实力派工艺师、陶艺家,他们在我指导下进行创作。近些年,他们取得了不少荣誉,多次获大奖。他们做的壶货真价实,收藏潜力大,所以很受市场和收藏界的喜爱。
  张勤卫是丁山人,她从小热爱紫砂艺术。进入紫砂工艺二厂后,转益多师,刻苦学艺,获得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职业资格。她的创作集百家之长,善于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并融合了她自己的审美趣味,形成了简洁大方、浑厚古朴、气韵生动的作品风格。她现在就供职于我创办的“藏宝陶艺”所属的“洪林壶工作室”,并担任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理事职务。
  在工作室“不负上天恩赐,传承优良传统工艺,打造收藏级佳作”经营宗旨指导下,张勤卫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推出了多款用料上乘、注重精气神、广受市场青睐的佳作,她的作品连续多次在国家级评选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多次为工作室争得了荣誉。2012年,张勤卫被推选为丁蜀镇人大代表,作为紫砂业6万从业人员中的一员,这无疑是一份含金量极高的重量级荣誉。
  我们“洪林壶工作室”先后入选中国产品质量监督调查中心会员单位、中国质量万里行江苏市场调查中心质量跟踪服务单位,被评为“江苏质量诚信AAA级品牌企业”。
  记者:先生创作的牛气冲天壶、龙凤呈祥壶、开心果壶、三足春意壶、世尊壶、岁寒三友壶、秋意壶、汉君壶等作品,无不表现出一种中正之气、阳刚之范,展示出一种怡然自得的景象和饱满劲挺的气势。
  夏洪林:我在小小茶壶上寄托的是对这个时代的欣喜之情,以期让人们从中受到鼓舞,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夏洪林先生周身透出的坦诚、通透和那份宠辱不惊的沉稳,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大家的温润和厚重。他眼光独到,天赋异禀,且严谨自律,勤奋好学,有情怀又有担当,所以才有了今天傲人的成就。同时,他的故事也再次告诉我们,人一生中缺少的不只是机遇,更是眼光。
其他文献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谷旻把笔墨传统与写生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心灵,在现代语境中以幽寂风格创造诗意的精神家同。  大学期间,他既学习了传统,也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他多次去西北写生画西部题材,力图寻找能表现西部的作品,画法极少用传统的点线,用细笔综合各种墨法,特别是用水冲墨,皴擦,画得苍茫旷达,幽远神秘。表现西部山水,必须突出结构,不免限制笔墨的发挥,出于
期刊
2017年山东省体育产业延续稳步增长、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总体规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过去3年山东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CDP增长速度,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走进新时代,山东奋力开创体育强省建设新局面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省体育产业通过不懈努力,亦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山东体育产业在总产出上不
期刊
从春天走向春天。一份牵挂,寄望殷殷,总书记为潍坊指引前行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生机勃发,绽放新意。  3月2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综试区建设的集结号。这是潍坊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具体行动。是潍坊市开启的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和视察山东时曾两次提到
期刊
邵大箴:  穆家菩艺术修养丰厚  视野开阔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穆家善的中国画创作之所以能受到国际画界的关注,是由于他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有丰厚的艺术修养和开阔视野。他以自己的睿智和悟性运用水墨技巧,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科技信息文明社会所缺乏的。他向人们贡献的是不落俗套、有创新锐气和开放气魄的水墨艺术。这一点,对我们当今画界颇有启发
期刊
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新村的市民王先生,最近感觉浑身有劲了,似乎告别了“亚健康”,原因就是小区周边开设了一些笼式多功能运动场,可以和朋友们每天在晚饭后打打篮球了。充足的运动,让王先生有了充沛的体力,体重也减轻了不少。  王先生是青岛市加速“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体育更好地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笼式场地、健身场地等运动场所,在青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青岛的运动爱好者们越来越多.无形当中,
期刊
龚云表(上海美术馆中德艺术项目负责人,著名评论家):  《在花园》,是邓国源创作的一组水墨系列作品的总标题,基本呈现出他近几年来的创作形态,也可视作他整体艺术创作风貌的一个缩影,值得人们细细咀嚼品味。  青青芳草,苍翠欲滴;丛丛林木,生机盎然。邓国源为我们营造的花园没有亭阁水榭、石径假山,只有不知名的花草林木,但却在充满画面的参差离合、俯仰断续的草茎枝叶中,建起一个个气脉贯通、气韵丰沛的精神空间。
期刊
在十笏园采访的这段日子里,记者采访了百十位潍坊文化名流、园区从业者、附近居民、外地游客,深入见识了这个文化小镇不同凡俗的方方面面,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作为,有地位”。  十笏园文化街区运营团队在园区重建后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成功地让一个生硬的水泥建筑群鲜活地动了起来,逐渐变得活跃、魅力、丰盈,日趋从容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走入了市民的心里;配合潍坊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谋划,把这
期刊
老潍县人陈介祺,被海内外学术界公推为“前无吉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在国际国内金石学界具育崇高的学术池位和广泛的影响力。海内外金石篆刻界一直把他缔造的“万印楼”视为金石圣池。历代名家对陈介祺都有极高的评价。众多海内外金石篆刻专家、学者来潍坊都要前往考察“万印楼”、拜谒陈介祺。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用一句颇精辟的话评价陈介祺:“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最高峰,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史上的
期刊
1906年,潍县首富丁善宝嗣子丁毓庚创办了本县最早的私立继志小学,由19岁的儿子丁叔言当校长。不久,丁叔言又创办了丁氏第一小学(后称益群小学),10年后,他再创办丁氏第二小学(后称群化小学),由其弟丁锡田任校长。丁叔言为办学到处取经,学者丁锡田自编课外辅导教材,对贫困学子慷慨资助。丁氏诸校治学严谨,形式新颖,以教学质量高名扬全县。  丁毓庚为继承父志创办新学  清代学子考入学宫读书,按俗例,应向教
期刊
“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形象亮相中央主流媒体  City Image of “Costal Wonderland·Fresh Yantai”Showcasedin Central Mainstream Medias  为了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叫响“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品牌,近期,烟台市不断加大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仙境海岸鲜美烟台”系列城市形象集中亮相主流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