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因“共同生活”而美好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吴小”),坐落在悠悠的古运河边,60多年前由周围几家纺织厂的工人集资兴建,如今其校园校舍还保持着20世纪80年代的样子,因此其颇具历史风韵和平民特色。虽然吴小没有令人倾羡的校史、没有让人侧目的办学条件,但是兢兢业业的吴小人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学校内涵的发展与成长之路。
  我们认为,学校就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学校教育应从“生命”出发,循着“生长”价值,回归“生活”本源,师生在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中共同构建一种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共同生活”的办学理念。
  一、“共同生活”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制度管理变革探索
  管理应促进人的发展,使学校中的每个人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这是“共同生活”办学理念指导下制度管理变革探索的根本方向。
  1.让价值引领走在制度管理的前面
  再完备的制度也无法穷尽学校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情景,因此真正有效的学校管理要让人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为什么不可以那样,这就要让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引领走在制度管理的前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努力突破“文本化”、“标语化”的老路,不断地引领教师们在“共同生活”的办学理念中发现和重视生命的价值与文化的意义,并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
  每月一次(每年一次)的主题论坛(主题活动)是吴小教师坦诚交流、相互启迪、自我教育、共同提高的精神生活场域。其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颇具特色的主题论坛。例如,“做好自己,维护教师职业尊严”这一主题是由热议的“教师要求学生测智商”的新闻导入,引发大家对当前“教师职业尊严感缺失”的深度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有的青年教师提出,在职业的初期无缘“职业尊严”的困惑,对于这个话题,教师们一致认为,只有改变自己、做好自己,才能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那么,如何做好自己?大家又围绕主题,结合真实事例,各抒己见。最后,四年级组的教师们向全校教师发出倡议:用我们的爱心、诚心、责任心,做好自己,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二是朴实平易的主题论坛。例如,“孩子,该怎么爱你”、“追求卓越,成功将不期而至”、“减负路上,且思且行”等话题与活动来自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大家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在其乐融融的思想交流中,理性的教育思考在不断地升华,规范的制度约束成为教师的教育自觉。三是充满深情的主题活动。例如,“吴小教师职业幸福分享会”是每年专为即将退休的普通教师举行的。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那师生之间的深情回忆、热情互动,使得主题论坛也蕴含了浓浓的情谊。
  2.在正确的职业习惯养成中成为制度管理的主人
  只有正确的职业习惯养成才能使教师们摆脱被动的制度管理的桎梏,成为制度管理的主人。我们倡导遇事要思考:为什么做,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为什么做,即怎样做正确的事,这是成事的关键。怎样做,即怎样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怎样做得更好,即怎样把事做得更有新意。对教师来说,只有创新才能在平时纷繁的日常工作中享受职业幸福。
  例如,吴小的每项工作,无论大小,事前都有充分的酝酿与思考、步序与动员,即使是上级临时紧急布置的任务,吴小也不用走过场的态度应付对待,而是尽可能地结合学校的实际,挖掘整合各种积极的因素认真地思考和慎重地对待。我们认为,学校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与职业习惯对教师而言就是无声的示范。所以,吴小的每项工作都不是为做而做,而是在“共同生活”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有依据、有方法、有新意地落实。
  3.在“项目负责与协作”中追寻“成事中成人”的美好境界
  在教师管理中,吴小坚持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成事中成人”的工作策略,并建立“项目负责与协作”的工作模式。学校的活动可由项目负责人策划组织,并召集相关协作者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成为活动的承担者,负责规划工作、设计方案,并在活动中不断地调整,协作者主动地配合承担者做好工作。例如,“江浙沪”三地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研讨活动就是由吴小的人事秘书作为项目负责人策划、组织的;又如,吴小体育组的教师承担了国际小学生华文朗诵比赛参赛节目的项目(名为“畅游童年”)。吴小的很多活动都在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在协作者的支持与配合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协作者,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二、在“共同生活”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
  学校倡导“共同生活”的办学理念是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分工与协作,又有群体的交流与分享,还有个体的思考与判断。最终,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使每个个体生命充分地发展和成长。
  1.专题研讨打造专业成长共同体
  每学年吴小都要策划与承担省市区专题研讨公开教学活动,仅2011年就举行了各个学科的七场专题研讨会。这些活动涉及执教教师23位,每位教师身后都有一个年级学科的团队,他们一起研究探讨、备课试教,看似一位教师承担的任务成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平台。另外,学校两周一次的校级专题研究活动,每次都有教师承担上课、评课等研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实践、思考和发展。
  2.扁平化管理促成年级发展共同体
  在学校管理中,年级组长常常是个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尴尬角色。因此,吴小制定并实施了年级组长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一是每学期教师的人事聘用由年级组长来决定,二是让年级组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包括讨论学校工作和评定绩效考核等。在学期初,年级组长带领全组教师共同策划筹备各项工作(大到年级的重点工作,小到办公室布置的诸多事宜);在学期末,在年级工作经验分享会上,年级组长对这一学期的年级工作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描述,教师们在聆听中分享、在分享中感动、在感动中升华,由此增添了精神成长的力量。
  例如,年级组内有青年教师的家长难以沟通,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组里全体教师一起出谋划策、巧妙沟通。又如,年级组内有学生发生了意外,在年级组长的指挥下,有汽车的教师开车送学生到医院,有力气的教师背着学生进入诊室,善于沟通的教师忙前跑后挂号找医生。还如,一年一度的“吴小春晚”是教师们的期待,大家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编、演、说、唱、跳,创意无限,快乐无穷。在温馨的气氛中,教师有了家的感觉。就这样,小小年级组成了教师们心灵的家园。   3.志趣相投凝聚兴趣发展共同体
  在学校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其思想、意识、能力等素养都在“共同生活”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共同生活”的办学理念真正地滋养着师生的成长。
  (1)博客社团有声有色
  吴小的“吴桥之声”博客社团勇于发现教育中正在经历的新问题,并积极探究、努力思考,其极为坦诚又颇有见地的思考和交流,不仅吸引了校内许多教师的参与,更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师生的关注。
  (2)诵读社团一举成名
  诵读社团是吴小青年教师的最爱,他们把古诗词的诵读与音乐、舞蹈、表演相融合,从而生动地阐释对经典的理解。吴小的诵读社团不仅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演出,其录制的节目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3)读书社团精彩无限
  吴小的读书社团,其成员因书香而结缘。他们积极进行的好书推荐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现今,每周二的教师例会,在开始的十分钟,都会由读书社团的成员带领教师们一起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就这样,全体教师在共同学习中一起反思教育的本质。
  (4)热门社团共享快乐
  学校的健身操社团、养生保健社团、乒乓社团等也是教师们追捧的热门社团。不少教师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一起,在相互的切磋中探寻和发挥自我的潜能,共享成长的快乐。因为教师置身于“共同生活”办学理念浸润下的学校,所以学校不仅是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场所,更是其灵魂可以皈依的净土。
  三、在“共同生活”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学生活动设计研究
  在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中,吴小坚守学生立场,力求让每个学生享受丰富而有意义的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历程。于是,“学生喜欢”成为吴小设计活动的起点,“学生成长”成为吴小设计活动的宗旨。
  1.考试就像“玩”一样开心
  在以往,学期过半时,校园里总是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师生努力备战,积极迎接各学科的质量调研。但如今,我们将传统的考场移到了操场,把传统的考试变成了有趣的活动。学生们既可以通过报名成为选手上台参与竞争,也可以申请作为后援团在台下抢答。活动的内容既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又涉及科学、体育、音乐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玩”得很过瘾,而教师也成了学生们的朋友,或主持节目,或友情客串。
  2.我的评价我做主
  “学会做最好的自己”的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活动也值得一提。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丰富多彩的主题参与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公民素养,建立创新的评价机制。具体而言有两个创新:一是变班主任、家长双线评价为学生、教师、家长、同伴全方位参与的立体评价。二是变传统的评比表格为新颖的“小公民存折”。具体做法是:给学生发放他们喜欢的卡通贴纸奖章,存入“小公民存折”。存入“小公民存折”的卡通贴纸奖章越多,学生的表现就越优异。这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将排好队,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接受赠予的奖品。奖品中不仅有诱人的小文具,还有学生们期待的“作业免做券”,更有引得全场阵阵欢呼的“与校长拥抱一次”的惊喜。一张“小公民存折”,储蓄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成为学生进步的见证。
  3.成长在体验中升华
  纪录片《开往春天的校车》使吴小200多名六年级学生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同龄人为了上学而保有的那份坚韧。为让学生身体力行、感同身受,吴小举办了“徒步3小时,走12公里路”的活动。这次活动不是春游,而是一次课外实践和教育活动,因此没让学生带任何零食和饮料。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比较轻松,一个小时过去后,有一部分学生显出疲态。这时,教师就在一旁鼓励他们尽量坚持。到达终点后,在活动中表现出顽强精神的学生获得了奖励徽章。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身处山区的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锤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总之,吴小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以两个目标为根本:一是使每个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二是让每个学生明确现在的生活是幸福而有意义的,以便为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马卡连柯的“课堂教学生活”再到叶澜教授的“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无不赋予教育以生命激情,无不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如今徜徉在吴小朴素的校园,看见学生们活泼的身影,听到学生们的欢声笑语、或吹拉弹唱,那纯真甜美洒满校园的角角落落……的确,学校因“共同生活”而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从没想过我会走上这样一条路。  我叫李晓容,是四川省马边县袁家溪小学的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现担任三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和众多的特岗教师一样,毕业的时候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满腔的热情准备投入到未来的事业中。当我选择特岗教师时,或许刚开始并没把它当作事业来奋斗,可不曾想到,在袁家溪的这三年,成为我一生的宝藏。在这里,我伤心过、委屈过、开心过、成长过。我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懂得自己肩负的
刚上大学时,我曾想把已选择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转为师范专业,为的是毕业后去当一名教师。可深思熟虑后,我放弃了,因为我怕受不了教师这一行的清贫。于是我继续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样会有更大的希望留在大城市。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大四。找工作近在眼前,一番努力后,我获得了几个工作机会。报考特岗教师实在是个巧合。室友一直准备考特岗教师,让我陪考,于是跟他一起报考。意外的是:他落选了,我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政府马上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科学、有效并受学生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情感能力是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1]。随着教育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情感能力也伴随着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逐渐地被教育工作者明确地认识,成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能力,并引起广泛地关注。  情境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运用情感驱动原理促进教学。教师的“爱”与学生的“情”相互交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更促使实施情境教育的教师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和热爱。于是,教师驾驭情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由以往一味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思维,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宗旨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感,提高历史学
自主学习语文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三个优势:一是能计划和组织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二是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有效率的自律者,不仅对完成学习任务充满信心,更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三是能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变革,使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我
在历史、地理教学中,晦涩、拗口的人名和地名是教学的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手段,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在备课中吃透教材,活用文字,让枯燥乏味的人名、地名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一、巧设“包袱”,寓教于乐  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谜语、脑筋急转弯,吊
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能位列“三怕”之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与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疏远,二是教师未能有效处理文言文教学的“收放问题”。本人认为其中第二点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教师们认为文言字词艰涩难懂,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一言堂”“满堂灌”,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民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恶、畏惧、排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