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橡胶园灵芝属真菌分类研究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通过对采自海南省儋州、文昌、澄迈、五指山、白沙、三亚、东方、临高、定安、琼中、陵水等11个市、县的中、老龄橡胶树林段及其防护林的病、死树及树桩上的灵芝属真菌标本180余份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灵芝属真菌17种,分别为白边树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层叠灵芝(G. lobatum)、长管灵芝(G. annulare)、黄边灵芝(G. luteomarginatum)、灵芝(G. lucidum)、南方树舌灵芝(G. australe)、热带灵芝(G. tropicum)、唐氏灵芝(G. donkii)、橡胶灵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 gibbosm)、树舌灵芝(G. applanatum)、菲律宾灵芝(G. philippii)、褐灵芝(G. brownii)、薄盖灵芝(G. capense)、马蹄状灵芝(G. ungulatum)、吊罗山灵芝(G. diaoluoshanense)和无柄灵芝(G. resinaceum)。其中橡胶灵芝和菲律宾灵芝为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重要病原菌,热带灵芝(G. tropicum)、薄盖灵芝(G. capense)为引起台湾相思、木麻黄、桉树等防护林树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关键词 海南;橡胶树;防护林;灵芝属;真菌
  中图分类号 Q94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180 samples of Ganoderma basidiocarps had been collected from Rubber trees at 11 counties in Hainan, Danzhou, Wenchang, Chengma,Wuzhishan, Baisha, Sanya, Dongfang, Lingao, Dingan, Qiongzhong and Lingshui during October 2010 to May 2013. 1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s 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G. lobatum、G G.annulare、G. luteomarginatum、G. lucidum、G. australe、G. tropicum、G. donkii、G. pseudoferreum、G. gibbosm、G. applanatum、G. philippii、G. brown、G. capense、 G. ungulatum、G. diaoluoshanense、G. resinaceum、G. pseudoferreum and G. philippii were the major pathogen of rubber tree red root rot. G. tropicum and G. capense were 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Acacia confusa,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ad.
  Key words Hainan; Hevea brasiliensis; Shelter forest; Ganoderma; Fungi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9.026
  灵芝属(Ganoderma)真菌均为木腐真菌,其中有些种是重要的药用真菌,有少数种类则是引起树木枯死或根腐病的重要病原菌。由橡胶灵芝(G. pseudoferreum)引起的橡胶树红根病是橡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分布广,为害重,给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1]。Wakefield于1918年将采自马来西亚的橡胶树红根病的灵芝属病原菌鉴定为菲律宾灵芝(G. philippii),并建立模式种[2]。Corner[3]1931年鉴定引起马来西亚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是G. pseudoferreum(wakef.)Over.et Steinm,Steyaert[4]在1972年经过比较将G. pseudoferreum作为G. philippii的同物异名。在中国国内,赵继鼎[5]在1989年编写的《中国灵芝新编》中,报道海南灵芝属真菌有54种,钟金霞[6]、李碧英[7]等研究认为海南岛灵芝有76种,均把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定为G. philippii(Bres.et.Henu)Bres.;丁雄飞[8]1995年对采自云南病死橡胶树树桩上的130号灵芝属真菌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鉴定出6个种,其中包括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G. philippii;张运强等[9-10]分别在1997、2000年报道在海南的新进、新垦、南林、中坤和儋州等地采集橡胶树红根病原为G. pseudoferrreum,而采自琼中加钗农场的标本不是G. pseudoferrreum,可能是另一个种。海南作为国内的第一大天胶生产地区[11],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地形地势复杂,气候条件湿热,适宜灵芝属真菌的生长,进一步研究海南橡胶树园灵芝属真菌资源,可为进一步发展胶园药用灵芝种植提供菌种材料;同时,确定病原灵芝的种类,明确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是否存在2个以上的种十分有必要,可为生产防治橡胶树红根病及灵芝属真菌所致的木腐菌病害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于海南省儋州、文昌、澄迈、五指山、白沙、三亚、东方、昌江、临高、定安、万宁、琼中、保亭、海口等18 个市、县中、老龄橡胶树林段及其防护林的病、死树及树桩上随机调查采集灵芝属真菌担子果标本180余份。样本采回后及时分离、纯化;担子果经35 ℃烘干保存。   1.2 种类鉴定
  采回的担子果记录其子实体长度、宽度、厚度、形状、颜色等形态指标,同时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测量子实体的菌丝、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并测量其大小,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及吴兴亮等的《中国灵芝图鉴》、应建浙等的《中国药用真菌图鉴》、赵继鼎的《中国灵芝新编》、卯晓岚的《中国大型真菌》及戴玉成的《中国林木病原腐朽菌图志》等资料对所采标本进行种类鉴定[12-16]。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海南18个县市橡胶林段的调查、采样,其中有7个市县未采到灵芝属样本,对从其余11个市县采集到的180份灵芝属真菌样本进行初步鉴定,共确定灵芝属真菌17种,分别为白边树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层叠灵芝(G. lobatum)、长管灵芝(G. annulare)、黄边灵芝(G. luteomarginatum)、灵芝(G. lucidum)、南方树舌灵芝(G. australe)、热带灵芝(G. tropicum)、唐氏灵芝(G. donkii)、橡胶灵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 gibbosm)、菲律宾灵芝(G. philippii)、褐灵芝(G. brownii)、薄盖灵芝(G. capense)、树舌灵芝(G. applanatum)、马蹄状灵芝(G. ungulatum)、吊罗山灵芝(G. diaoluoshanense)和无柄灵芝(G. resinaceum)(见表1)。
  在所鉴定出的17种灵芝中,生长于橡胶树上的有15种,在胶园防护林上生长的有8种。其中橡胶灵芝(G. pseudoferreum)和菲律宾灵芝(G. philippii)是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重要病原菌。薄盖灵芝(G. capense)是引起木麻黄、桉树等防林树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3 海南橡胶林灵芝主要种记述
  3.1 层叠灵芝Ganoderma lobatum(Schwein.)G.F.Atk,1908(附图1)
  担子果多年生,木质,无柄,具柄基。菌盖多层叠加呈半圆形,大小16 cm×11.2 cm,厚1.78~5.25 cm;表面黑褐色,无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边缘钝;菌肉厚0.2~0.4 cm;菌管单层,厚0.2~0.5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4~5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无色,宽2~5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4.9~7.8 μm×6.1~10.5 μm,表面具小刺,顶端平截,内壁褐色。标本号:儋州为NO. LY68、NO. LY701006,NO. NC 701007,NO. XP701008、NO. XP701051、NO. DJ20130701064;文昌为NO. QL 20130701051、NO. QL 20130701052、NO. QL 20130701053、NO. QL 20130701054;澄迈为NO. QT20130701105、NO. QT20130701106、NO. QT20130701107、NO. QT20130701108;定安为NO.LM86、NO.LM87、NO.LM127、NO.LM132、NO.LM133。
  层叠灵芝在灵芝科比较容易鉴别,子实体层状加厚,一般无柄,侧生于树桩或死树头上。此种在调查中发现儋州,澄迈,文昌居多。儋州地区在橡胶树和胶园防护林的桉树上发现,澄迈和文昌只在橡胶树上发现,定安则发现于橡胶园防护林的苦楝树上。
  3.2 长管灵芝Ganoderma annulare(Fr.)Gilb.,1961(附图2)
  担子果一年生,木栓质,无柄,具侧生柄基。菌盖半圆形,17 cm×24.5 cm,厚0.83 cm;表面灰褐色,无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边缘钝,白色或灰白色。菌肉的黑色壳质层厚0.5~0.8 cm,菌管表层灰白色,单层,厚0.75~1.65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
  骨架菌丝黄褐色,宽5.0~7.4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无色,宽2.4~4.8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4.0~7.2 μm×7.3~8.6 μm,表面具小刺,顶端平截,内壁褐色。
  标本号:儋州为NO. CP66、NO. CP67、NO. CP69、NO. 20130701076,NO. LY87;临高为NO. JL122。
  长管灵芝的子实体多层,与层叠灵芝的区别在于不是层叠状加厚,而是覆瓦状加厚且加厚不象层叠灵芝那样密实,纵切可见菌管层几乎占据子实层的大部分。在儋州发现于橡胶树和防护林的印度紫檀上,临高地区在防护林的桉树上有发现。
  3.3 灵芝Ganoderma lucidum(Curtis:Fr.)P.Karst,1881(附图3)
  担子果一年生,木栓质,有侧生菌柄,长8.2 cm,粗2.3~4.0 cm。菌盖半圆形,15.34 cm×11.25 cm,厚0.5~3.3 cm;表面红褐色,有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边缘稍钝;菌肉厚0.4~0.8 cm,菌管厚0.4~0.9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4~5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无色,宽2~5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4.9~7.8 μm×6.1~10.5 μm,表面具小刺,顶端平截,内壁褐色。
  标本号:儋州为NO. XP65,NO. NCNC701044。
  由于该种的外观特征和药理疗效已经深入人心,红色的子实体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胶农在打理胶园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而易被采摘。我们调查时只在儋州地区橡胶树桩上发现隐藏在杂草中的2个样本,个头较小。
  3.4 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Fr.)Pat,1889(附图4)   担子果一年生或多年生,木质,无柄或具柄基。菌盖半圆形,表面黑褐色,多个菌盖生长后易连接在一起,大小10~13 cm×12~15 cm,厚1.2~5.25 cm,无漆样光泽,有同心环带部分菌盖龟裂;边缘钝,浅褐色至白色;菌肉褐色,厚0.5~2.0 cm,有黑色壳质层;菌管褐色,单层,厚0.5~0.9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孔面灰白色。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5.4~7.7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透明,宽2.0~5.7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6.1~9.9 μm×4.3~7.2 μm,表面具小刺,顶端平截,内壁褐色。标本号:儋州为NO. DJ55、NO. HQ58、NO. LY62、NO.LY63、NO. XP64、NO. ST74、
  NO.LY20130701009、NO.LY20130701010、NO.NC20130701011、
  NO.NC20130701012、NO. NC20130701013、NO. LY20130701043、
  NO. 9D20130701074、NO. 2D20130701075、NO. DJ20130701118;文昌为NO. WC20130701100、NO. WC20130701101、NO. WC20130701102;澄迈为NO.ST74;琼中为NO.JC 20130701083、NO.JC 20130701109、NO.JC 20130701110、NO.JC 20130701111、NO.JC 20130701112、NO.JC 20130701113、NO.JC 20130701114、NO.JC 20130701115、NO.JC 20130701116;三亚为NO.GLW142;定安为NO.LM 20130701096。
  南方灵芝在海南较常见,由于与树舌灵芝G.applanatum外观相近,在鉴定过程中容易混淆,区别在于南方灵芝的子实体菌肉层有黑色壳质层,而树舌灵芝没有。调查发现澄迈、儋州、琼中、文昌、三亚、定安均有分布。在澄迈、儋州、文昌、三亚只是在橡胶树上有发现,琼中则在橡胶树和防护林的苦楝树上有发现,而定安只发现于防护林的苦楝树上。
  3.5 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1910(附图5)
  担子果一年生,木栓质,有侧生菌柄,菌柄长25~30 cm,粗2.4~4.8 cm。菌盖半圆形,表面红褐色,大小8.5~21 cm×9.5~12.5 cm厚0.8~1.1 cm,具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边缘稍钝,淡黄色至白色;菌肉厚0.5~0.8 cm;菌管厚0.4~0.5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3.1~5.4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透明,宽1.9~3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4.2~7.5 μm×6.0~10.2 μm,顶端平截,内壁褐色,表面具小刺。
  标本号:儋州为NO. HY77、NO. HY76、NO. HY75、NO. LY 701082、NO. HYD78、NO. DJ701083;NO. LY 20130701119、NO. LY 20130701120、NO. LY 20130701121、NO. DJ 20130701122、NO. DJ 20130701123、NO. DJ 20130701124;文昌为NO. BMW20130701103;琼中为NO.XJ 20130701087;东方为NO.DT20130701084。
  热带灵芝在海南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台湾相思树上生长较多,是危害台湾相思树造成其死亡的重要病原菌。此种与灵芝G. lucidum外观相近,区别在于热带灵芝的成熟子实体一般没有菌柄,只在长成过程中缺乏阳光时才会形成菌柄,且形成的菌柄与G. lucidum的原生菌柄不同。在橡胶树树桩上的烂洞中可形成长25~30 cm的粗壮菌柄。此次调查中主要发现于儋州、文昌、东方。
  3.6 唐氏灵芝Ganoderma donkii Steyaert,1972(附图6)
  担子果一年生,木栓质,无柄。菌盖半圆形,表面灰褐色,大小18.3 cm×12 cm厚0.67~3 cm,无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边缘圆钝,白色或灰白色;菌肉有黑色壳质层,厚0.5~1.6 cm;菌管表层灰白色,单层,厚0.75~1.2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5个。
  骨架菌丝黄褐色,宽4.8~7.1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透明,宽3.4~7.8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6.4~8.4 μm×4.5~6 μm,顶端平截,内壁褐色,表面具小刺。
  标本号:儋州为NO. LY61、NO. DJD72、NO. XPPDD85。
  唐氏灵芝在海南岛发现较少,仅在儋州地区橡胶树桩上发现。
  3.7 橡胶灵芝Ganoderma pseudoferreum(Bres & Henn)Bres,1932(附图7)
  担子果一年生或两年生,木栓质,无柄。多个菌盖复生呈扇形,基部相连呈覆瓦状,大小22 cm×42 cm,厚0.25~2.7 cm,表面灰褐色或土褐色,无漆样光泽,有较宽的同心环纹;边缘钝,白色;菌肉有黑色壳质层,厚0.7~1.5 cm,菌管表层白色,单层,厚0.3~1.9 cm,菌管层不发育或发育不明显,解剖发现有的担子果菌管层的管口虽呈白色,但无成熟担孢子。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6.2~7.3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透明,2.5~5.5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4.7~5.3 μm×6.3~7.7 μm,顶端平截,透明。
  标本号:儋州为NO. DS57、NO.DS59、NO. LY60、NO. XP70、NO. XP71、NO. DJ80、NO. XP83、NO. XP84、NO. NC20130701045、NO. XP20130701046、NO. NC20130701047、NO. 20130701057、NO.DJ20130701058、NO.DJ20130701059、NO.DJ20130701060、NO.XP20130701061、NO.LY20130701062、NO.LY20130701069、NO.DJ20130701079、NO.LY20130701104、NO. HQ20130701117;文昌为NO. 20130701070;东方为NO. GB20130701085;三亚为NO. YLW20130701099、NO. YLW 20130701127;陵水为NO. DLS 20130701129、NO. DLS20130701130、NO. DLS 20130701131、NO. DLS 20130701132、NO. DLS 20130701133。   此种是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儋州、文昌、东方、三亚、陵水地区的橡胶树上均有发现。Steyaert[4]根据保存在kew的干标本的描述而认为与该种与G. philippii是同物异名,由于在kew的标本是个不成熟的担子果且个体很小,判断两者为同物异名显得证据不够充分。在海南的调查发现,此种的担子果个体大,菌盖较薄呈覆瓦状生长,在少数担子果上出现在大菌盖上长出小菌盖的“叠生”现象,这在G. philippii的担子果中则没有发现,而且其担子果下表面灰白色,菌管层发育不好或仅有少量担孢子。
  3.8 菲律宾灵芝Ganoderma philippii(Bres & Henn)Bres,1932(附图8)
  子实体一年生或多年生,木栓质,无柄。菌盖扇形,表面深褐色,复生,基部相连成覆瓦状,大小17 cm×22 cm,厚0.39~3.9 cm,无漆样光泽,有明显且致密的同心环纹,边缘钝,白色。菌肉有黑色壳质层,厚0.5~1.7 cm,菌管表层灰白色,多层,厚0.3~1.9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5.2~7.4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透明,宽3.5~6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4.5~5.8 μm×6.3~8.4 μm,顶端平截,内壁褐色,表面有小刺或疣突。
  标本号:琼中为NO. DF51、NO. 52、NO. DF53、NO. DF54、 NO. XJ56 NO. YJ20130701125;五指山为NO. NS701001、NO. NS701002、NO. MD701003、NO. NS701004、NO. NS701005、NO. CH701017、NO. CH701018、NO. CH701019、NO. CH701020、NO. CH0701021、NO. CH0701022、NO. CH0701023、NO. CH0701024、NO. CH 0701025、NO. CH0701027、NO. CH0701028、NO. CH 0701029、NO. CH0701030、NO. CH 701031、NO. CH701032、NO. CH701033、NO. CH0701034、NO. CH701035、NO. CH0701036、NO. CH701037、NO. CH701038、NO. CH701039、NO. CH701040、NO. CH701048。
  此种也是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主要病原,它是Wakfield(1918)在马来西亚橡胶林采集到一个不完全发育的担子果鉴定并建立模式种[2]。后期Petch[17]做过研究,除子实体外观描述一致外,记载的标本也表明该种成熟的担子果很少发现,因而记录其担孢子很难找到。调查中,只有澄迈、琼中、五指山地区发现,且都只在橡胶林采集到标本,与G. pseudoferreum区别在于该种担子果个体较小,菌盖较厚,同心环纹较密,颜色较深,菌管表面白色,少见发育菌管层,担孢子表面有小刺或疣突。
  3.9 有柄树舌灵芝Ganoderma gibbosm(Nees)Pat,1928(附图9)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平侧生菌柄,菌柄长9.78 cm。菌盖半圆形,表面灰褐色,大小8.63 cm×6.85 cm,厚0.4~1.65 cm,无漆样光泽,有同心环纹,边缘稍钝;菌肉厚0.2~0.4 cm,菌管单层,厚0.2~0.5 cm;管口圆形,每毫米4~6个,表面白色膜。
  骨架菌丝淡黄褐色,宽3.8~7.3 μm,树枝状分支,生殖菌丝透明,宽2~5.8 μm。担孢子卵圆形,大小6.2~9.8 μm×4.1~6.7 μm,顶端平截,内壁褐色,表面有小刺。
  标本号:儋州为NO.LY701073、NO.LY701077、NO. LY701078、NO.DJ79、NO.XP82、NO.XP86、NO.XP701014、NO.NC701042;五指山为NO. MD701016、NO. MD701026、NO.CHD701015、NO. CH701041;文昌为NO.QL701071;定安为NO. 20130701093、NO.20130701094、NO.20130701095。
  有柄灵芝在海南地区分布较分散,儋州、文昌、五指山、定安均有发现,其中除定安是在防护林的印度紫檀上发现外,其他地区均为橡胶林里发现。此种担子果与树舌灵芝(G. applanatum)外观上相近。Lloyd[18]记载的该种在温带是G. applanatum,到了热带担子果变小并长柄就成了G. gibbosm。赵继鼎[5](1981)与《中国灵芝新编》中也把2个种当成变种对待(G. applanatum var. gibbosm)。
  4 讨论与结论
  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已有100多年历史,优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灵芝属真菌资源,海南居民长久以来很会识别和采集各种灵芝药用和作为食材。本次调查统计发现,全岛18个市县中,随调查次数、调查时间及调查范围的不同,在橡胶树林所采集到的样本数量也不同,其中:儋州采集的样本最多,鉴定的种类也最多,主要以橡胶灵芝和南方树舌为主;五指山采集样本也较多,但优势种集中在菲律宾灵芝上,可能与当地高海拔、湿润的气候环境有关;澄迈和文昌等地样本和种类都比较少。调查时在有些市县的胶园中没有发现灵芝属真菌的担子果,分析原因主要有2方面:一是近年来随着干胶价格的提高,胶农对橡胶园管理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一但发现患病死的橡胶树会及时进行处理,并定期除草,同时在根病区挖掉树桩后补种树苗的措施也大大减少了灵芝担子果生长的必要条件;二是灵芝属真菌的担子果很多都是可以药用,如热带灵芝在市场上可卖到400元/kg以上,胶农在管理胶园的过程中看到担子果就会采集作为药用,因而有些地区未能采集到样本。   尽管海南的灵芝被人们采集利用十分频繁,但此次在橡胶园还是发现了15种灵芝属真菌,胶园防护林发现了8种灵芝,与之前丁雄飞[8]报道的云南橡胶垦区灵芝种类多出9种,即层叠灵芝(G. lobatum)、长管灵芝(G. annulare)、树舌灵芝(G. applanatum)、黄边灵芝(G. luteomarginatum)、灵芝(G. lucidum)、热带灵芝(G. tropicum)、橡胶灵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 gibbosm)、褐灵芝(G. brownii)和唐氏灵芝(G. donkii);已报道的四川灵芝(G. sichuanense)和河口树舌(G. henkouense)在此次研究中未发现。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灵芝在相同宿主而纬度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其种类的多样性也不同。研究中发现,同一种类的灵芝,生长于不同的生境及不同树种上,或者是其新鲜担子果与干燥的担子果,在形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其中以薄盖灵芝(G. capense)表现最为明显。另外,橡胶园内生长的部分灵芝担子果,在生长期如遭遇胶园施用草甘磷类除草剂后,担子果会呈畸形生长,表面长成凹凸不平的脑髓状,与正常生长形成的担子果在形态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虽然Corner[3]在1931年鉴定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是G. pseudoferreum,Steyaert[4]在1972年认为G. pseudoferreum和G. philippii是同物异名,赵继鼎先生著的《中国灵芝新编》也认为红根病病原是G. philippi,但是,笔者到海南不同橡胶树红根病病区采样时发现,症状相同的橡胶树红根病病树,确实长有2类形状不同的子实体,以儋州地区为代表,采集的样本与Corner[3]发现并描述的子实体一致,采集到的大部分子实体很大(大于10 cm),都没有产孢层或产孢层很少,没有发现担孢子,只在偶尔采集到的超大(大于30 cm)子实体中才发现有少量担孢子,担孢子表面少疣突或光滑。另一类以五指山地区为代表,采集的样本子实体也较大,外形与儋州的差别则很大,在成熟的产孢层中发现的担孢子有明显疣突,鉴定为G. philippii,这2种灵芝菌均致病性测定均能引起橡胶树红根病[19]。这与张运强在1997和2000年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菌不仅仅是G. pseudoferreum,还存在有G. philippii,而这2个种在引起橡胶树红根致病性方面的差异等,值得进一步研究[5-8]。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海南岛可以入药的灵芝多达16种,在本研究中,灵芝,热带灵芝,树舌,有柄树舌已经在民间长期作为治疗和预防人类胃病,冠心病,肝炎、癌症等疾病的良药,而其他未入药的灵芝种的潜在药效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和开发利用。海南岛作为中国第一大植胶区,胶园面积大,每年都会更新大量的橡胶木材,除去做家具,木料板外的树干和粗枝,大部分小枝条都被农民在家中用作柴火,蕴藏着的大量橡胶树木材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而海南橡胶园灵芝种丰富的多样性及橡胶园内优越的生态环境为药用灵芝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如能充分利用橡胶树的边材废料和枝条,粉碎后在胶园内进行药用灵芝菌的栽培,既能将剩余木料消化掉,提高胶园附加产出,又能解决天然灵芝产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后续研究若能成功培育出作为农业生产用的优势菌株,将会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20]。
  参考文献
  [1] 黄雅志, 刘昌芬. 橡胶树根病及其治理措施[J]. 云南热作科技, 1993(1): 7-14.
  [2] 赵继鼎, 张小青.中国真菌志(第十八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39.
  [3] Corner E J H. The identity of fugus causing wet-root rot of rubber trees in Malaya[J]. Journal of RRIM, 1931, 3(2): 120-123.
  [4] Steyaert R L. Species of Ganoderma and related genera mainly of the Bogor and Leiden Herbaria[J]. Persoonia, 1972, 7(1): 55-118.
  [5] 赵继鼎. 中国灵芝新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6] 钟金霞, 郭建荣, 肖 敏, 等. 海南岛药用灵芝资源的调查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1998, 33(11): 652-654.
  [7] 李碧英, 吴兴亮, 宋 斌, 等. 海南岛药用灵芝真菌资源及分布[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3): 177-178, 244.
  [8] 丁雄飞, 刘昌芬. 云南橡胶树灵芝分类研究[J]. 云南热作科技, 1995(2): 14-19.
  [9] 张运强, 张辉强, 邓晓东. 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的鉴定[J]. 热带作物学报, 1997, 18(1): 16-23
  [10] 张运强, 谢艺贤, 张辉强. 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的鉴定(Ⅱ)[J]. 热带作物学报, 2000, 21(1): 20-24.
  [11] 盛来运, 严建辉.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106.
  [12] 吴兴亮, 戴玉成. 中国灵芝图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226.
  [13] 应建浙, 卯晓岚.中国药用真菌图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363.
  [14] 赵继鼎. 中国灵芝新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253.
  [15]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83-504.
  [16] 戴玉成. 中国林木病原腐朽菌图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68-82.
  [17] Petch T. The diseases and pests of the rubber tree[J]. NATURE, 1921, 108(2721): 524-525.
  [18] Lloyd F E. Rubber and rubber planting[J]. Science, 1914, 40(1029): 411-413.
  [19] 高秀兵, 李增平, 李晓娜, 等.橡胶树几种根病的人工接种方法[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4): 626-630.
  [20] 李荣英, 李学兰. 橡胶树段木露地栽培灵芝试验[J]. 云南热作科技, 1999, 22(3): 36.
其他文献
摘 要 甘蔗与蔗茅杂交的后代材料抗旱、耐寒,在甘蔗抗逆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将其有效应用于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特对甘蔗与蔗茅杂交各世代的染色体传递方式进行研究。采用去壁低渗法对F1、F2杂种及其亲本材料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恒定,F1材料的染色体变幅为10~11条,F2材料的变幅为6~14条;双亲染色体在F1代材料中的传递方式为“2n+
期刊
摘 要 为探究直接检测瓜类单粒种子携带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的快速检测技术,以一步法RT-PCR为基础,构建同时扩增CGMMV基因组3′端和5′端基因的(一步法)双重RT-PCR、双重IC-RT-PCR和巢式双重IC-RT-PCR技术,灵敏度分别为10-3、10-3、10-4,巢式双重IC-RT-PCR灵敏度比双重RT-PCR、双重IC-RT-PCR高10倍。对不同种质、不同来源的种子及
期刊
摘 要 为考察亲水性胶体与紫薯淀粉之间互作机理,以紫薯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的卡拉胶,研究紫薯淀粉/卡拉胶共混体系糊化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布拉邦德黏度曲线表明,与单独紫薯淀粉相比,添加卡拉胶可增加共混体系的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及回生值;静态流变学特性研究表明,紫薯淀粉/卡拉胶共混体系均属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的特征,添加卡拉胶后,可提高共混体系的增稠性,降低其流动性,有助于提高体
期刊
摘 要 为探讨国内割手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8省的52份割手密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1条,多态率达95.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在0.60~0.91之间。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2时52份材料可分为4大类;ISSR分析结果显示,割手密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以用ISSR对割手密
期刊
摘 要 研究热带亚热带双壳贝类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滤食能力及其对海水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凸加夫蛤能有效地清除水体中的叶绿素a,在海水N、P含量分别为0.5 mg/L和0.04 mg/L, 初始藻密度为5×106 cell/L的情况下,72 h就能起到显著效果,144 h(6 d)之后对藻类密度的控制达到理想的效果。当贝密度在1~2 kg/m3范
期刊
摘 要 采用温室水培法开展柚木无性系幼苗缺素试验。观察幼苗在N、P、K、Ca、Mg、Fe、Mn、B、Zn营养元素缺失条件下的表型特征;测定植株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及根、茎、叶部分的生物量(干重)]和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和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Y(II)、ETR值]。结果表明:各个缺素处理均对柚木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出现锈斑及坏死现象,植株长势较弱,其中表现症状最快的是缺氮、
期刊
摘 要 在橡胶树专用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保水剂,研究其对橡胶树专用肥养分释放的影响,并利用经验方程对肥料养分释放曲线进行拟合,以期为开发新型橡胶专用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缓释效果随着保水剂A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寻找到较好的模型进行拟合研究,运用双常数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溶出速率曲线和累积溶出率曲线分别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 8~1.000 0和0.992 3~0.999 9,并得出保
期刊
摘 要 报道了2个海南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属, 管花兰属(Corymborkis Thouars)和长足兰属(Pteroceras Hasselt ex Hasskarl); 8个海南新记录种, 即管花兰[C. veratrifolia(Reinwardt)Blume]、 滇南长足兰[P. compressum(Blume)Holttum]、 窄果脆兰[Acampe ochracea(Lindley
期刊
摘 要 在SDS法的基础上,以富含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的香蕉叶片为材料,通过选择性添加适量5 mol/L KAc(pH4.8)或不同体积无水乙醇分别提取香蕉叶片总核酸、总RNA(不含DNA)和总DNA(不含RNA)。结果表明:不添加KAc的可提取到总核酸;添加1/3体积和2/3体积的KAc得到总RNA,添加1/3体积无水乙醇处理得到总DNA。该结果获得一种简单、快速,能在1次实验中添加不同试剂
期刊
摘 要 为明确拟南芥At2g04450启动子对靶标基因表达的启动作用,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拟南芥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At2g04450上游调控序列,并与pBAR-GUS中间表达载体相连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04450p-GUS,采用农杆菌GV3101介导的渗透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以GUS为报告基因研究该调控序列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病原菌PstDC3000对该启动子的诱导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