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建筑艺术审美品格探究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dy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在整个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占有一定比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建筑,学生都有必要了解其历史、概念、风格特征、形式美、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1.建筑历史的认知
  中国的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的成就。要真正了解中国建筑艺术,就应当从历史和文化中挖掘其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建筑概念及内涵
  建筑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学、音乐、舞蹈一样,代表着某一时期和某一地域的文明程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称建筑为“人类最早诞生的艺术”。建筑物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和积淀下,成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都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建造的,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元,学生对建筑概念及内涵的认识,是学好中国建筑艺术的前提条件。
  3.建筑的文化意蕴
  对建筑文化意蕴的领悟是高中建筑鉴赏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建筑的文化意蕴是指建筑所蕴含的意义、启示和重要内容,往往通过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格局、空间排序、用林营造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讲求和谐统一的中国美学。
  以高中美术鉴赏《进入历史》一课为例,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图1)。它采用木结构构建和庭院式的群组布局,建筑物的色彩特点是黄瓦红墙,十分协调。在命名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取一“和”字,寓意社稷稳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如高中美术鉴赏《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提到的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图2)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还蕴含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被称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土楼造型呈方形或圆形,体量巨大,十分壮观。客家人选择“土”建造住宅,是对自然的尊敬和追崇,表达出深深的故土情怀,是“尊祖崇本”文化理念的体现。
  福建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图3)是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群落,它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雕饰精美(图4),折射出闽南地区高超的建筑技艺,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蔡氏古民居的色彩搭配与装饰图案无不营造出喜庆、团圆的气氛,体现出当地“以家族为中心”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文化形态,以及儒家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
  4.建筑的文化影响
  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千百年来在土木结构的基础上,其建筑造型、布局、结构装饰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风格的形成。如《进入历史》这一课中提及的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主要宫殿建筑均处在南北中轴线上(图5),东西方向的建筑依中轴线而建,相互对称,秩序井然,是封建等级礼制的外现。古人对中轴线布局的迷恋还体现在北京其他宫殿的建筑形式上,如天坛祈年殿(图6),它有着三重屋檐,整体建筑采用圆形造型,逐层叠盖,宝顶镏金,布局对称和谐,建筑前方的三层台基也遵循这一原则。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品格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这一文化品格必然对该民族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影响。以古希腊建筑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强调文明的永恒与崇高,严谨的几何造型体现出西方文化对逻辑的和理性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虽然也以宏伟壮丽而闻名,但建筑高度相对较低,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强调“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感受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品格是高中美术鉴赏建筑部分的重要方面。“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人处理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审美精神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思想相吻合。受这一美学原则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除建筑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造园风格,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进一步体会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例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图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图8)、苏州的留园(图9)和拙政园(图10)。各园均有自身的艺术韵味和审美特征。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对比欣赏、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颐和园“以山为中心”,避暑山庄“园中有山、山中有园”,拙政园“以水池为中心”,留园“以建筑为主”的造园风格。尽管这些园林各具特色,但它们都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文学、建筑为一体,用不同的手法诠释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園林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如“筑山”“理池”“植物”,以及亭台、楼阁、舫、廊、塔、馆、斋、墙、桥等建筑的布局,也是学生需要初步了解的知识。中国园林擅长以“借景”的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同时达到扩展园内空间的目的,比如门洞、漏窗的运用,使空间隔而不绝。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更是将“借景”的手法发挥到极致,远方层层叠叠的西山似乎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与园内的景物浑然一体,使游人观赏的范围大大增加,规模和气魄更显宏大壮丽。
  中国古典园林对花草树木的处理处处体现尊重自然的理念,高耸入云的松柏、婀娜多姿的柳条,以及体现四季更迭的各色花卉,无比充盈着诗情画意和自然韵味。中国古代园林造园的审美内涵,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人的审美观与自然观的互相交融,表现出自然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高度统一的境界。学生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品格,其审美品位自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承古求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现当代建筑与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样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现当代建筑,探索其中展现的现代美学意蕴,同时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建筑在结构、形式、材料、风格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现当代的标志性建筑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兴建的“鸟巢”(图11)、“水立方”(图12),以及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13)等。这些建筑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新颖、简约大方,融入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兼顾实用性、审美性、科技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四、结语
  中国建筑文化根植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审美意蕴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形式美、意境美特征。中国建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引领下,不断追求创新风格,以新的建筑艺术格调和形式展现出当代中国新风貌,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彰显出中国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重视建筑作品的欣赏,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介绍和解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他文献
2018年4月16日至20日,新疆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培训活动在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举办。此次培训活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新疆美术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协办,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承办,来自自治区各地州市36名优秀高中美术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活动针对当前高中新课程标准中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加强美术教师素描速写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绘畫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关注高中美术绘画模块课
期刊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承办的“为师·传艺·树人——首届首都基础美术教育论坛暨京津冀美育高峰会议”将于2018年6月21日至22日召开。会议旨在通过学术汇报与交流、教学研讨、课程观摩等方式,搭建多元的美术教育平台,推進京津冀地区美育繁荣,提升区域内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
期刊
自翻转课堂概念提出以来,微课堂、微课程成了教育界的热词。微课是以多媒体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教学时间短、容量小,但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小”微课中有大学问。不是每堂课都能够使用微课的形式,也不是随意录几个视频播放出来就是微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只有在
期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7年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国人固本工程,铸魂及打底色的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是美术老师责无旁贷的义务,“九十九加一——印象历史人物”系列课程就是笔者的一次探索。  2018年1月8日,“九十九加一——印象米芾”在广东省英德市洽洗镇的英西中学开课了。笔者课前准备了介绍米芾的课件,包括米芾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米芾与洽洗的渊源、米芾拜石的故事等,引起了学生的极大
期刊
2016年,“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在湘西凤凰和古丈举办了两个留守儿童的美术夏令营,采用多方平等参与、教学互动的方式,促进当地美术教育发展。两个夏令营共有二十余名志愿者参与,吸引儿童一百四十多人。2017年的“蒲公英行动”夏令营在湘西龙山惹巴拉村举行,23名志愿者和72名儿童参与了这次活动。本文以2017年湘西当地参与“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的儿童对活动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为基础,结合两年活动的反馈意见,
期刊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  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其丰富多变的笔墨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崇尚自然的美学取
期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剿灭了躲在云南的残余敌人后,接到朝廷的命令,从云南转移到贵州安顺屯军驻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以军事建制命名,称为“××屯”或“××堡”。村落里的人很少与外界交流,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日常练兵、耕种,闲暇时表演地戏娱乐。屯堡人所处地域闭塞,疏于对外交流,这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得以保留。时至今日,地戏在很多地区都已消逝,唯安顺屯堡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历史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免疫标志物,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检测其含量结果与ELISA法结果的符合程度,灵敏度及其特异性作比较分折,并了解TRFIA法测定乙肝两对半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TRFIA法和ELISA法测定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HBV-M)结果及含量。结果:分别用TRFIA法试剂和ELISA法试剂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第六部分的展厅中,展出了大量的三彩文物,为人们了解隋唐五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以“三彩世界”学习单为例,以馆藏唐三彩文物为载体,从其发展、釉色、美术等方面切入,再现“盛世大唐”“丝绸之路”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进一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唐三彩的历史渊源  1905年,工人们在洛阳市北邙山一带修筑铁路时,发现了一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在美术作品中能够看到什么,能获得什么知识和精神、情感上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观看的态度,也需要观者对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学生从少儿时期便在此方面有所积累,其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素养都会获得更大的提升。  提高欣赏评述能力是小学生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内涵既包括提高视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