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偏重内容理解和情感激发,而缺少语言运用的教学状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备课时必须根据文本秘妙,揣摩编者意图,分析学情,确定合适的“语用”教学内容。本文就结合人教版教科书《北京的春节》的备课与教学,谈谈个人的管见。
一、把握文本的“语用”特征
“写法决定教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北京的春节》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本秘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时间为经、活动为纬的行文结构
本文时间跨度大,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活动内容多。面对这么繁杂的内容,作者行文时以时间为经、活动为纬,全文条理清楚,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自然流畅。文章先列举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紧接着,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哪个阶段做什么,文中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加以标示,井然有序地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
2.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
老北京的春节丰富多彩,习俗众多,作者明智地选择除夕、初一、元宵三个内容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余部分则轻描淡写,既全面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习俗,又突出了重点,有详有略,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生动具体的场景描述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其中除夕、正月初一逛庙会和元宵观灯这三个场景写得生动、喜庆,有较强的画面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在叙写具体的节日习俗时总是先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结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4.俗白生动的语言风格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一贯追求“俗白”。《北京的春节》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俗浅易,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文中把粥说成是“小型农业展览会”,把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说成是“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幽默风趣。
二、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当一篇课文有许多“文本秘妙”时,其核心教学价值的确定就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根据《北京的春节》所在的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把握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这是对中年级理解词句的发展,理解的方法更多样,理解层次更深化,更注重课文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其次,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是本学段新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是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对中年级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读书方法的巩固与提高。最后,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也是第三学段语文教学的新内容,具体包括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
教师和学生还要结合单元导读和课后的思考练习领悟编排意图。《北京的春节》所在的第二组的单元导读提醒我们: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时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写除夕,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关于“做年夜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而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写法。由此我们可以拟出《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核心教学目标:一是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二是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学习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三、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期待,探测、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经验,预测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读懂,哪些地方可能读不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学生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内容,依据学习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为了准确把好学情之脉,笔者设计了本课的课前预习单,帮助学生明确课前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有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有价值的对话。
课前预习还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学生在生字词书写方面大部分已能过关,但是很多自幼在南方海滨长大的学生不懂“榛子”,“榛、栗”容易写错;爱热闹、好玩耍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学生对课文中老北京元宵赏花灯的场景充满憧憬,渴望一睹为快;全体学生表示有难度的内容是比较阅读链接部分除夕写法的不同点,并讨论、记录家乡人怎样过春节。放眼孩子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时热闹的春节余温未尽,元宵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作者怎样表现“元宵节灯会”的盛大、热闹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写写家乡的春节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根据以上学情,笔者认为可以确定一个“语用”的教学内容:读写结合,学写“家乡的元宵节(春节)”,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
四、确定明确的“语用”核心
综上所述,《北京的春节》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理清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有详有略的写作思路;品味作者用俗白的语言描述生动的场景。
(4)仿写“家乡的元宵节(春节)”,在迁移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
这四个教学目标中,目标(1)属于积累的范畴,目标(2)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属于内容理解的范畴;目标(3)和目标(4)“揣摩写作顺序”“品味作者用俗白的语言描述生动的场景”,都体现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凸显“语用”核心,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应从生成合适的“语用”教学目标开始。语文教师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在解读教材时把握文体特点,深入挖掘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根据课程标准凸显学段目标,准确领悟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只要目标科学、准确并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将扎实、有效。
基金项目名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FZJJ20130300475)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
一、把握文本的“语用”特征
“写法决定教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北京的春节》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本秘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时间为经、活动为纬的行文结构
本文时间跨度大,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活动内容多。面对这么繁杂的内容,作者行文时以时间为经、活动为纬,全文条理清楚,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自然流畅。文章先列举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紧接着,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哪个阶段做什么,文中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加以标示,井然有序地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
2.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
老北京的春节丰富多彩,习俗众多,作者明智地选择除夕、初一、元宵三个内容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余部分则轻描淡写,既全面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习俗,又突出了重点,有详有略,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生动具体的场景描述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其中除夕、正月初一逛庙会和元宵观灯这三个场景写得生动、喜庆,有较强的画面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在叙写具体的节日习俗时总是先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结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4.俗白生动的语言风格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一贯追求“俗白”。《北京的春节》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俗浅易,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文中把粥说成是“小型农业展览会”,把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说成是“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幽默风趣。
二、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当一篇课文有许多“文本秘妙”时,其核心教学价值的确定就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根据《北京的春节》所在的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把握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这是对中年级理解词句的发展,理解的方法更多样,理解层次更深化,更注重课文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其次,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是本学段新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是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对中年级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读书方法的巩固与提高。最后,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也是第三学段语文教学的新内容,具体包括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
教师和学生还要结合单元导读和课后的思考练习领悟编排意图。《北京的春节》所在的第二组的单元导读提醒我们: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时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写除夕,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关于“做年夜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而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写法。由此我们可以拟出《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核心教学目标:一是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二是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学习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三、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期待,探测、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经验,预测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读懂,哪些地方可能读不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学生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内容,依据学习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为了准确把好学情之脉,笔者设计了本课的课前预习单,帮助学生明确课前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有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有价值的对话。
课前预习还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学生在生字词书写方面大部分已能过关,但是很多自幼在南方海滨长大的学生不懂“榛子”,“榛、栗”容易写错;爱热闹、好玩耍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学生对课文中老北京元宵赏花灯的场景充满憧憬,渴望一睹为快;全体学生表示有难度的内容是比较阅读链接部分除夕写法的不同点,并讨论、记录家乡人怎样过春节。放眼孩子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时热闹的春节余温未尽,元宵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作者怎样表现“元宵节灯会”的盛大、热闹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写写家乡的春节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根据以上学情,笔者认为可以确定一个“语用”的教学内容:读写结合,学写“家乡的元宵节(春节)”,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
四、确定明确的“语用”核心
综上所述,《北京的春节》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理清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有详有略的写作思路;品味作者用俗白的语言描述生动的场景。
(4)仿写“家乡的元宵节(春节)”,在迁移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
这四个教学目标中,目标(1)属于积累的范畴,目标(2)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属于内容理解的范畴;目标(3)和目标(4)“揣摩写作顺序”“品味作者用俗白的语言描述生动的场景”,都体现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凸显“语用”核心,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应从生成合适的“语用”教学目标开始。语文教师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在解读教材时把握文体特点,深入挖掘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根据课程标准凸显学段目标,准确领悟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只要目标科学、准确并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将扎实、有效。
基金项目名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FZJJ20130300475)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