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老师怕教,学生怕写,大有谈“文”色变之势,这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让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呢?我这几年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树立信心,是乐于作文的前提
居里夫人说:“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遇难而退,终将一事无成;反之,一个人信心百倍,知难而进,必将走向成功,作文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块写作的料——缺少形象思维,阅读面狭窄,词汇贫乏,其实这是一种“畏难”心理作怪。对作文缺乏自信,举“笔”维艰,哪能不屡战屡败呢?所以破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树立自信是学生乐于作文的前提。笔者每接一届新生,都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坚信作文不难,坚信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我的学生都不怕作文,5分钟写250字的小短文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考场上写起作文来总能洋洋洒洒,下笔成章。”学生用怀疑的神情看着我:“我们说到作文就头皮发麻,这可能吗?”于是我和学生来个“君子协定”:一个月后见分晓。从此每天上课前都抽五分钟进行“魔鬼训练”。笔者在黑板,学生在下面,比赛着写。学生的寫作速度和质量一天天提高,有的学生渐渐地超过老师。学生看着自己一天天进步,信心也一天天增强,作文的恐惧感也早已丢到爪洼国去了。
二、丰富底蕴,是乐于作文的源泉
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不熟悉生活,学校搞封闭式管理,家长害怕子女混入复杂的社会,沉重的课业负担把他们关在教室里,没有时间了解社会,没有时间贴近生活,不但生活根底浅,而且语言底子也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底蕴的学生作文时总是抓耳挠腮,面红耳赤,憋了半天也写不出两句来,这叫学生哪能不怕作文呢?因而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底蕴。有了厚实的底蕴,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有快乐的源泉。生活是作文之根本,语言是快乐的表现,我们就从积累生活和语言开始吧。
其一,积累素材。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并且能畅快地说,畅快地写,就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对学生而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只要留心,素材无处不在。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想,分门别类地记下有意义的素材: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亲朋好友道听途说的、报纸杂志记述刊登的、电视广播新闻报道的,这些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每天五分钟“魔鬼训练”,雷打不动,天天练笔,嬉笑怒骂,外貌、心理、神态、场面……一板块一板块地练,一点一点地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有了丰富的底蕴,就能下笔千言,挥洒自如,真正领会作文的乐趣。
其二,积累语言。要求学生必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成语词典》,每天背一首古诗,记一句名言或一条成语,每周摘两段精美的语句。有布置有检查,每周抽10分钟时间听写默写成语和名句。
其三,积累技法。写作是一门技艺,虽无定法,但也有章法可循的。“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学生若能掌握写作技巧,写起来就能如虎添翼,真正享受作文的乐趣。所以有必要教会学生文法,诸如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学生熟稔文法,运用自如后,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何乐而不为呢?
其四,养成习惯。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收集材料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特别要让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成为一种快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知识储备丰富了,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养成好习惯的学生,底蕴渐丰,执笔为文总能酣畅淋漓挥洒自如。
三、放飞想像,是乐于作文的翅膀
想像是儿童的天性。那怎样激活学生的想像呢?首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想像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大胆的、离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当老师的,不能责怪讽刺他们的想像,更不能用“合理”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而应给予引导,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赞赏他们异想天开,这样做才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抓住契机,激活想像。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引起想像的契点,作为教师要随机应变,抓住契机,使学生想像飞扬起来。诸如让学生想像诗的图画美;让学生填补“空白”,丰富内容,补充细节,塑造形像;让学生发展故事情节,添加结尾,续编故事……再次,创设作文情境,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活学生的想像,
四、享受成功,是乐于作文的动力
作文是一件极富于成就感的事情,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学生作文也一样。试想一下,几经努力,作文仍徘徊于“十八层地狱”之下,看不到半点光明,更别说成功的曙光了,学生的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当初的满腔热情就会消退得一干二净,进而萌生“我不是写作文的料”的念头,要真是这样,作文真的要永远失败了。虽然我们当教师的也给学生讲“百炼成钢”的道理,但学生毕竟是孩子而不是圣人呀。因而一定创设条件多渠道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并不是作品变成铅字,才算是成功,其实成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像想像那么难。
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习作,几乎是戴上放大镜来挑毛病:选材不典型,描写不具体,语言不生动,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体无完肤”,总以为“严师出高徒”,高要求出高质量,殊不知事与愿违。我们不妨放下高标准,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不吝啬我们的赞美。不妨标出习作中好的词句段落,在旁批写上“真好”“ok”“棒”等字样;对于符合要求的习作打上高分;对于一篇毛病较多的文章,也不要以打压为快,重要的是肯定习作的闪光点;不妨经常写下鼓励性的评语“作文有进步,再接再厉吧”或“你有作文天赋,努力吧,将来定能在文学殿堂里占一席之地”。笔者在每天的五分钟训练中,就经常赞扬学生进步神速,把学生说得心里美滋滋的,他们多次对我说,我的赞扬和高分,给了他们无限的信心。只有不断欣赏不断鼓励,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作文的热情,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作文。
拓展渠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在传统作文的评价中,往往评分的尺度太紧,弹性小,让部分学生成了“特困户”,长期处于低分状态,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因而有必要采用高分政策,变过去的“纠谬”为“评优”,要让判85分成为常态,并实施一系列的加分措施,书写工整、好词佳句、修改进步了、别致的开头……都可以加分,且高分不以满分封顶。其次发表激励。发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班上当作范文朗读或展示,在校刊上发表,粘贴到作文网上发表,推荐参加作文竞赛,推荐佳作到报纸杂志发表。值得一说的是网上发表。这是一种十分便捷的途径,只要有一定的水准,都能发表,而且每个作文网的背后都有作文期刊,优秀的习作还可以优先在作文期刊上发表。总之,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作文乃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
快快乐乐教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快快乐乐写作文,是所有孩子的愿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写出优秀的作文,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一、树立信心,是乐于作文的前提
居里夫人说:“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遇难而退,终将一事无成;反之,一个人信心百倍,知难而进,必将走向成功,作文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块写作的料——缺少形象思维,阅读面狭窄,词汇贫乏,其实这是一种“畏难”心理作怪。对作文缺乏自信,举“笔”维艰,哪能不屡战屡败呢?所以破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树立自信是学生乐于作文的前提。笔者每接一届新生,都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坚信作文不难,坚信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我的学生都不怕作文,5分钟写250字的小短文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考场上写起作文来总能洋洋洒洒,下笔成章。”学生用怀疑的神情看着我:“我们说到作文就头皮发麻,这可能吗?”于是我和学生来个“君子协定”:一个月后见分晓。从此每天上课前都抽五分钟进行“魔鬼训练”。笔者在黑板,学生在下面,比赛着写。学生的寫作速度和质量一天天提高,有的学生渐渐地超过老师。学生看着自己一天天进步,信心也一天天增强,作文的恐惧感也早已丢到爪洼国去了。
二、丰富底蕴,是乐于作文的源泉
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不熟悉生活,学校搞封闭式管理,家长害怕子女混入复杂的社会,沉重的课业负担把他们关在教室里,没有时间了解社会,没有时间贴近生活,不但生活根底浅,而且语言底子也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底蕴的学生作文时总是抓耳挠腮,面红耳赤,憋了半天也写不出两句来,这叫学生哪能不怕作文呢?因而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底蕴。有了厚实的底蕴,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有快乐的源泉。生活是作文之根本,语言是快乐的表现,我们就从积累生活和语言开始吧。
其一,积累素材。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并且能畅快地说,畅快地写,就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对学生而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只要留心,素材无处不在。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想,分门别类地记下有意义的素材: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亲朋好友道听途说的、报纸杂志记述刊登的、电视广播新闻报道的,这些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每天五分钟“魔鬼训练”,雷打不动,天天练笔,嬉笑怒骂,外貌、心理、神态、场面……一板块一板块地练,一点一点地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有了丰富的底蕴,就能下笔千言,挥洒自如,真正领会作文的乐趣。
其二,积累语言。要求学生必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成语词典》,每天背一首古诗,记一句名言或一条成语,每周摘两段精美的语句。有布置有检查,每周抽10分钟时间听写默写成语和名句。
其三,积累技法。写作是一门技艺,虽无定法,但也有章法可循的。“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学生若能掌握写作技巧,写起来就能如虎添翼,真正享受作文的乐趣。所以有必要教会学生文法,诸如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学生熟稔文法,运用自如后,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何乐而不为呢?
其四,养成习惯。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收集材料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特别要让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成为一种快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知识储备丰富了,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养成好习惯的学生,底蕴渐丰,执笔为文总能酣畅淋漓挥洒自如。
三、放飞想像,是乐于作文的翅膀
想像是儿童的天性。那怎样激活学生的想像呢?首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想像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大胆的、离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当老师的,不能责怪讽刺他们的想像,更不能用“合理”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而应给予引导,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赞赏他们异想天开,这样做才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抓住契机,激活想像。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引起想像的契点,作为教师要随机应变,抓住契机,使学生想像飞扬起来。诸如让学生想像诗的图画美;让学生填补“空白”,丰富内容,补充细节,塑造形像;让学生发展故事情节,添加结尾,续编故事……再次,创设作文情境,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活学生的想像,
四、享受成功,是乐于作文的动力
作文是一件极富于成就感的事情,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学生作文也一样。试想一下,几经努力,作文仍徘徊于“十八层地狱”之下,看不到半点光明,更别说成功的曙光了,学生的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当初的满腔热情就会消退得一干二净,进而萌生“我不是写作文的料”的念头,要真是这样,作文真的要永远失败了。虽然我们当教师的也给学生讲“百炼成钢”的道理,但学生毕竟是孩子而不是圣人呀。因而一定创设条件多渠道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并不是作品变成铅字,才算是成功,其实成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像想像那么难。
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习作,几乎是戴上放大镜来挑毛病:选材不典型,描写不具体,语言不生动,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体无完肤”,总以为“严师出高徒”,高要求出高质量,殊不知事与愿违。我们不妨放下高标准,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不吝啬我们的赞美。不妨标出习作中好的词句段落,在旁批写上“真好”“ok”“棒”等字样;对于符合要求的习作打上高分;对于一篇毛病较多的文章,也不要以打压为快,重要的是肯定习作的闪光点;不妨经常写下鼓励性的评语“作文有进步,再接再厉吧”或“你有作文天赋,努力吧,将来定能在文学殿堂里占一席之地”。笔者在每天的五分钟训练中,就经常赞扬学生进步神速,把学生说得心里美滋滋的,他们多次对我说,我的赞扬和高分,给了他们无限的信心。只有不断欣赏不断鼓励,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作文的热情,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作文。
拓展渠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在传统作文的评价中,往往评分的尺度太紧,弹性小,让部分学生成了“特困户”,长期处于低分状态,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因而有必要采用高分政策,变过去的“纠谬”为“评优”,要让判85分成为常态,并实施一系列的加分措施,书写工整、好词佳句、修改进步了、别致的开头……都可以加分,且高分不以满分封顶。其次发表激励。发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班上当作范文朗读或展示,在校刊上发表,粘贴到作文网上发表,推荐参加作文竞赛,推荐佳作到报纸杂志发表。值得一说的是网上发表。这是一种十分便捷的途径,只要有一定的水准,都能发表,而且每个作文网的背后都有作文期刊,优秀的习作还可以优先在作文期刊上发表。总之,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作文乃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
快快乐乐教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快快乐乐写作文,是所有孩子的愿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写出优秀的作文,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