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笔下被掩盖的生命悲歌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binbay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沈从文所写的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以其所传达出的人性的纯粹、自然的风景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吸引着众多读者和研究者。尽管沈从文在这些文本中极力讴歌湘西儿女的生命力量,在这些看似平和、宁静的文字背后却是被掩盖的苦难与悲惨,通过分析《丈夫》《夜的空间》等文本中的“船妓”这一人物能更好地体会沈从文如何以他独特的处理方式在文本中将这些悲剧进行掩盖。
   关键词:沈从文 船妓 生命悲歌 掩盖
  沈从文的作品一直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以及其自然的方式存在于湘西世界,而本文将围绕“船妓”这一形象去挖掘这股似悲歌的忧伤。
  一.生命悲歌的被掩盖
  沈从文的小说一直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是糅合湘西文化、湘西儿女与湘西风景的和谐之美。但是通过挖掘文本内核,会发现其文本的优美之下掩盖的是人物所受的苦难以及其生命的悲伤。只要仔细阅读文本,便可以窥见作品里人物的生命悲歌。
  (一)船妓的生存困境
  将《夜的空间》和《丈夫》联系在一起,会发现沈从文有交待作为船妓的这些女人的来处。在《夜的空间》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父母,完全知道得住江船女人那么清楚,且知道上等人完全不明白的‘人的行市’。”①这里隐藏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父母在期盼自己的女儿长大成为船妓挣钱。在《丈夫》里则写道:“她们从乡下来……跟随到一个熟人,就来到这船上做生意了。”②为了生存,丈夫让妻子去城里做妓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苦。除了这两种情况,沈从文还隐晦地提到这些船妓的另一种来源,即在《边城》里,翠翠在吊脚楼听水手说的“楼上妇人的爸爸是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此时翠翠就想到“爷爷死了呢?”③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依无靠的孤女也可能成为船妓。总之,成为船妓不是这些女人自己的选择,而是她们的“父”和“夫”在迫于生计的情况下将她们推出去的结果。这些女人在成为船妓前已经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在辛苦的劳作,但她们却没有办法安排自己的命运。
  而在这些女人成为船妓后,她们的生存环境也并不美好。《丈夫》有写道船妓们的生存环境:“……泊在河滩的烟船妓船……从湿而发臭的雨道走去,从那些航脏方走到船上了。”④可见,这些女人的生存环境是阴冷潮湿且肮脏恶臭的。此外,她们也必须接待粗鲁且不堪的客人。在《丈夫》里,当两个醉鬼带着辱骂的声音上船后,其他人都慌乱了,只有“老七急中生智,拖着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醉人懂到这意思,又坐下了。”⑤从这短短一句话里可以看出,作为船妓的老七,早已在日常的“工作”里,见惯了各种不堪的场景和各种粗暴的男人,而这也意味着她已经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应了并掌握了船上的生存法则。这意味以老七为代表的船妓需要满足她们的客人的一切要求,哪怕这些要求无理且过分。此外,比这更悲惨的是,她们需要忍受身边人的轻视,在《边城》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以为欺侮了她……”可见,成为船妓在湘西世界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丑事,所以对船妓的轻视也必然会变现出来。
  船妓的生命悲歌还体现在她们最后的去处。在《丈夫》里,沈从文交待了船妓的两种结局走向:第一种,在日子的消逝中,孤寂地走向毁灭:“做了生意,慢慢地变成为城市里人,慢慢地与乡村离远,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这妇人就毁了。”⑥第二种:跟随自己的丈夫回到乡下,继续从事辛勤的劳作。无论是哪一种结局,这些船妓的生活依旧在苦难中挣扎。
  (二)多重关系下的身份困境
  在《丈夫》《边城》等文本里,围绕在“船妓”身边的人或多或少和其有某种联系。首先是《丈夫》里的“丈夫”与船妓老七,他们本来是最平常的夫妻关系,但因为老七在丈夫的同意下成为船妓后,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便不再稳固,会随着一些事而在夫妻与非夫妻之间游离;其次是水手与船妓,这一人物关系在《柏子》里变现得最为清楚,柏子去工作后所思念的是吊脚楼里等待着他的女人,这像极了古代诗词里在闺阁等待在外游历的夫君归来的女子,而当柏子与心里女人见面后,除了温存,便是各种类似夫妻間的密语,而这时的他们之间也真的像极了夫妻,只是这夫妻是暂时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类似夫妻的关系;然后是水保与船妓的关系,在《丈夫》里,水保是将船妓视作女儿的,他像父亲一样保护着自己水域的船妓们,这里,水保与船妓便是类似父女的关系;最后丈夫、水手、水保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文本里水保是以船妓的干爹身份与这些女人产生联系,但通过将这两个人物的关系进行符号化,会发现这两人其实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而将水手与水保这两个人物各自对于船妓的意义,也就是情欲的满足对象和安全环境的守护者结合在一起,会发现这两个意义正是“丈夫”这一个人物可以满足的。由此,这种种关系背后所掩盖的便是在吊脚楼谋生的船妓无法获得一个“丈夫”带来的完整意义,她只能从不同人物角色身上去获得。这也说明她对于“女儿”“女人”“妻子”这些身份缺乏一个完整的认知。
  二.生命悲歌被掩盖的原因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各有其自身的苦难,但这苦难并不是直接变现在文本表面,而是被平淡诗意的叙述和人物自身的原始性遮盖了。
  (一)平淡诗意的叙述
  王德威曾说:“在沈从文的抒情策略中,丑陋的事物既不被抹去,也不仅仅用来作为现实的反衬,而仿佛是被连根移置了, 因此启动一种梦寐般的拟境”⑦可见,沈从文擅于将苦难掩盖在“梦境”的深处。在《丈夫》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不缺少在任何情形下还依然会好好的保留着那乡村纯朴气质的妇人,所以在市的小河妓船上,决不会缺少年青女子的来路。”⑧这样完全旁观者的叙述里仍旧掩盖着可怕的事实:来自乡村的青年女子因其纯朴而受到水手们的欢喜,但随着在城里待的时间变长,这些女人会变成城市“文明”的受害者随之被新的来自乡村的年青女人代替,而这样的循环却并不被人注意到,人们只会记住吊脚楼里有年青纯朴的女人,而不会去想这些女人老了之后或者不再纯朴之后的处境。此外在写道“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⑨这里用着极冷静的口吻在叙述发生在湘西世界里极其平常的一件事,但正是这平常之后却隐藏着极其深刻的人的苦难——送妻为妓。   (二)人物自身的原始性
  沈從文在写湘西儿女时,总是极力去突出他们纯粹的心灵和真诚的性格,但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会发现他笔下的湘西儿女还有一种原始性,这种原始性使得他们不会去思考自身的命运悲苦。在《丈夫》里,文本有一段“丈夫”的想法:“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通明白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他懂事,女子名分上仍然归他,养得儿子归他,有了钱,也总有一部分归他。”⑩生长于山中的男人,照着周围的习惯将自己的妻子送往码头做船妓,因为妻子可以凭借着“船妓”这一工作为自己带来维持生计的钱,甚至可以为自己带来儿子,而这一切行为并不会让“丈夫”感到不适和屈辱,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始性不会让自己去思考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只需要按照周围的自然习惯去做事,去过日子就足够了。
  沈从文的文本里总是笼罩在一股极其冷静的情绪,即使是在写一个人的苦难,也不会让读者流泪,但正是因为这平和下对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最真实的反应,反而造成了一种大悲无声的感觉。以其文本中“船妓”这一人物为例,其自身的生命悲歌虽然被掩盖在平和诗意的叙述和人物自身的原始性之下,也仍然会散发出悲伤的味道,虽淡却历久弥香,而这也是沈从文之所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家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一苇编.沈从文作品精编 下 小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2]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上 1917-1949 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沈从文著.沈从文全集第8卷小说[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刘一友:《桃李不言 下自成溪——浅谈沈从文的作品与人品兼及湘西的沈从文热)[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5]蒋成浩.“贴着生活写”——论沈从文小说《丈夫》《柏子》中的爱欲与悲凉[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40(04):39-43.
  [6]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28.
  [7]周逢琴,邓俊.沈从文诗性审美追求的一个侧面——浅说湘西水手与妓女的人伦生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7):203-204.
  [8]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见王德威著《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第150页.
  注 释
  ①沈从文著.沈从文全集第8卷小说[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9.
  ②沈从文著;一苇编.沈从文作品精编 下 小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2.
  ③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上 1917-1949 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
  ④沈从文著;一苇编.沈从文作品精编 下 小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
  ⑤同上.
  ⑥沈从文著;一苇编.沈从文作品精编 下 小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2.
  ⑦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见王德威著《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第150页.
  ⑧沈从文著;一苇编.沈从文作品精编 下 小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2-3.
  ⑨同上.第2页.
  ⑩同上.第4页.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葡萄牙文学家卡蒙斯所著的一部民族史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文学中的扛鼎之作,这首史诗不但继承了希腊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中的传统,还加入了许多包含葡萄牙民族特色和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文学细节。   关键词:《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希腊史诗 文学传统  路易斯·德·卡蒙斯出生于1524年,他作为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除十四行诗外,还写出了歌颂葡萄牙航海壮举的长篇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或引导学生以主观经验对文本进行想象,而是要将知识教学与美育教育融合起来——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为基础,从知识教学中又能发掘出带有学生个人体验的更多的审美因素。本文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与知识教学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学科 美育教育 知识教学  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具体到学校教育中,美育并非是一门独立的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入对于文化素养的渗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本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如何在生本理念的背景下,提高语文阅读的整体水平呢,这是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文中从高中语文的现状出发,对生本理念下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做一些策略上的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问题。   关键词:生本背景 高中时期 语文学科 阅读方式 策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
内容摘要:文章从教师课前的导读,课中的导问和课后的导练三个方面研究课堂导学策略,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运用,真正实现从“教堂”到“学堂”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学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协同探究 实践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
内容摘要:唐诗以其出彩的字词音韵,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辅助汉语学习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唐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本文尝试将情景教学法和对外汉语中的唐诗教学相结合,以期为唐诗进入对外汉语教学展开新的思考和实践的可能。   关键词:对外汉语 唐诗教学 情景教学法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2020年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落户韩国,到如今全球已有162
内容摘要:针对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困难的现状,以八年级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通过线上打卡、线上比赛等任务驱动,从“巧设问题导读”到“思路整合重点读”再到“专题探究拓展读”,最后实现了“写作和演讲的输出”,为名著深度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名著阅读 任务驱动 序列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读
内容摘要:本调查分析报告旨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置、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超星学习通”App的使用等方面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进一步深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更好的完善本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学习通” 移动教学模式 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  依托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现当代文
内容摘要:写作文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平时对社会、对身边的事物的观察力的提高,浓厚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散思维、联想想象以及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巧妙的表达技巧。   关键词:写作能力 观察事物 阅读习惯 语言组织 表达技巧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语文就必须学会写作文。所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摆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课老师需要用心研究的问题。专业课中体现“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意识,把专业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融会贯通,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充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思政内容,使课程呈现立体化、系统化、专业性、教育性和思想性。   关
内容摘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历代学者对“思无邪”三字的内涵颇多争议。这句话虽是描写《诗经》,但必然包含着孔子的个人思想。那么更多从《论语》出发,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思无邪”的意思应该是站在读诗者的角度考虑,使他们思想纯正,没有邪念,进而达到“仁”的境界。   关键词:思无邪 孔子 《论语》 仁  “思无邪”三字,可以说是孔子对《诗经》的总评,历代学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