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导学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从教师课前的导读,课中的导问和课后的导练三个方面研究课堂导学策略,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运用,真正实现从“教堂”到“学堂”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学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协同探究 实践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意味着课堂的根本转型——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也就是要让学生从被授予的知识量的堆积,转到有效地运用各类资源、与同伴、教师合作,求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知识量”到“实践力”的突破。
  要实现这样的突破,教师要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要汲取《礼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智慧,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实践运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显其主体地位,笔者在课堂导学方面研究了以下策略。
  一.课前导读,自主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启示我们做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有效的预习能让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深入,课堂效率更高。笔者以前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仅仅停留在口头,许多同学并未真正去落实,课堂上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也需要教师认真做好导读,教师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精心设置书面的自主预习任务单。
  1.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培育语言素养
  要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语言文字特点极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笔者在设计《春》的预习时,第一板块作了如下安排: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2.学习本课重点要掌握的朗读技巧——重音和停连;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并背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注重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的积累。每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把文中重要的字词、易读错、写错的词写在笔记本上,摘抄精彩的语句并背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也要广泛涉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筛选、提炼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信息搜集、筛选、提炼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要求学生搜集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观看百家讲坛康震教授讲苏轼的视频,积累并背诵自己喜爱的苏轼的诗文。这样就为课堂上走入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充分蓄势。教学《壶口瀑布》时,要求学生查阅壶口瀑布的相关地理知识,观看壶口瀑布枯水季和雨季的视频,了解黄河地形和黄河文化,为理解课文中黄河的精神及其象征意义做铺垫,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小说,篇幅较长,预习时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标志时间变化、空间转变以及“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
  课前预习任务单的设立,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教师也能从中把握学情,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课中导问,协同探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是习惯于将提问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且提的问题过多过散、或易或难,这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为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提问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协同合作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变革提问方式,提升思辨能力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一定的归类和整理,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个别的、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同学帮助解决;有共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则交给老师;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则延伸到课后解决。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由小组长提炼出各自组的主要问题交给老师,再全班讨论合并出两到三个主问题呈现在黑板上,接下来围绕主问题进行对话、探究和感悟。笔者在教学《台阶》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现代化都市,对文中所写到的五六十年代农民的生活不甚了解,初一的孩子更是难以走入农民的精神世界,便让学生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写下来。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共性的问题是父亲为什么要花大半辈子造台阶,造好后为什么又感到若有所失不自在,作者为什么要写“我”在三级台阶上的快乐时光,父亲最后为何问“这人是怎么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学生的问题很有深度,涉及了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学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和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有利于后续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效率。
  2.精心设计主问题,引导思维深化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发挥课堂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从旁协作,支援引领学生学习,积极解决问题。要围绕学生的难点精心设计主问题,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仍以《台阶》教学为例,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开展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拓展提升等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自主学习,在文中找出有关父亲最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品读“父亲踏黄泥”“父亲尴尬的笑”“父亲抬青石板闪腰”等细节,感受父亲在造台阶前后不同的心理、性格、形象,在父亲前后的情感变化中探究父亲的命运;其次,补充材料作者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并设计文章结尾句的朗读语气,读出作者对以父亲为代表的农民群体的同情、赞美和敬佩之情;最后写一写,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安慰和鼓励父亲呢?请把你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关注社会,有人文关怀。   变革提问方式,给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让学生带着疑问上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思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基于学情设计主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实效显著提升。
  三.课后导练,实践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应善于设计丰富新颖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融合听说读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1.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我们依然被牧羊人那种伟大无私、坚韧頑强、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打动。在课后练习中,笔者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这类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为他写一段推荐文字,宣传他的事迹,并写出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现实生活,体会其现实意义,在生活中珍爱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
  2.开展活动,聚焦文化传承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触摸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脉搏。《〈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对学生的意义重大,为了能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发掘《论语》在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的意义,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论语》:1.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摘录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录,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或生活实际,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请从你喜欢的语录中挑选一句,为我们班级的文化角张贴一幅标语,并说说你的理由;3.请用《论语》中学到的智慧,写一段话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课后导练的形式还有很多,可以开展课本剧的表演,可以举行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也可以开展辩论赛等,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实践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指向核心素养的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在与同伴和老师的协同探究中解决问题,并能够在生活中实践运用所学知识,从“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实现从“知识量”到“实践力”的重大突破。因此,老师“导”而弗牵,学生才会“学”而不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钟银铃.初中语文课堂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尝试[J].治学之法,2013
  [5]方芳.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设置[J].教学·教研,201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割裂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跳脫出传统诗学的框架,倾向于对文本语言与形式的分析,并以此突出文本的个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三种反差特征:亮与暗的色彩反差;近与远的场景反差;实与虚的物象反差。这三种反差特征保留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平衡了诗中感性的诗情与理性的诗思,在意象的跳跃以及新奇的联想中完成了生命体验向生命哲思的转化,“金黄的稻束”最终
内容摘要: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独特手法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主义。本文主要分析冯内古特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关于虚构小说手法的运用,并以书中三部小说为例分析其对《第五号屠宰场》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中的小说 《第五号屠宰场》 作用  《第五号屠宰场》作为享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巧妙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叙述手法,扩大小说的意义范围,突出一系列中
内容摘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
内容摘要: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了两本著名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178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4)。在两本诗集中有两首同名的诗歌《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在这两首同名的诗歌里,作者描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上一群替人打扫烟囱的孩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内容摘要:我们要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各自的潜能、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本文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 课堂参与  当质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升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时,我国迫切需要反思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堅持“提高内
内容摘要:中国父权制度的历史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封建时代的女性常常被笼罩在父权制度的阴影下,生活缺乏独立与自由。《金锁记》作为张爱玲考察那一时代女性普遍悲剧性命运的重要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的这一问题上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文本细读与特定的父权视角,分析《金锁记》独特的女性形象,把握其受父权桎梏下的悲剧性命运,有利于更好地揭示父权制度与女性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女性文学 父权  1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指导学生如何来品鉴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可通过品评和分析古典诗词中自然之美、情感之美、风骨之美、闲雅之美等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引导大学生对自然山水、复杂情感、家国情怀、人生意趣等进行具体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审美文化教育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习近平主席曾指出
内容摘要:《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葡萄牙文学家卡蒙斯所著的一部民族史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文学中的扛鼎之作,这首史诗不但继承了希腊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中的传统,还加入了许多包含葡萄牙民族特色和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文学细节。   关键词:《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希腊史诗 文学传统  路易斯·德·卡蒙斯出生于1524年,他作为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除十四行诗外,还写出了歌颂葡萄牙航海壮举的长篇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或引导学生以主观经验对文本进行想象,而是要将知识教学与美育教育融合起来——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为基础,从知识教学中又能发掘出带有学生个人体验的更多的审美因素。本文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与知识教学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学科 美育教育 知识教学  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具体到学校教育中,美育并非是一门独立的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入对于文化素养的渗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本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如何在生本理念的背景下,提高语文阅读的整体水平呢,这是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文中从高中语文的现状出发,对生本理念下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做一些策略上的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问题。   关键词:生本背景 高中时期 语文学科 阅读方式 策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