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与希腊史诗的异同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PO1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葡萄牙文学家卡蒙斯所著的一部民族史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文学中的扛鼎之作,这首史诗不但继承了希腊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中的传统,还加入了许多包含葡萄牙民族特色和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文学细节。
   关键词:《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希腊史诗 文学传统
  路易斯·德·卡蒙斯出生于1524年,他作为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除十四行诗外,还写出了歌颂葡萄牙航海壮举的长篇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因此被后世的葡萄牙人称作国父,几百年来饱受赞誉。
  《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作为一首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显然传承了希腊史诗的结构和神学体系,但在此基础上也存在一些富含葡萄牙风情和时代风情的变化。本篇文章将从史诗结构、神学体系和人物特色等方面尝试比较《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与诸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类的希腊史诗之间的异同。
  一.史诗基本元素及神话体系上的比较
  《卢济塔尼亚人之歌》经由十数年才得以成书,并于1572年出版。作为一部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它包含了希腊史诗中的诸多基本元素,比如两者都讲述了英雄壮举,使用了希腊神话中的神灵,情节中包含战争和航行,英雄们历经艰险苦难重重,且其命运受到神灵的掌控,战争和航行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支持和反对的神灵阵营哪一方最终取胜。关于《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与荷马史诗在神话体系上相似之处的分析讨论早已有之,主要是从“众神会议”的模式、各位神灵的能力和性格特色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与荷马史诗在这些层面上具有高度的相似度,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然而,由于《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成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国家葡萄牙,其中还带有显见的天主教色彩,这一点显然是希腊史诗中不可能具有的。卡蒙斯在第一章第7节中称赞当时还年龄甚幼的塞巴斯蒂安国王是如何备受神宠时(卡蒙斯将这部史诗献给他),便有对天主教及其相关概念的直接提及:“你是书上繁茂娇嫩的新枝/在整个西方天主教世界中,/无论是法王,还是德皇/都不比基督对你的钟爱。/你的盾徽,就是明确见证/上面铭刻着你往昔的胜利,/那场战役中,他对你显圣/盾徽上留下他受难的伤痕。”而在第四章第81节中,当英雄达伽马所带领的船队遇到大风暴时,达伽马祈求的对象也是天主教的上帝,并提及了《圣经》故事:“呵,神圣无暇的伟大天帝/你统治者天空大地与海洋,/为拯救逃亡的以色列民族/你曾劈开红海,分出道路。/你让圣保罗渡过流沙浮河/在滔天的波涛中幸免于难,/你还曾让挪亚和他的一家/逃脱了被洪水吞没的厄运。”(本文中所有对《卢济塔尼亚人之歌》的引用都源于张维民译本)
  可见,卡蒙斯在将希腊神话体系用于自己史诗创作的同时,还并行不悖地引入了天主教精神和圣经故事,从而使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既保留了古典文学中的多神崇拜传统,又增添了一丝属于天主教人民的对于《圣经》中上帝的虔信。
  二.不同的缪斯与不同的航程:卡蒙斯的竞争精神
  在《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卡蒙斯有意把流经葡萄牙的特茹河中的仙女塔吉忒姊妹当作自己的缪斯,并表示在自己看来属于葡萄牙的仙女与希腊的缪斯女神相比也毫不落下风。这一对比体现出了诗人的竞争精神,并使得诗句中洋溢着诗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一章第4节中,卡蒙斯写到:“哦,我可爱的塔吉忒姊妹/请赐给我烈火般的激情吧,/倘若,你们那欢乐的灵泉/一向赐给我的是平庸诗句。/此刻,请赐我激越的音调/让我获得慷慨谐咏的风格,/你们的河水为福玻斯所辖/又何必去羡慕马泉的清冷。”通过对这一节最后两句的考据可见,福玻斯即太阳神阿波罗的罗马名,而在一种说法中,司管史诗的缪斯女神卡利俄佩正是阿波罗的情人之一。另一句中的“马泉”据说位于赫利孔圣山之上,包括卡利俄佩在内的九位缪斯女神从这泉中饮水。由此可以推测,卡蒙斯所写的“你们的河水为福玻斯所辖,/又何必去羡慕马泉的清冷”其实是委婉地告诉塔吉忒姊妹,你们与卡利俄佩别无二致,也是受到阿波罗宠爱的仙女,阿波罗的光芒照耀在你们生活其间的特茹河上,让河水变得温暖,比起神圣的马泉也完全不差。
  除此之外,卡蒙斯还多次把葡萄牙人的航海壮举和希腊史诗中提到的航海旅程进行对比,以此凸显葡萄牙人的伟大。比如位于史诗开头的第一章第3节,卡蒙斯在对自己即将起笔的作品进行介绍时便有如此开宗明义之言:“智慧的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其宏伟远航,已泯灭于忘川。/也无人再谈论亚历山大、/图拉真之流的不世壮举。/我要激扬卢济塔尼亚精神/涅普顿、玛尔斯也退居一侧,/缪斯女神不再吟咏往昔/有更为绚丽的诗,她要传扬。”其中直接提及“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不仅是在用葡萄牙民族与这些人民做对比,也是用即将激扬“卢济塔尼亚精神”的自己和书写了古希腊和特洛伊传奇的荷马进行对比。
  第五章第86节中则进一步用葡萄牙人跨越大洲的航海之旅与埃涅阿斯和尤利西斯仅仅跨越地中海的航行对比,其中的优劣判断清晰可见:“尊贵的陛下呵,现在想一想/世间谁会去闯荡这样的道路?/埃涅阿斯和雄辩的尤利西斯/到过如此荒僻的世界角落吗?/即使受到再多诗篇歌颂的人,/会胆敢尝试我辈以奇智大勇/已经和将要航行的无底大海/哪怕仅仅是八分之一的航程?”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的文艺复兴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希腊史诗的传承与延续之中,更体现在作者或直白或委婉地提出的与其竞争,将其超越的雄心壮志之中。
  三.勒斯泰洛的老人:卡蒙斯的批判精神
  在《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有一段颇显奇特甚至神秘难解的情节,激发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讨论。《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作为一部歌颂大航海壮举的史诗,通篇不乏对达伽马一行英雄直面未知、敢于赴险的大无畏精神的赞颂。这段冒险故事以船队抵达印度进行贸易通商,并顺利返回葡萄牙作为结束,从结果上看也展现了航海英雄的全面胜利。但在卡蒙斯写到达伽马船队即将从里斯本启航的一幕场景时,却出现了一位不知姓名的神秘老人(研究者称其为“勒斯泰洛的老人”),他对这次航海冒险的动机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并对其结果发出了多重质疑。卡蒙斯笔下的这位老人是个神色可敬的长者,其发言逻辑清晰,文辞动人,极具感染力,从第四章第94节一直说到104节第四章结束。现引用其中第95节和第97节作为佐证:“荣耀的权力,荒诞的贪欲呵/我们误把这种狂妄当成名气!/那蛊惑人心的追求激发起了/狂热的野心,就是所谓荣誉!/对那盲目崇拜你的空虚心灵/要施以无情的报复和打击!/除了死亡危险和痛苦的折磨/你還要导演什么残酷的悲剧?”“你究竟还想要把这个国家/引向什么新的灾难的深渊?/在那某种动听的名义之下/又为他们设置了什么灾难?/你许诺的什么帝国和近况/难道真会轻而易举地觅见?/难道真能给他们什么荣誉/光荣的成功和胜利的凯旋?”   近几十年,多位研究者对“勒斯泰洛的老人”的这一番话给出了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审慎的长者对年轻冒险者的警告,但最终达伽马一行则以航海旅程的成功作为对这一警告的回应。也有人认为卡蒙斯生活在大航海发现之后七十多年的葡萄牙,这时大航海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清晰可见,葡萄牙社会中反对航海的保守派广泛存在,而他在书写《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时很可能查阅过的史料中也存在对殖民主义罪恶的描写。所以卡蒙斯在为自己的史诗中引入这样一个人物时,很可能是借其言语揭露出了大航海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另一面,这就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批判精神,而这种体现出作者思想复杂性的批判精神在希腊史诗中显然是并不直观存在的。
  参考文献
  [1]DE CAMOES, Luis. Os Lusiadas. Leitura, prefacio, e nota de Alvaro Julio da Costa Pimpao. Lisboa: Instituto Camoes. 4. edicao, 2000.
  [2]D’ONOFRIO, Salvatore. O Velho do Restelo e a consciencia critica de Camoes.
  [3]FAGUNDES, Eduardo. Os Lusiadas e a apropriacao da mitologia classica. 2014.
  [4]GRAVES, Robert. Os Mitos Gregos. Nova Fronteira. 2. edicao, 2018.
  [5]GRIFFIN, Jasper. Homer on Life and Dea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6]NOBREGA, Luiza. Camoes e Baco: a exclusao e dissidencia como agentes genetico-semantico n’Os Lusiadas. Revista do Nucleo de Estudos de Literatura Portuguesa e Africana da UFF, Vol.4, n. 8, 2012.
  [7]TREVIZAM, Matheus. Dois temas classicos em Virgilio e no canto VI d’Os Lusiadas de Camoes. SCRIPTA, Belo Horizonte, v.17, n.33, 2. sem. 2013.
  [8]VINICIUS, Cleber. A unidade epica n’Os Lusiadas revisitando Baco, Adamastor e o velho do Restelo. 2020
  [9]路易斯·德·卡蒙斯著;张维民 译. 卢濟塔尼亚人之歌,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作为格非沉寂十年之后的回归之作,诞生于21世纪初。虽然是面向新世纪的小说,但文中的怀旧气息与革命想象跃然纸上,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的创作者如何穿越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文学潮涌,依靠经验与想象重返历史现场。   关键词:《人面桃花》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思潮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追溯三代人的百年追梦史讲述了桃源遗梦的建构与节节溃败,其开卷之作《人面桃花》从革命女性陆秀米的视角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
内容摘要:《厨房的钟》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旁观者视角描述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只能和一只厨房的钟相依为命的悲惨命运。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博尔歇特经典短篇小说《厨房的钟》的叙事特色,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仍然要铭记,战争带来的沉重伤痛。  关键词: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厨房的钟》 叙述特色 叙述视角 象征符号  
内容摘要: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割裂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跳脫出传统诗学的框架,倾向于对文本语言与形式的分析,并以此突出文本的个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三种反差特征:亮与暗的色彩反差;近与远的场景反差;实与虚的物象反差。这三种反差特征保留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平衡了诗中感性的诗情与理性的诗思,在意象的跳跃以及新奇的联想中完成了生命体验向生命哲思的转化,“金黄的稻束”最终
内容摘要: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独特手法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主义。本文主要分析冯内古特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关于虚构小说手法的运用,并以书中三部小说为例分析其对《第五号屠宰场》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中的小说 《第五号屠宰场》 作用  《第五号屠宰场》作为享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巧妙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叙述手法,扩大小说的意义范围,突出一系列中
内容摘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
内容摘要: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了两本著名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178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4)。在两本诗集中有两首同名的诗歌《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在这两首同名的诗歌里,作者描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上一群替人打扫烟囱的孩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内容摘要:我们要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各自的潜能、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本文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 课堂参与  当质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升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时,我国迫切需要反思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堅持“提高内
内容摘要:中国父权制度的历史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封建时代的女性常常被笼罩在父权制度的阴影下,生活缺乏独立与自由。《金锁记》作为张爱玲考察那一时代女性普遍悲剧性命运的重要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的这一问题上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文本细读与特定的父权视角,分析《金锁记》独特的女性形象,把握其受父权桎梏下的悲剧性命运,有利于更好地揭示父权制度与女性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女性文学 父权  1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指导学生如何来品鉴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可通过品评和分析古典诗词中自然之美、情感之美、风骨之美、闲雅之美等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引导大学生对自然山水、复杂情感、家国情怀、人生意趣等进行具体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审美文化教育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习近平主席曾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