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能浅显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多种有益感悟;作品中所塑造的经典形象,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阅读的主人,尤为重要。为此,如何在阅读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认为:
一、培养兴趣,明确阅读对象,明确教师角色。
1、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身心愉悦地、自觉地去阅读,才能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卖油翁》时,很多老师都是千篇一律,从“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的来历作为切入点,从而失去了新意。而有些聪明的老师,也从“熟能生巧”这个成语作为导入点,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简单的家少成语的来历、意思,而是先设计一个顺口溜,让同学们读,说说读的怎么样;然后再读,再说说读的情况;同学们自然会觉得第二次比第一次读得好,然后思考:是什么原因?自然引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兴趣大增,也为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明确阅读对象。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是学生读,然后再教会学生怎么读。因为阅读是通过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达到自我的体验和自我与作者的融合,最终学到知识并让精神得到升华,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美的感受、得到升华。《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几者之间的对话关系的中心、主体应该是学生。是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的作用既可以搜集信息,认识外界世界;又可发展理性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学生是通过与文章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和作者的心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实现理解与融汇、升华的独特情感体验过程。在阅读中还应该关注学生阅读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审美感受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等问题。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到阅读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愉悦的走进文本的世界,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了解和理解文本形象的过程,探究外界世界、感受情感、积累知识,分析原因,挖掘社会意义,探索人生价值的过程。
3.明确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良好的阅读品质,掌握适用的阅读方法。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利用讲台,让他们成为对话与交流的中心。通过这种课堂伤的对话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获得个性的阅读体验。
二、落实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学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所有的阅读活动,从课标,到教材;从教材参考书,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要体现学生的“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服从者。学生应该是主人,是阅读文本的参与者,是阅读活动的接受者和发现者,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以生为本”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在自己阅读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感受、掌握文本的内涵后,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思考学生本课所需要什么,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这就是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如:在上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永久的悔》一课时,有很多现在的学生对“红的、白的、黄的”不能理解,因为他们没经历过那段缺衣少食的年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补充那段历史,让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领悟。学生不可能在去经历那样的年代了,这些内容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到教学时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课文。
2.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填鸭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或自主发言;鼓励提出不同的见解,积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分析与综合,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去朗读文本,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揣摩、感受、体味、思考文本内容,与文本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思想的沟通,从而领会形象、意境、精神,在主动、能动的阅读中自觉提高个性阅读水平。 如:在上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戏剧时,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戏剧编成课本剧在班上表演。学生通过参与表演既体会到文本中人物性格特点,又提高了兴趣,还可以以此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说,阅读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指导者,决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造成“一言堂”教师自己成为主体。而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主动参与讨论、交流、思考中获得,只有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营造一个良性的、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从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阅读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积极思考讨论,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成为一个阅读的爱好者。
一、培养兴趣,明确阅读对象,明确教师角色。
1、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身心愉悦地、自觉地去阅读,才能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卖油翁》时,很多老师都是千篇一律,从“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的来历作为切入点,从而失去了新意。而有些聪明的老师,也从“熟能生巧”这个成语作为导入点,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简单的家少成语的来历、意思,而是先设计一个顺口溜,让同学们读,说说读的怎么样;然后再读,再说说读的情况;同学们自然会觉得第二次比第一次读得好,然后思考:是什么原因?自然引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兴趣大增,也为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明确阅读对象。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是学生读,然后再教会学生怎么读。因为阅读是通过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达到自我的体验和自我与作者的融合,最终学到知识并让精神得到升华,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美的感受、得到升华。《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几者之间的对话关系的中心、主体应该是学生。是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的作用既可以搜集信息,认识外界世界;又可发展理性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学生是通过与文章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和作者的心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实现理解与融汇、升华的独特情感体验过程。在阅读中还应该关注学生阅读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审美感受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等问题。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到阅读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愉悦的走进文本的世界,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了解和理解文本形象的过程,探究外界世界、感受情感、积累知识,分析原因,挖掘社会意义,探索人生价值的过程。
3.明确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良好的阅读品质,掌握适用的阅读方法。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利用讲台,让他们成为对话与交流的中心。通过这种课堂伤的对话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获得个性的阅读体验。
二、落实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学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所有的阅读活动,从课标,到教材;从教材参考书,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要体现学生的“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服从者。学生应该是主人,是阅读文本的参与者,是阅读活动的接受者和发现者,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以生为本”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在自己阅读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感受、掌握文本的内涵后,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思考学生本课所需要什么,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这就是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如:在上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永久的悔》一课时,有很多现在的学生对“红的、白的、黄的”不能理解,因为他们没经历过那段缺衣少食的年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补充那段历史,让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领悟。学生不可能在去经历那样的年代了,这些内容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到教学时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课文。
2.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填鸭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或自主发言;鼓励提出不同的见解,积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分析与综合,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去朗读文本,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揣摩、感受、体味、思考文本内容,与文本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思想的沟通,从而领会形象、意境、精神,在主动、能动的阅读中自觉提高个性阅读水平。 如:在上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戏剧时,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戏剧编成课本剧在班上表演。学生通过参与表演既体会到文本中人物性格特点,又提高了兴趣,还可以以此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说,阅读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指导者,决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造成“一言堂”教师自己成为主体。而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主动参与讨论、交流、思考中获得,只有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营造一个良性的、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从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阅读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积极思考讨论,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成为一个阅读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