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试方式要服从教育目标的要求
“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对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的了解,无疑是熏陶学 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而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及灿烂悠久的 文化来达到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此外,在教学中也发现尽管不少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旅游活动经历,但却体验不深,领悟不够,这是由于 已有知识的融合能力不足和文化修养视野不广有关。提高欣赏旅游风光的水平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因此在本课 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景点的特色,更重要是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感和正确审美 方法,因此美育也是教育目标之一。
再有,由于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差,科学与人文的渗诱与融合水 平有限。在本课程中自然风光的形成和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开发造就了如杭州西湖、三峡、都江堰等 等著名景区,都是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的极好教学内容。本课程中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 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可以融会贯通,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地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 精华,这也是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此,除了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育目标即了解和认识我国旅游源 的特点及主要旅游景区以外,还应达到 隐性的教育目标—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熏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综合各科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 简而言之,显性教育目标以知识为主,隐性教育目标以情感与能力为主,前者注重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后者则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二、重新审视主观性考试的功能
80年代以来,考试方式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普遍重视。地理学科的标准化考试研 究成为教育评估技术现代化标志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引进了大量选择题,其优点是可以覆盖很大的知识面和达 到评分客观化,这类客观性考试在目前的选拔考试(如高考)和水平考试(如会考)中广泛使用。而评分主观 性较强的一类考试方式遭到了冷落。
然而,尽管标准化考试的评分客观性很强,但它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 异思维的发挥,二是侧重在课本知识范围,难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三是考试只反映学习结果,而不能表 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在价值观、个性化方面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的考试,根据其教育目标的要求显然不适宜这种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将他们思想的拘禁于教师讲授 内容之中的严肃紧张的考试方式。因此,本课程的考试只能在多种形式的主观评分型的考试类型中寻找一些有 效的方法。期望这种考试能获得以下效果:
1.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继续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增强学生对考试的兴趣程度,而不是作为一种压力来承受。
2.将考试的过程转化为再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作出适度的评价。
3.将考试作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才能、充分显露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美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而综合地 评估他们的学习结果。
这样的考试显然不宜采用一张试卷、几十道选择题、填空题或问答题的方式来完成,必须从考试方式、命 题方式和评估方式上作一些新的尝试。
三、多种形式的选修课考试
1.演讲式。要求同学收集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曾经游览过某地的旅游风光特点以及当地文化特色。 限时5-10分钟。考试时,不少学生能以身历其境的感觉,满怀激情地用地图、照片和收集的工艺品作了出色的 演讲。有一位同学曾随她的父亲考察了敦煌,她查阅大量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并且临摹了一些画像,对敦煌 在汉唐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历史和壁画艺术的重要价值作了很好的介绍。有一些同学仅在市内游览,但他能选择 对城隍庙明清风格的民居和上海民俗也作了比较深刻的介绍。这一次的考试过程,对大多数同学来讲,又上了 一堂内容丰富的旅游课。
2.口试式。考试之前规定每位同学出若干道口试题,要求出题不仅涉及地理,而且要联系语文中学过的山 水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以及一些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希望他们挖掘出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教师对口试题作了 筛选以后在考试时由学生任选作答。答案正确与否由命题学生评判或补充。这一次考题的命题过程、考试过程 和评价过程均由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投入考试的积极性。
3.导游式。结合学生的考察活动,事先要求他们对某一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风光特点 作生动的介绍。
4.壁报式。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某旅游主题编绘一份图文并茂的壁报,特别要求作一幅旅游简图, 以培养他们空间方位概念。并要求对旅游的路线和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师在学生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划 定版面等过程中一一作了解和指导。这一考试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评价有了较充分了解。
不同形式的考试,实际都成为一次颂扬祖国美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主题班会,也是一次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由此让学生知道,教室以外的山河风光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学校之外的广阔天地是 他们永久的大课堂。
通过教学与考试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考试方式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素质教育中, 如何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以达到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操、学习态度、个性特长以及知识能 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对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的了解,无疑是熏陶学 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而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及灿烂悠久的 文化来达到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此外,在教学中也发现尽管不少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旅游活动经历,但却体验不深,领悟不够,这是由于 已有知识的融合能力不足和文化修养视野不广有关。提高欣赏旅游风光的水平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因此在本课 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景点的特色,更重要是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感和正确审美 方法,因此美育也是教育目标之一。
再有,由于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差,科学与人文的渗诱与融合水 平有限。在本课程中自然风光的形成和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开发造就了如杭州西湖、三峡、都江堰等 等著名景区,都是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的极好教学内容。本课程中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 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可以融会贯通,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地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 精华,这也是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此,除了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育目标即了解和认识我国旅游源 的特点及主要旅游景区以外,还应达到 隐性的教育目标—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熏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综合各科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 简而言之,显性教育目标以知识为主,隐性教育目标以情感与能力为主,前者注重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后者则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二、重新审视主观性考试的功能
80年代以来,考试方式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普遍重视。地理学科的标准化考试研 究成为教育评估技术现代化标志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引进了大量选择题,其优点是可以覆盖很大的知识面和达 到评分客观化,这类客观性考试在目前的选拔考试(如高考)和水平考试(如会考)中广泛使用。而评分主观 性较强的一类考试方式遭到了冷落。
然而,尽管标准化考试的评分客观性很强,但它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 异思维的发挥,二是侧重在课本知识范围,难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三是考试只反映学习结果,而不能表 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在价值观、个性化方面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的考试,根据其教育目标的要求显然不适宜这种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将他们思想的拘禁于教师讲授 内容之中的严肃紧张的考试方式。因此,本课程的考试只能在多种形式的主观评分型的考试类型中寻找一些有 效的方法。期望这种考试能获得以下效果:
1.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继续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增强学生对考试的兴趣程度,而不是作为一种压力来承受。
2.将考试的过程转化为再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作出适度的评价。
3.将考试作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才能、充分显露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美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而综合地 评估他们的学习结果。
这样的考试显然不宜采用一张试卷、几十道选择题、填空题或问答题的方式来完成,必须从考试方式、命 题方式和评估方式上作一些新的尝试。
三、多种形式的选修课考试
1.演讲式。要求同学收集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曾经游览过某地的旅游风光特点以及当地文化特色。 限时5-10分钟。考试时,不少学生能以身历其境的感觉,满怀激情地用地图、照片和收集的工艺品作了出色的 演讲。有一位同学曾随她的父亲考察了敦煌,她查阅大量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并且临摹了一些画像,对敦煌 在汉唐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历史和壁画艺术的重要价值作了很好的介绍。有一些同学仅在市内游览,但他能选择 对城隍庙明清风格的民居和上海民俗也作了比较深刻的介绍。这一次的考试过程,对大多数同学来讲,又上了 一堂内容丰富的旅游课。
2.口试式。考试之前规定每位同学出若干道口试题,要求出题不仅涉及地理,而且要联系语文中学过的山 水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以及一些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希望他们挖掘出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教师对口试题作了 筛选以后在考试时由学生任选作答。答案正确与否由命题学生评判或补充。这一次考题的命题过程、考试过程 和评价过程均由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投入考试的积极性。
3.导游式。结合学生的考察活动,事先要求他们对某一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风光特点 作生动的介绍。
4.壁报式。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某旅游主题编绘一份图文并茂的壁报,特别要求作一幅旅游简图, 以培养他们空间方位概念。并要求对旅游的路线和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师在学生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划 定版面等过程中一一作了解和指导。这一考试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评价有了较充分了解。
不同形式的考试,实际都成为一次颂扬祖国美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主题班会,也是一次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由此让学生知道,教室以外的山河风光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学校之外的广阔天地是 他们永久的大课堂。
通过教学与考试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考试方式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素质教育中, 如何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以达到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操、学习态度、个性特长以及知识能 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