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无效”之谬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短期内可以推动就业与产出,稳定经济。其无效不是一般情况,而是特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再也没有人能自信地说,不受限制的“自由放任”能够确保一条通往全球繁荣的坦途。“一战”战时通货膨胀、战后通货紧缩,而20世纪20年代,北大西洋两岸几乎一半国家都经历了持续通胀,剩下一半则几乎都经历了通缩和高失业率。
  
  怎样才能确保稳定的繁荣?由于“自由放任”政策看上去不再有效,这一问题占据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月。这也使得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经济学发展最富成效的阶段,而其成果多出现在英国——在那里,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政策的问题与矛盾是最尖锐的。
  
  第一个问题,是汇率与经济稳定的关系。一方面,汇率贬值能提高出口,推动就业。但在给定的就业水平上,汇率贬值也会通过三种渠道消减经济繁荣:第一,减少商品出口所能换来的进口;第二,降低政策可信度,影响投资者把工厂设在该国的意愿;第三,竞争性贬值将使国际经济关系变成“负和博弈”,削弱全球繁荣。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将汇率维持在一个与“一战”前预期相当的高估的水平上。
  
  这种对汇率政策的承诺,导致了货币政策自主性的丧失。经济学最古老的真理之一就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独立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政策运用的限制,中间偏“左”的经济学家——其中最著名者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开始讨论,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出口由国际竞争和汇率决定,投资由利率水平决定,于是可变的需求来源就只剩下政府开支或消费(可通过减税来推动),二者都需要政府承担显著的赤字。
  
  英国保守派经济学家反对这种观点。他们多与英国财政部有关,或是财政部职员,因此其看法以“财政部观点”(Treasury View)闻名。他们认为,财政政策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效。如果政府增加购买,并通过借贷来融资,那么私人所能获得的资金将缩减,从而私人投资下降,并与政府购买的增加等量。如果政府通过减税或退税推动消费,则要么为退税或减税融资的借贷将减少私人投资,要么政府购买减少,从而抵消消费的增加。总之,净效益为零。
  
  从今天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财政部观点”错在哪里。观察的起点在于,有效的私人投资并不总是被储蓄所限制。在国民收入账户中,投资的确等于储蓄,但那仅仅是因为我们把没有需求的、非生产性的和计划外的存货都作为“投资”——事实上,它并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可能不会引起私人投资减少,而是会代替那些没有需求的、非生产性的和计划外的存货。
  
  让我们看看,当生产性私人投资低于储蓄时,政府介入将发生什么。假定2009年3月,政府突然借来一些钱——从而减少了储蓄——额外买了些东西。在国民收入账户的定义下,储蓄还是会等于投资,因为此时储蓄下降,但投资也下降了,因为企业卖出了额外生产的东西,存货不会上升。此时,生产性投资并未受到影响。
  
  接下来,2009年4月又会发生什么?如果3月存货增加,企业将减少4月的雇员和生产。而如果3月政府进行借贷并采购,那么企业的存货不会增加,4月企业就不用减少雇员,压缩生产。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稳定了经济。
  
  现在,很清楚的一点是,政府财政政策无效不是一般情况,而是特例。只有在两种情况下,财政政策才是无效的。一种是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导致名义总开支上升,但充分就业意味着,更高的开支将立刻提高价格和工资水平,从而导致通胀,而不是让更多人得到工作。第二种情况是现金余额已经处于不能再减少的最低限度,以至于如果政府不印刷更多货币,在技术上就不可能实现更多的交易。而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阐述和捍卫过“财政部观点”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同意,他们之前的观点是错的,英国的情况远非这两种特例。
  
  讨论这一段80年前的历史,价值何在?现在,许多人反对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不是基于一个缜密的信念,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成本的确高于其短期收益;而是基于一个草率的观点,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根本不存在短期收益。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说:“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卡尔·马克思也写道:“历史总在重复自己,第一次重复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希望我们这次重复的,仅仅是80年前的那场争论,而不是某些观点取得胜利所导致的后果——那就是“大萧条”本身。■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 DeLong)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其他文献
从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从储备项目到地方投资拉动和房地产拉动,谁能阻挡银行信贷的增长势头?    《财经》记者 温秀 张曼 方会磊    6月中旬,中国建设银行因为看到“兄弟行”新增贷款冲高的雷霆之势,紧急关闭了本行的信贷审批系统几日,以防止分支机构“竞相冲高”。    然而,这种急刹车并不能改变银行信贷滚滚而来的洪流。就在当月,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再创下1.53万亿元巨量,使得上半年总计新增
期刊
“摩托车下乡”或可救企业一时之急,但行业大势已去几成定局。中国的摩托车厂商能否成功转型,关系到超过150万从业者的未来    《财经》记者 邓海    面带疲态,肩负压力,2009年2月12日,重庆最大的三家民营摩托车生产企业的掌门人,为了在内忧外患中争取行业生存空间,坐到了一起。他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已经开始的“摩托车下乡”招标后避免恶性竞争。    一个月前,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搞活流通扩
期刊
把扩大内需的重头放在住房和汽车消费上,是否考虑过它们与一般的消费大不相同?    在上个月的专栏中,我请教过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何以说进入股市的银行新增贷款不多呢?在7月6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上,我读到了宋先生写的“贷款是否进了股市”一文。    宋国青认为,货币方面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大量新增贷款进入股市的猜测。    “在央行公布的《存款性公司概览》报表中有一项是‘其他存款’,就是股市的客户保
期刊
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了市场的繁荣,但代价是什么?    《财经》记者 乔晓会 王晓璐    “最近你看过那些照片没有,一位英国摄影师拍摄的肥皂泡破灭的过程?”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就像捅破股市泡沫的那根手指。”    对于不断走高的A股市场,监管当局已有所警觉。    7月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新规,禁止银行理财资金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期刊
2009年年初,一轮股市大反弹展开,最终能否如愿,天晓得    股市永远疯疯癫癫,喜怒无常;市场中人向来过度交易,赌性十足。    对此,价值投资的奠基人格雷厄姆有“市场先生”的比喻,并由其门徒巴菲特发扬光大。股票投资出色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通论》中则描述为“动物精神”(或译“血气”)。以我的陋见,以往提及“动物精神”的人并不很多,主要是由极富批判力的当代投资大师、美国GMO公司的杰瑞米·格兰桑极
期刊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鼎新待举,2.4万亿元金融国资从管理体制到整合前景,亦面临全新格局    《财经》记者 胡润峰 沈乎    自今年3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方案获国务院通过后,上海金融业的重组与改革逐渐被提上日程。    8月1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将正式实施。近期,《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国资和市属金融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获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通过——前者
期刊
一场计划耗资百亿元、投入上千人力的核心银行系统改革,却在经年后悄悄改弦更张    《财经》记者 方会磊 温秀 吴莹 实习记者 冯哲    一場曾经雄心万丈的银行IT系统改造计划,在经历近四年的左冲右突之后,目前正着手进行重大调整。    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IT蓝图战略胎动于2004年,按照中行早先的规划,这项总投资约100亿元的银行IT系
期刊
谁以及什么塑造了中国海外资源并购的动力,并促成了发生在2009年的这一场爆发?    《财经》记者 赵剑飞 陈竹 严江宁 张伯玲 董凌汐 杨悦发自北京 王端发自香港    肖亚庆站在电梯门前,身着西装,没有打领带,等待着下楼。“还有很多事想做呢,”他轻松地对身边的员工开玩笑说,“以后领不了工资了,到中铝吃饭可别不让进。”    电梯在下行,但是50岁的肖亚庆正迎来个人生涯的又一次上升。    2月
期刊
丢掉“便宜”幻想,打破历史循环,致力全面改革,方是正路    农历春节假期刚过,新华社就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从2004年起,连续第六个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自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11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足见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之重、之难。    今年“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较往年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已陷入
期刊
组阁似乎比大选更加充满玄机    《财经》实习记者 欧阳斌 记者 钱亦楠    2月11日,在90%以上的选票被统计之后,人们仍然不知道谁将获胜——这也许是以色列历次选举中最难以预测的一次:利库德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和前进党领导人利夫尼先后面对自己的支持者宣布获胜。    微妙的选战    先是59岁的内塔尼亚胡。他在2月11日一早宣称:“就算票站调查(对投票之后的民众进行的现场调查)是准确的,但毫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