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与浪漫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342546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场上的青春在隆隆炮火声中展现出浪漫、悲壮、崇高的气质。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在这部剧中得到表现与升华。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几乎每位观众都听过这首歌曲,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中响起,它既唤起了这首歌带给我们的成长记忆,又将时空穿越到了1938年延安,这首歌的诞生地—充满硝烟的战场。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的创作经历作为叙事主线,向观众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文艺志士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不畏艰险奔赴延安,投身鲁艺,用音乐歌颂英勇民族的故事。这部剧让观众看到了以文艺作为武器抗战救国的热血青年们,看到了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的鲁艺精神,看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这部大型原创话剧不论从剧本创作抑或从导演、表演、舞台呈现方面来看,其完成度与艺术性都达到了不错的水准。不同于大多依据真实历史人物、事件改编的人物传记类主旋律戏剧作品,该剧另辟蹊径,以耳熟能详的《军歌》为切入点,围绕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挖掘出了一段继聂耳、冼星海之后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开拓者郑律成与友人、与爱人之间真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延安时期这批具有艺术天赋的热血青年们浪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斗争信念。
  战场上的青春
  《军歌》剧中的鲁艺学员,从郑律成、丁雪松到彭凯、余珊珊,都正值青春美好的双十年华,他们与舞台上的上戏师生们处于同样的青葱岁月,甚至更小。家国危亡、山河欲碎之际,正是这样一批怀揣民族独立自强理想信念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换来了当代青年们的岁月静好。
  编剧在处理人物时,避免了概念化、符号化,抓住年轻人的特点,突出 “青春”的美好与残酷。同样的青春,不同的时代,剧中人物与当代青年一样,也有稚嫩,也有羞涩,有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对美味的无法抵挡,但这一切都因战争而变得不同。
  “管他风吹雨打烈日炎炎当头晒! 我们不怕磨破脚底板!我们不怕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上前线去抗战!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上前线去抗战!”青涩与稚嫩遮挡不住豪情壮志与坚定目标,因相同的救国理想汇聚延安,因相同的艺术热情聚集鲁艺,剧中的郭小帅、冬娃子、梁大坤作为战死沙场的青年战士缩影在舞台上纷纷倒下时,战场上的青春在隆隆炮火声中展现出浪漫、悲壮、崇高的气质。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在这部剧中得到表现与升华。
  音乐串联全剧
  音乐在《军歌》里是十分重要的叙事元素,它串连起整个故事,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重要手段。剧中两条故事线交织,一条是郑律成在延安创作《延安颂》、创作《军歌》的过程经历,另一条是其与丁雪松之间的感情线,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
  在丁雪松对郑律成的回忆中曾提到郑律成曾经有一把从国统区带进延安的小提琴,因两人的孩子早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奈之下,丁雪松只好卖了这把提琴换回一只母羊和小羊,养羊挤奶,喂孩子吃。为了纪念这把小提琴,孩子取名为“小提”,可见这把小提琴在郑律成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当事人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提到这把小提琴,但《军歌》抓住了这把琴,作为人物、事件产生联系的交集,同时也巧妙地将其作为了音乐这一叙事元素的可视化符号呈现。剧中设计郑律成是在擦拭小提琴时与丁雪松相因为共同的爱好、情怀,这为后一场丁雪松冒生命危险找琴埋下伏笔,两人的感情线也在丁雪松负伤,郑律成为其包扎伤口时得以推进,而此时剧场响起《五月之歌》渲染气氛。如果说第一次“找琴”推进了郑丁二人的感情线,那么第二次“护琴”则推动了郑律成的音乐创作,使其创作动因“有迹可循”,在这条线上,冬娃子与郑律成之间的交往友情承担了铺垫作用:
  郑律成:冬娃子,你相信小提琴可以当作武器吗?
  冬娃子:武器?律成哥,我不懂曲曲……可是,我记得冯英姐跟我说过的话,她说,每当看到大家伙唱歌练舞的时候,她好像看到咱这皱黢黢的黄土地上,遍地都开满了鲜花,她还说,她相信这香味儿能穿过连天的炮火,飞到边区和国统区,钻进所有人的鼻子!
  郑律成:鲜花……武器……
  冬娃子:律成哥,你嘀嘀咕咕说甚呢?
  郑律成:哦,没甚。冬娃子,你不是想听我拉小提琴吗?等我真正为这片土地写出点什么,我就拉给你听!
  冬娃子:太好了律成哥,你要写啥呀?
  郑律成:我要写延安,我要写这片神奇的土地,写你,写大家,写鲁艺青年,更要写八路军战士!我还要写鲜花和武器!写最芬芳柔美的花瓣和最嘹亮激昂的号子!
  当冬娃子在敌机轰炸的夜晚为护琴而付出生命时,郑律成受到深深的触动,同时在《黄河大合唱》旋律的感染下,创作完成了《延安颂》。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认为“《延安颂》歌唱延安,曲调悠长,虽有描写千百万的革命青年满含的战斗激情,但不够激昂”,于是开始为八路军谱写能够击退日寇、打敗所有外国侵略者的军歌。最终,在战场上,目睹着年轻生命的消逝,仰天痛哭,唱出了“向前/向前/向前”。《军歌》是他以音乐(小提琴)为武器,向敌人射出的子弹、投出的炮弹,让每一位高歌的军人,在歌声中汲取力量、激荡军威。
  舞台表现层次丰富
  《军歌》的舞台表现体现了写实风格,但在写实基础上,设计了不少层次,使整个舞台空间虽然“满”,却不显笨重。开场,多媒体在幕布上展示1931年时期中华民国版图,音乐爆发震耳欲聋的战机声、枪炮声,同时画外音叙述1931年至1937年10月的抗战情况,声画同时将观众带入那一段历史。
  在舞台中心,斜坡转盘较为灵活地把空间分成战场前线与后方,当老虎团冲锋陷阵时,转盘陡坡一面转向前方,演员从舞台深处奔向台前,立于转盘坡上,垂直地面几乎两米,视觉效果呈断崖式,配合冷调灯光与红色灯光,显出抗日战士的英勇、悲壮。当故事回到抗战后方,转盘浅坡面向观众,是鲁艺学员与延安乡亲的公共生活演区,配合暖调灯光,烘托同志之间温暖互助的气氛。舞台上下场门两侧,写实的窑洞布景,是较为私密的空间演区,人物内心的独白、感情的细节得以表现。舞台景深处的幕布,配合不同景片,结合灯光进行变化。舞台被分成四层空间,每一层空间都依据故事情节灵活转场,结合剧中激荡人心的音乐,《五月之歌》《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配合丰富的舞蹈肢体展现,音画融合,样式丰富,为故事呈现增添了艺术性。
  《军歌》体现了上戏师生创作的专业性,编剧为剧作家孙祖平教授,总导演为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编导手法成熟,演员表演自然,剧中郑律成(徐伟饰)、丁雪松(徐曼饰)、公木(王佳健饰)、段主任(杨宁饰)这些角色都形神兼备,而大爷(李传缨饰)来找郭小帅(夏帅饰)“算账”的一场戏足见演员张弛有度的表演功力。
  《军歌》创作团队从赴延安采风到一次次排演合成,可以说是上戏导演系师生们对文艺救国长征精神的深切致敬与接棒再出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该剧的排演,不论对于演出团队,还是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当代文艺青年,应学习传承先辈们文艺救国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必须将创作紧扣时代脉搏、扎根中国大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本专题为海派人物专题,载史是为人类文明之记錄。在载籍之前,太古茫茫,纵有人事,亦渺不可循。因而,点滴记录不仅有意义,不仅是为情怀之事,更是有必要,是述史明志。史料有实物遗存,有书画流传,有著作颂传。本专题呈现有民国时期海派人物的追溯,有对前辈大师与先生的缅怀,也有当代的人物从这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案例中,我们得以明晓海派的精神一直在延续人,对大时代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无问中西,很多时候,人性的闪光点
期刊
—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装置艺术为例  参与,在词典里被表述为以第二方或者第三方的身份加入,融入到某件事情中。而第三方的性质是:合作,但保持独立。  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大型沉浸式装置占据着越来越耀眼的位置,它既非VR情境对于感知的机械式复现,也不构建沉浸式戏剧的行动式参与,更不似传统视觉艺术的意识沉浸那般,需依赖于观者的想象力与错觉。沉浸式装置呈现出对空间与肉身的重构,在艺术浸入空间,肉身浸入艺术
期刊
“随意”是把书写当成日常生活,则临帖没有终止的一天,计划是一生的计划,项目是一生的项目,写了,即使“无深度不圆转”,也不存在“不行”。“随意的书法”展,在这一点上,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表率。  写字的人  写字和书法的区别,也自然的给写字的人之间画了一条鸿沟。考察历史和文字史书法史,写字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仓颉造字、史籀作大篆、李斯改小篆,程邈化篆为隶,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记事的简易,交
期刊
2020年初始,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对全球现场演艺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大量剧场关闭、演出和文化节庆活动取消、从业人员失业,伴随疫情袭来的是覆盖全产业链的生存危机。对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帮助机构和从业人员渡过难关。业界也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突围之路。  后疫情时代涌现出很多表面过渡性但实际上极具变革性的机会。这次疫情检验了过去几年现场演艺业创新思变的能力,并引起
期刊
在陈佩秋先生告别仪式大厅正面墙上的照片,是2014年陈佩秋捧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时拍下的,照片两侧的巨幅挽联,是陈佩秋长达近百年的人生最好注解:“画坛巨擘汇山川毓秀鉴古开今,丹霞筑艺林丰碑环宇高华;修行集善以宽人律己慧眼后生,共进颂奇气清华标韵千秋”。这不仅是子女们为母亲一生奉上的敬辞,也是中国画坛共同认可的评价。  如今怀念陈先生的文章许许多,这是应该且必要的,也是先生一生彪炳史册的写照。
期刊
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是上海推出新剧目和展示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致力于繁荣和发展上海的舞台艺术、加强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更是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创建的有力手段。多少好剧从这里起飞,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成为精品。多少优秀艺术家从这里出发,走向成熟,成绩优秀。艺术为人民而生,然而足够文化素养  却是欣赏艺术的门槛。博物馆与美术馆扮演怎样的角色,博知启蒙还是炒作媚众?博物館与大型商场是否真的愈发趋同?
期刊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围绕“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聚焦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紧扣上海解放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于9月至11月举办。9月4日—8日,杂技剧《战上海》献演美琪大戏院,拉开评选展演的帷幕。11月23日召开的“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专家评审会”上,评委们对19台剧目展开热烈研讨。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作品佳
期刊
2018年底至2019年,一档《声入人心》电视竞演节目的播出带领着音乐剧“出圈”,不仅向大众普及了音乐剧概念,还凭借着明星效应带动了音乐剧票房,大量粉丝群体的涌入直接对国内音乐剧市场产生强烈影响,一度引发社会“现象级”话题。在“一票难求”的喧嚣面前,音乐剧行业内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要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冷静思考。针对目前国内音乐剧原创力短板的现状,“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应运而生,力图
期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摄像时代,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刷个短视频就可以了解新闻资讯。情感故事、吃喝玩乐都能融入短视频。同时,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也越来越低,全民导演,全民演员,一部手机就能制作一条短视频。  但是你能说清楚什么是优秀的短视频?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个短视频平台吗?你能说出几个让你心动的短视频吗?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首届短视频大赛”给充满创意激情、喜欢创新并愿意
期刊
电影具有记录本能,电影纪实美学的追求是电影艺术审美的主流,并伴随着电影艺术诞生而成长与发展。不同时代对纪实美学的追求有所差异,但纪实美学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当代高科技在电影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影向虚拟现实与超真实记录两极发展,电影纪实美学的探索进入了超真实的新阶段。滕俊杰导演的8K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全球首部8k电影长片,是舞台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成功融合的产物,标志着电影纪实美学进入
期刊